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参见(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川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21
人门闻号陶,幼子饥已卒。[3J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41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蜜有仓卒。[5l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6J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73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al
忧端齐终南,顽洞不可掇。[91
[1]寄,寄居;
[2]庶,希望;
[3]号陶,哭声
[4]宁,岂能,
[5]登,丰收;异县,即奉先。共饥渴,共过饥寒交迫的生活。;饥已卒,已经俄死。哪能;舍,割舍。里巷,邻居。贫姿(1的,贫寒;仓卒,意外事故。
[6〕隶,隶属;征伐,服兵役。
[7l抚迹,抚事,指上幼子饿死事;犹,尚且如此;平人,平民,唐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改“民”为“人”,改“世”为“代”;骚屑,动摇不安。
[8l失业徒,失去土地产业的贫民;远戍卒,戍守远方的士兵。
[9」忧端齐终南,指忧虑繁多,千头万绪,堆积得如终南山一样高;顾(hang)洞,广大无限;掇,收拾。
解读
此诗为杜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是在天宝十四载(755)的十月、十一月之间。是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即举兵造反。杜甫途经骊山时,玄宗、贵妃正在大玩特玩,殊不知安禄山叛军已闹得不可开交。其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然而诗人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不能不为人所叹服。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忠于朝廷的信念。第二部分描述了李杨统治集团的腐朽荒淫,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尖锐对立。第三部分写到家幼子夭亡并抒发感慨,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社会危机的深重。我们这里节选的是诗歌第三部分的后半段。
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写到家并抒发感慨。一进门,就听见家人在为“幼子饿已卒”而号陶大哭,原因说“无食致夭折”,境况相当凄惨。按说,时节过了秋收,粮食原不该缺乏,但是杜甫的儿子还是饿死了。杜甫属于官员阶层,照例可以免租税和兵役的,尚且狼狈得如此,一般平民扰乱不安的情况,那就可想而知了。由此推而广之,杜甫想起失去土地的妇人农民,久役不归的兵士,自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与终南山齐高,与大海接其混茫了。
这一段文字仿佛闲叙家常,不很用力,却自然而然地于不知不觉中已总结了全诗,极其神妙。
话题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里,作者仅用一个“愧”字将失去亲人的悲痛轻轻带过。而更为揪心的是“平人”的疾苦,到诗的末尾已是“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的深深忧虑。从古至今像杜甫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很多.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吗?
杜甫
参见《同褚公登龙恩寺塔》一诗。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
不为困穷宁有此
即防远客虽多事
已诉征求贫到骨
无食无儿一妇[1]
只缘恐惧转须亲。[2]
遍插疏篱却甚真。[3]
正思戎马泪盈巾。[4]
[1]西邻,“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2」宁,怎么;缘,因为;转,反而;亲,亲切。
[3]远客,即吴郎。
[4J诉,诉说;征求,官府的横征暴敛。贫到骨,指极端贫困。戎马.战争。
解读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此年,杜甫漂泊到了夔州,暂住在波西的一所草堂。草堂前有几棵枣树,邻近的一个寡妇无以谋生,常来扑枣,杜甫从不干涉。当时杜甫也穷,也只好借此表示一点帮助。后杜甫迁居,将波西草堂让给了一个亲戚吴郎居住。吴郎来后,便将枣树围上了篱笆,此举显然是针对老寡妇的。杜甫知道后,立即以诗代简,劝阻吴郎。
这首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告诉吴郎寡妇的悲惨处境和自己以前是如何对待她的。两个“无”字的连用,突出了寡妇的惨况,令人顿生怜悯之心。一个“转”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对弱者的体贴入微。后四句为这首诗的第二部分。五、六两句婉转地指出吴郎的做法不够妥当,写得极其委婉,用词考究。最后两句由个人的悲苦上升到整个国家的忧患。一方面这是杜甫忧国忧民之心的自然流露,一方面也是劝说吴郎的应有之义:同是天涯沦落人,希望你就不要计较那几颗枣子了吧!
