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步登上桥头,清风拂面而来,金色的阳光,笑得一脸灿烂,江面上自由飞翔的海鸥,与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图画。桥面上,车辆不时来回奔驰,桥下小船穿梭往来。远处,塔头天后宫似乎沉醉在清江里。此情此景,那悠悠的眷恋,滋润着我的心田,尘封10年的记忆又激活了。
一提起浦东大桥,许多人会联想到上海那座著名的世纪之桥,想起大上海的东方明珠。而我身处的是横跨岱江两岸连接浦口、东岱的这座浦东大桥。岱江通常指塔头、洪塘村至东岱入海口的敖江下游地段。曾几何时,浦口、东岱虽一水之隔,可由于没有桥梁,只能靠摆渡维系两岸交通,这不仅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危及群众的生命安全。1962年夏,禅步村民往浦口观看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搭乘小船渡江,因超载沉没,溺死5人,骇人听闻。有一次下乡,看到几个村民在南垱灰厂江边围着溺死者号哭,我顿生怜悯之心。此种悲剧何时不再重演?
1990年7月,我调往浦口镇工作,正值百废待举。靠着天时、地利、人和,这期间清河塘、筑海堤、建校舍、修村路、种林果,忙得不亦乐乎。第二年,镇政府通过了“拟建浦东大桥”县乡人大提案,提出了修建岱江上大桥的最初构想。这个项目工程量大,投资多,拆迁面广,征地牵涉两个乡镇,为此我们一边向上级报告进展情况,请有关路桥专家论证、评审,一边实施勘探、测量等前期工作,并因地制宜,着手开山炸石、挖土、备料,同时采用建设海堤与修建“宽面24米大道”接线公路并行施工的方案。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万米海堤和“大道”终于修建成功,为大桥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不久,浦东大桥列入了福建省交通厅制定的“八纵九横”201主干线(宁德漳湾至漳州东山)规划,大家喜出望外。1996年5月,由于工作变动,我调任县侨办。记得临别前,南垱几位老乡来送行,并邀我等到大桥修通了“常回家看看”。离开浦口后,虽然不能再为修桥着想出力,但浦东大桥的建设,还有那些带头拆迁房宅、迁移祖坟的朴实可敬的乡亲们,仍是我心中的牵挂。我和那些相继调离的老同事始终没有忘记浦东大桥,依然关注、关心大桥建设的进展。大家聚在一起时,总是先提大桥的事。2005年底,浦东大桥正式通车,从此,浦口、东岱群众告别了摆渡过江的历史。
如今的浦东大桥,北起浦口南垱村,南接东岱禅步江岸,长291米,总造价1200万元。放眼四周,那一片美丽而富饶的村庄,沉稳而静谧。雄伟的大桥,像绚丽的彩虹,从江的这一头飘向江的那一边。大桥紧贴在红土地母亲河的臂弯里,宽阔的桥面南北延伸,几根桥墩深扎江底,坚强伫立,没有盛气凌人,没有垂头丧气,更没有柔弱与矫情。它又像一位巨人,忠实地守望着车来人往,守望着潮涨潮落,守望着晨曦夕晖。
作为浦东桥迷,此刻我不禁双目湿润,感慨万千。回想当初,面对不理解,面对嘲笑和责备,泰然处之,一路前行。在今天,深切感悟到规划建设前瞻性的必要。你会惊叹于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惊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惊叹于个人的渺小。置身于大桥,心中抹不掉的,仍是当年大家齐心求索的沧桑时光和大桥建设者的形象,对于他们,对于这座崭新宏伟的大桥,我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和敬意……为了看清大桥全貌,我们撑伞遮日,兴致勃发地参观了一个上午,由衷体味“工作一时一地,感情一生一世”的珍贵。
2010年3月29日
长浦公路情思
一条宽广的水泥公路,宛如蛟龙腾跃,越岭穿山,过溪跨峡,盘旋在长龙至浦口的高山峻岭中,全长20多公里。这条公路叫长浦公路。它起点于长龙飞马公路马垅口三叉处,向东南延伸,终点衔接于连黄公路浦口地段,悄然融入连江经济开发区的公路网。
