书城文学传承与守望:隆德民间艺术集录
7608900000011

第11章

组织上为了表彰玉秀积极支持抗美援朝的工作表现,决定让她作为志愿军家属的代表参加祖国慰问团,到朝鲜去慰问,她真是太高兴了,但是写信又来不及,怎么告诉他呢?也好,给他来个突然惊喜。当他们一到目的地,吴参谋正在那里迎接他们,她也不顾那么多人就向他飞了过去,结果两个人不管不顾地就拥抱在了一起,吴参谋悄悄地在她的耳边说:“快先放开,这里人太多。”玉秀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放开了吴参谋。

玉秀问吴参谋:“你怎么知道我要来?我来不及给你写信了。”吴参谋说:“傻丫头,你们的名单,已经到了我们这儿,我当然知道你要来呀。”部队的生存条件之艰苦玉秀若不是亲眼所见在国内是难以想象得到的。但是对于祖国亲人来慰问,官兵们感到欢欣鼓舞,考虑得也很周到,慰问团里有三个丈夫在朝鲜,除了玉秀以外,还有两个在其他部队,本来慰问团第二天才能到达那个部队,但是她们一到,车就直接把她们送到她们的丈夫所在的部队。而对于玉秀夫妻,其他战友们住到防空工事里,把房子让给她们夫妻住。玉秀看到了他们的艰苦环境和官兵们的热情,她暗暗地想,自己回国后一定加倍做好支援前线的工作,将来要加倍的关爱自己的丈夫。

就这样玉秀和吴参谋在朝鲜前线度过了甜蜜的七天,她心里是怀着甜蜜回国的,吴参谋也感到幸福无比,这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吴参谋工作到天亮都不觉得累,玉秀回国后也更加努力工作。这次赴朝慰问,虽然解了相思之苦,但是玉秀却更惦念丈夫了,甚至一周接不到丈夫的来信她就胡思乱想。然而,吴参谋却一连两个月没来信了,玉秀写去的信也如石沉大海,毫无回音,玉秀快要急疯了,她整天坐不安睡不宁,父母亲觉得这样会把玉秀的身体彻底整垮,心疼女儿,赶紧把女儿接回家住。然而有一天,吴参谋却端端正正站在了她的面前,她简直不敢相信,随即她就扑上去又是捶又是打,她哭着说:“你把人急死了,你怎么不给我回信。”

原来,吴参谋受伤了,然后他被转到国内治疗,他怕玉秀担心,就没敢告诉玉秀,而玉秀所邮的信又都邮到了朝鲜,战友们都替他保存起来,直到他回到部队才全部拿了回来。在朝鲜几年,他们两个都尝够了相思的苦,回国后玉秀发誓吴参谋走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那地方再艰苦也跟着,再也不分离。这不,部队从朝鲜回来后碾转了几个省,终于来到这戈壁荒原上,玉秀这个江南女子,也就跟到了这大西北,在县城一家工厂里当了一名电工。

丫丫是吴参谋长的女儿,但不是他和玉秀的女儿。丫丫的亲生父亲叫王苏生,是吴参谋长的老乡,同时也是吴参谋长的战友。两个人的家相距也就十几里地,两个人自打入伍就在一个部队,他们两个也是好朋友。因为吴参谋的父母都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鬼子杀害了,吴参谋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玉秀和她的父母,他们两人曾相约,如果吴参谋牺牲了苏生就帮助吴参谋照顾好玉秀和她的父母,如果苏生牺牲了吴参谋就帮助照顾好苏生的父母和妻子、女儿。结果在一次战斗中苏生为了掩护吴参谋和其他两位战友牺牲了。苏生牺牲后吴参谋非常痛苦,他一闭眼睛苏生的形象就出现在眼前,他常常一个人躲在一个角落回忆他和苏生在一起的情景,因此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苏生的家乡寻找苏生的亲人。他来到苏生的家,天呀,那哪里是个家呀!几间破草房都已经百孔千疮,苏生的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受伤了,拖着一条残腿,还要下地干活,母亲眼力不济,还要摸索着干这干那,苏生的妻子看起来显然是有病,脸蜡黄蜡黄的好像风一吹就倒。孩子也就是丫丫,头发像一把乱草,黄蔫蔫的,怯怯地躲在妈妈的怀里。吴参谋到来之前他们已经知道苏生牺牲了,吴参谋的到来引起全家一片哭声。哭了一阵子,他们才想起问吴参谋吃饭没有,吴参谋打算在这个家里住几天,将他们的生活安排好再走。