这首诗歌在艺术上也是很有特色的。首先,诗人用朴素无华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仁者爱人。杜甫自己的生活都常处于颠沛流离之中,但他始终能以一颗仁者之心关心国家和苍生。其次,运用虚字来作转接。例如“不为”、“只缘”、“即”、“便”等。虚字的运用使得这首诗灵动活泼,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
话题
“即防远客虽多事,遍插疏篱却甚真”该怎样解释?生活中如遇到与此诗同样的事情该怎么处理?
杜甫
参见(同诸公登慈思寺塔》一诗。
哀江头Ill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21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31
忆昔霓族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闭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荤随君侍君侧。[S]
辈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6]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71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al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9]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10}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11]
[1l江,曲江,在长安城东南,是当时皇帝贵族官僚以及文士们游赏胜地。
[21少陵,汉宜帝许皇后的墓地,在杜陵附近,杜甫曾在这里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吞声哭,是把哭声往肚里咽,不敢哭出来;潜行,秘密地行走;曲,角落里。
[3]蒲,蒲柳,水杨。
[4]霓旌,云霓般的彩色旗帜,指天子之旗;南苑,指芙蓉苑,在曲江东南;生颜色,增光辉。
[s」昭阳殿,汉殿名,汉成帝宠幸赵飞燕,居昭阳殿,唐人多以赵飞燕比杨贵妃;辈,天子之车。
[6]才人,宫中的女官名;啮(nib),咬;勒,马嚼口。
[77仰射云,即仰射飞鸟;一笑,指杨贵妃。双飞翼,两飞鸟。
[g」明眸皓齿,指杨贵妃;血污游魂,指贵妃溢死马鬼择。
仁9]清渭东流,指贵妃安葬渭水南滨的马鬼泽;剑阁深,指玄宗人蜀。
[10]臆,胸膛;终极,穷尽。
[11」胡骑,安史叛军的骑兵;欲往,将往。
解读
此诗为至德二年(757)春杜甫被安史叛军困在长安时所写。面对残破的江山,特别是铁蹄之下的首都,诗人感慨万千,哀,9欲绝,写下了《哀江头》。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诗人的情态,并以景色衬托人物的伤心凄凉之感。第二部分为“忆昔霓族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具体说明前四句中包含的“昔”的内涵。先写贵妃,再写陪衬之才人,均是为了突出李杨二人的骄奢淫逸,采用的是客观叙述手法,但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诗人尖锐的批判锋芒,这是诗人将主观情感融注进了客观的描述中的缘故。第三部分为“明眸皓齿今何在”到结束,情感由批判由愤葱转为哀悯。这一转折,使得诗歌的感情基调变得复杂矛盾。诗人以饱含同情的笔调回顾了马鬼辜件。杜甫对李杨的感情,随着他们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当他们身为国君贵妃,而其身不正时,杜甫“怒其不争”,当他们率先尝到苦果,生离死别,“去往彼此无消息”时,杜甫又“哀其不幸”,为他们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不过,杜甫并未为此而放弃他的批判意识。只是在此时此刻,他面对的是不幸者,而且是唐王朝和汉民族不幸者的代表。因此,他宽恕了死者,并为之伤悼。
诗歌流露出的这种复杂矛盾的情感态度,对中唐白居易《长恨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话题
根据“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表达的情感,结合有关资料.为此时的杜甫写一段心理描写。
杜甫
参见《同诸公登龙恩寺塔》一诗。
哀王孙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1]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2]
金鞭折断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3]
腰下宝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4]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5]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6]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7]
不敢长语临交衙,且为王孙立斯须。[8]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雍驼满旧都。[9]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10]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11]
花门瞥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12]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3]
[1」头白乌,乌鸦全身通黑,而头白,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延秋门,长安城门名,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由此门逃离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