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银杏王
7818600000026

第26章 游踪漫记(3)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将小沧从落后贫穷的山乡带上富庶之路。随着交通的改善,山区不再偏远了。20世纪90年代初,小沧成了福州的后花园,“享天时之惠,占地利之优,得人和之盛”。特别是,在将军山和玉女峰迷宫之间,筑起了雄伟壮观的钢筋混凝土坝拦河。“山仔水库”建成后,后花园更加有了灵气。这时,山有了水相伴,水有了山依偎,一幅山水画卷终于呈现在小沧人的面前,呈现在福州市民面前。洁净的湖水,除了发电,还沿着塘坂引水工程,穿过了高山,源源不断地流进了闽都福州和连江本县的千家万户。福州人可以不说小沧,但是不能忘记山仔水库,因为“饮水要思源”,它是福州的第二水源。于是,小沧拥有了两张福州的后花园和二水源的名片。

因了这群山,因了这个水湖,因了山水画轴,小沧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百吨级的码头泊在畲族新乡湖畔,一幢幢新建的民居坐落在湖畔的绿树丛中,一条有酒家有旅馆有商店的街道蜿蜒在湖畔……当西山的晚霞送走了落日,当和风送来了雾霁,当湖面弥漫着暮色,当一层层梯田一丛丛竹木一座座农舍在睡意中朦胧,这时是小沧最美的画面。

绿色小沧

满目青山,悠悠绿意。这是小沧发展的主题,且已成定局。到过小沧的人都深切地感到,这里人看到的是绿,谈到的是绿,梦里是绿,笑声中也溶着绿。因为有了绿色植被,才有丰沛的湖水,才有了洁净水源,才有了健康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小沧人,精心打造的绿,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奉献。

自从山仔水库修建以来,为了环保需要,小沧的旅游项目“急刹车”了,库区网箱养殖停止了,石板材开采、船运等支柱产业取缔了,湖面捕捞、规模禽畜等经济项目严格限制了,同时把5万多亩集体山林列为国家公益林加以管护。所有这一切,也是为了青山绿水。

一座座污水处理厂、一层层沿岸风火墙、一片片绿化防护带、一张张水库隔离网、一条条排污管道、一个个责任保洁员,都是精心设置的,都在谱写畲乡大写的绿,都在谱写生态建设的长卷。2010年,小沧获得“国家级生态乡”光荣称号。

正值初夏,行走在小沧土地上,山地绿油油,涧水晶莹莹,山林郁郁葱葱,仿佛那绿色因子一直渗入肌肤,沁入心头。一位因建山仔水库而移迁的畲族老人告诉我:“为了环保,我们宁愿少养禽畜,保护水质,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朴素的话语,是对绿色的理解,是对环保的诠释,也是小沧人心态的描写。它让我看到了绿的根已深深植入小沧人的心底。

绿色是一种和谐的颜色,它象征着平衡、和谐和生命力。小沧正在努力打造绿色的精神家园,留给人们的将是一个自然天成的生态印象。

2011年7月26日

演绎“春天的故事”

下屿是个岛屿,靠罗源湾南岸,从现存的一口斑驳的北宋元祐四年(1089)古井的印迹,就可以佐证下屿历史相当悠久。新中国成立前,下屿流传着一首民谣:“下屿写春秋,沧海拥岛礁。粮草靠船运,滴水贵如油。离岛不搭渡,除非成飞鸟。山头不毛地,愁云何时消?”印证了昔日下屿的悲凉。

那时,下屿贫苦大众有着反抗压迫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革命组织闹革命,成了闻名的“革命老区基点村”,把革命种子播撒在心坎里。如今,正与时俱进,开花结果。

金秋重访下屿。一条宽广的海滨大道,向村里延伸,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高楼。一个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集绿化、灯光、书屋、娱乐、休闲、健身、文化欣赏于一体的滨海公园,为我们下屿之行增添了一道文明亮丽的风景线。

登上岛的狮岩顶俯瞰,大海上,一行行渔排阡陌纵横,一颗颗浮球随波漂浮,一条条渔船穿越白浪,如幻化出的彩画,让人眼花缭乱;一座崭新的300吨级客货通用码头,以其雄伟壮观面貌,屹立在海滨村前;蔚为壮观的沿海大堤恬静地守护着渔民新村。屿远处,八面青山奇绝,白鸥群翔,波浪不惊;屿的东部,新开发的可门港火电厂的高炉拔地而起;屿的南面是大官坂垦区,温福铁路支线像巨龙穿山劈浪,直抵可门开发区货运、煤炭、石化码头……

十年来,下屿适龄儿童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开创了“农村农民联合建房”拆旧建新模式;投入3800多万元资金,拓宽通村公路、新修渔港码头、安装自来水管,创建文化中心,并在全省村级率先实现电信、广电、电力地下路网“三线”下地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整洁。风生水起,气象万千,为渔村发展搭建了腾飞的平台。

下屿渔业跨越发展,有为、敢为、能为。“以海水养殖为主,育苗、海带加工、近内海渔业捕捞生产及海产品营销为辅”的水产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海水养殖成了下屿渔民的天然“牧场”。全村年产值达3.3亿元,人均收入1.8万元,位列全县村级之最。他们不仅收获海产,还收获幸福与憧憬!