长龙山区地处偏僻。崇山峻岭中的下洋村,1000多户4000多人口,民主革命时期,是“红色基点村”。在这里,邓子恢、陶铸、叶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征战的足迹,九使寺成立的连江下洋抗日游击队,开辟了下洋革命根据地。1941年,抗日游击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经座洋山,越东塘岭,打得日本鬼子鬼哭狼嚎,此役将日本小队长击毙在山冈。红色革命根据地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下洋村的梁仁钦与镇村百名革命战士,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过边山弹痕累累的参天古榕,财溪北岸的深山古刹九使(龙峰)寺,见证着革命的历史沧桑。每位红军战士与游击队员面对牺牲的战友与做出巨大贡献的红色根据地,心里都发誓待革命胜利后一定要改变山区面貌,一定让山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党和人民政府始终没有忘记老区人民。20世纪90年代,地方政府关注民生,将鹅仔仑、刘山、孙厝后等少数民族偏僻村落的村民搬迁到马垅口镇区一带,实施了造福工程,建起新房,安置这些搬迁户。弹指一挥间,7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长龙人民,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到了2006年,人们富而思进,又萌生千年梦想,即修建一条高水平的公路与外界公路联网。于是,万众一心打响了开通长龙到浦口公路第一炮。
在山区修水泥公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沿下墩,塘口自然村顺东南延伸,就进入“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乌岩头。这里山高岩乌,乱石壁立陡峭,要开山炸石,架桥过涧,排除万难,硬是在高山峡谷之中开辟出一条金光大道。可以说,长浦公路,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一首激昂的创业之歌。
路通了,山笑了,水乐了,山区人民喜上眉梢。周遭的田野,曾经是生产闻名遐迩的糯谷、粳稻的高产田,今天,除了生产传统的粮食作物外,还建立起了数千亩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长年间作、轮作白菜、花菜、菠菜、西瓜等蔬果。一到收成季节,田间地头,一片丰收欢乐景象。前年,日本东京一位资深的农业专家前来考察,曾惊叹“长龙气候妙,山水多娇娆;土沃高产出,茶蔬品质优,是一方宝地”。长浦公路作为一个绿色通道,快捷地将山区的土特产源源不断地运往城镇。长浦公路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致富路。
路通了,显山露水。这里的青山绿水和秀丽景色吸引来四方游客。当年的乌岩岭,流传有“祖母指龟训曾孙”的传说和“皇帝好色丢珠帽”的故事,以及抗倭英雄戚继光“喝令三山五岳开道”,一剑辟出“千人饮”的泉眼遗址,还有下洋抗日游击队曾生活过的“猫儿洞”旧址,周边危岩还有当年红军标语等珍贵革命文物,是游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古时,福州经连江通往福宁等五县的古驿道,虽是一条“五百米绝壁一线牵”的小径,从百丈峭崖中穿越而过,人们在惊叹古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无不发幽古之情。清代诗人孙澄200多年前写下的赞美“炉峰晓瀑”的诗篇:“一派飞泉挂碧空,银河隐见五云中,涛声远振千峰响,山势回环万壑通。匹练长留太古雪,珠濂时卷半天风。乌岩片石凭天险,遥接沧溟大海东。”今天吟诵起来,别具一番滋味在心头,仍有一种历史的穿透力。汇聚于下洋境内葫芦状的财溪水库,一泓碧波,一洗尘嚣。如斯山水,如同一幅幅自然的画卷,由长浦公路为主轴,拓展出厚重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最为壮观的是长浦公路两旁层层叠叠的茶园,摩肩接踵,直上云雾深处。这是“鹿池茶”产地。这种名茶曾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银奖。20世纪60年代,大批印尼、越南等归国华侨前来长龙华侨农场安家落户,营造出了万亩茶山。目前,农场已被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作为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生产出名贵的“鹿池”、“龙峰”等优质品牌绿茶,长龙畲峰茶场生产的“金观音”乌龙茶荣获2007年全国茶业协会“中茶杯”评比一等奖,商品远销海内外。清明时节,满山茶绿,清香远逸。茶香沁人,茶香醉人。
立于长浦公路旁,望着车水马龙,心潮如群山起伏,不可抑制。
2007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