吴参谋找到当地政府,汇报了苏生牺牲的经过,乡里也对苏生一家的生活给了一些照顾。吴参谋给两位老人留了些钱,把苏生的妻子孙秀兰和孩子带到城里医院,准备给她们检查检查身体,结果一检查吴参谋可犯了愁,孩子倒没什么,只是缺少营养有点贫血,而她的妈妈则患有肝病并已到了后期。吴参谋和部队联系让她免费住进了部队医院,孩子她就托其他部队家属加上玉秀和自己照顾,这可忙坏了吴参谋,他一方面照顾秀兰,一方面要照顾苏生的父母,还要照顾小丫丫。这样就有点冷落了玉秀,玉秀也是对吴参谋太爱了,有时就在吴参谋面前耍点小脾气,吴参谋对玉秀更爱,因此玉秀无论怎么发火他都能容忍,他的容忍也为以后的日子埋下了祸根。这样的日子过了不到半年,秀兰已经出现了肝昏迷,经医院抢救,虽然醒了过来但是她自知自己时日不多了,她请医生将吴参谋和玉秀请来,含着热泪向吴参谋和玉秀托孤,她说:“我对不起苏生,我没能把女儿抚养成人,但是丫丫是他唯一的根,你们也看到了她的爷爷、奶奶已经风烛残年,而且她爷爷还是残疾,自己也照顾不了自己了,我把丫丫拜托给你们,给她口饭吃把她养大,我只有来生报答你们。”秀兰说着就拖着虚弱的身子下地给吴参谋和玉秀磕头,他们俩赶紧把她扶了起来,说:“嫂子你放心,有我们吃的就有她吃的,我们一定把丫丫带好。”秀兰从枕头底下拿出了一个小红包,打开里边是一把小金锁,递给吴参谋,说:“这是她爹和我留给她的唯一的念想,你们把它收好适当的时候交给她。”吴参谋、玉秀、秀兰三个人泪如雨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吴参谋他们离开了三天秀兰就去世了,从此丫丫就真成了吴参谋的孩子。他们给她取了个大名叫吴兰生,是为了纪念她的亲生父母。但是大家都丫丫、丫丫的叫惯了谁也不知道她的大名。吴参谋真是有情有义的人,后来他坚持月月给苏生的父母寄钱,直到他们二老去世。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由于吴参谋要照顾苏生的父母,又要照顾丫丫,因此对玉秀的照顾就相对少了,特别是在玉秀的父母有病期间,吴参谋总想她的父母有她的哥哥、姐姐在跟前照顾,再加上玉秀也请假回去照顾了一段时间,因此他除了在去看望苏生父母时顺便去看望了一下玉秀的父母,没有专程去过,直到玉秀的父亲病重时他才去看了一趟,玉秀的父亲刚有些好转他就匆匆赶了回来。在这一点上玉秀对吴参谋有些意见。在后来小丫丫的成长过程中,吴参谋对小丫丫有些溺爱,很娇惯她,玉秀和他的观点不一致,两个人经常为这事发生争吵,人总是这样,一旦吵开了头也就很难收住。还有一点就是吴参谋和玉秀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有人说是吴参谋曾在朝鲜战场上受过伤,这伤对他的生育能力有影响,也有人说是玉秀有病,不能生育,总之,玉秀没有真正做过母亲。如今到了更年期,玉秀的脾气也就越来越大。

那么作为小丫丫呢,孩子总是这样谁娇惯她,她就和谁亲,因此她总是和爸爸亲热些,她越是这样玉秀也就越生气,因此娘俩也产生了一些隔阂。这不,如今丫丫长大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丫丫也找好了一个对象,是我们师宣传队的,写一手好文章和好字,人也长得很帅气。吴参谋长和玉秀正在家里商量丫丫的婚事,吴参谋长怕委屈了丫丫,想把丫丫的婚事置办得好一点,玉秀说什么也不同意,于是又把玉秀的火气勾了上来。吴参谋长还是老办法,不管玉秀怎么吵他就是不吭气,可是他越是不吭气她就越生气,她就越来劲,甚至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有两次她甚至跑到党委会上闹,但吴参谋长就是不吭气,因此吴参谋长在团里落了个“怕老婆”的名声。

其实玉秀这个人还是很好的,但是团里的家属们都看不惯她,原因是,团里大凡随军的家属,都是农村没有工作的妇女,她们虽然来到部队,但是仍然保持着农村妇女的勤劳、朴实、勤俭持家、相夫教子,伺候丈夫也很周到。而对于吴参谋长和玉秀这号洋派夫妻(她们是这样称呼吴参谋长夫妻)她们是看不惯的,并经常用玉秀的例子来教育丈夫、警告丈夫,你假如把我甩了,找个城市的,你就会像吴参谋长那样受气,还没有人伺候你。因此只要吴参谋长家一吵架,用不了多长时间全团就都知道了,尽管她们并没在跟前,她们也能把场景描绘的如亲历一般。玉秀从心里来说看不上团里这些随军家属,她认为她们是些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土包子,她对于她们的白眼也是嗤之以鼻,以一种傲然的态度对待她们,她们感到非常生气的同时也有一种自卑感,她们想在吴参谋长跟前戳点什么是非是戳不进去的,一是吴参谋长每天很忙,没有时间和她们打交道,二是吴参谋长太爱玉秀了,那真是爱到骨子里,因此玉秀对他发火,他则认为玉秀是在对他撒娇,是对他爱之至深的表现,他总是以一种父亲般的宽容来对待她。

那么这伙家属就在丫丫身上下工夫,丫丫有时从学校回来吴参谋长不在,她们就东家叫西家请,拉到家里吃饭,使丫丫觉得部队这个大家庭很温暖,也喜欢到她们家里去和她们的孩子们在一起疯。对于自己的身世因为她到吴参谋长家里时年龄很小自己也不记得了,但团里这些家属,她们是知道丫丫的身世的,尽管她们的丈夫再三嘱咐她们不要跟小丫丫说,但是由于她们对玉秀的看不惯,也或多或少地透漏一点,因此丫丫也对玉秀有了看法。但是丫丫并不知道父亲的想法,玉秀和吴参谋长吵的次数多了,丫丫就站在吴参谋长一边也和妈妈争吵,这样就更激起了玉秀的不满。吴参谋长总认为丫丫只是个孩子,你玉秀是大人了怎么能和孩子一般见识,往往到了这个时候吴参谋长就站在丫丫一边,这就更加深了玉秀内心的芥蒂。就这样吴参谋长和玉秀以及丫丫都感到身心疲惫,丫丫甚至不愿意回家,玉秀也不愿意回家,这使吴参谋长感到很孤独,他只好自己往县城跑,跑去后再把丫丫也拉到玉秀在县城的家,一家三口在县城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