我们信步走向码头,正好与刚上岸的一位中年妇女相遇。她30多岁,身体健美,肤色红润,那是海风的吹拂和营养的滋润在她脸上烙下的印记。“今年更好,”妇女开口,脸上笑容可掬,如春风中绽放的桃花,粉红而秀美,“过去,村里父老乡亲全靠讨小海过日子,现在,党支部带领我们家家养鱼,产、供、销各尽所能。近年,村民多则年收入几十万元,少则也有几万元呢!”交谈中,我知道她是村里最早的养殖户,过去家居潮湿的单间石头房,现盖起了小楼房。与过去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她还告诉我:村里还组建了一支远洋捕捞队,开拓远洋渔业生产。向深海远洋进军,开拓新的天地,创造新的业绩,这是时下下屿人的新思路。多么诱人的新思路,我从心里为他们祝福。

这时,从渔排不约而同上来几十个青壮年,正将一筐筐海鲜急冻、包装、过秤交易、起运赶市呢!他们一个个朝气蓬勃,边劳动边谈笑风生,一派丰收的景象。我问他们,这么大的劳动强度,累吗?不觉得海岛生活单调吗?身边一个捕鱼归来的少妇,得意地说:“过去,我们向往农转非,再过三五年,你们城里人可不要托人非转农了!”与他们交谈,我分享到的是这里的富足与欢乐。一语惊天地,我怦然心动。把目光移向远方,大海浩渺,波涛汹涌,夕阳如血,苍山似海,掠金浮空,向大地频传秋波。夜色降临了,夜幕下的下屿渔村,更加妖娆和美丽。

2012年11月27日

海带情结

“绿色海带结,年年报大捷。清鲜又营养,碘范品中杰。”一首民谣,唱响绿色“海带结”的主旋律,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了国人餐桌上食品,这就是产自连江筱埕镇的官坞“海带结”。

官坞村,东临一碧万顷的黄岐湾。这里的海湾十分适合养殖海带。人们到官坞村,第一眼就能看到立在村口的时任国务委员的李贵鲜题写的“海带”竖碑。几十年坎坎坷坷一路走来,今天的官坞海带,融入官坞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奋斗情结、科技情结与人文情结。

1987年,虎气风生、英姿勃发的退伍军人林哲龙,被官坞人推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他清晰定位,集思广益,果敢决策,创建了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并兼任董事长,带领全村人乘风破浪做大做强海带产业。于是,海带丝、海带卷、海带结等深加工产品纷纷被开发出来,形成了“海带产业链”,并销往海内外。这样一来,依靠“海带链”,走农业产业化路子,并实行“公司加农户”经营模式,带动了这个原本只是靠讨小海为生的海隅乡村,改变了原来生产落后的模式,壮大了村集体工业经济,并用工业反哺农业,集体反哺农民,企业反哺农村,2006年,一跃成为闻名“中国十大魅力乡村”。据统计,这个村单海带育苗加工,一年村财政收入就达千万元。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有望突破2亿元,村里投入3000多万元,加强码头、避风港、海岸运输索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水、电、路、宽带网、闭路电视等“五通”,同时,村里率先实行了小学免费,并建立奖学奖教、扶老帮困、农民医保、新村建设等社会福利制度,让人感受到社会主义新渔村的生机和活力、优越与骄傲。

海带,被人称为海洋中的冬虫夏草。黄岐湾优良的水质,使官坞海带具有更清鲜、更营养等特点。为使官坞海带有更多的科技含量,官坞村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上海、大连水产学院等高等院校攀亲挂钩,聘请水产专家和教授担任顾问,开展技术合作,在海带育苗、生产、加工的科技前沿攻关。有专家指出:海带不但食用方便,老少皆宜,而且还有防癌抗癌的妙用。最近中央电视台推介的药膳“海带鳖甲炖骨汤”,其中的海带结原料就产自官坞。象征美好、纯朴与祝福的官坞海带结,成为人人称道、享誉八方的招牌产品。一条海带,一只海带结,成就了官坞人的光荣与梦想,也铺开了官坞人科技兴海、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

如今,村里机动养殖船、机械化吊塔、农用装卸车,以及从日本引进的先进自动生产线,一应俱全,将鲜海带制作成海带结。据统计,这里每年有1500多个劳动力就业,加工鲜海带3万多吨。为增加海带养殖面积、产量,这个村最近斥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一座面积3万多平方米、全球最大的海带育苗基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多名海带育苗专家,在基地里成功培育出了以日本海带为父体,中国海带为母体的“连杂一号”良种苗,可供海带养殖面积25万多亩。海带苗供应山东、辽宁、浙江等省份,并出口日本等国,该品种已被列为国家“863星火计划”项目。依靠海带产业,今年官坞村财政收入达15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绝大部分农户年收入达8万元。时至今日,官坞及官坞海带已荣膺国家级多个奖项。

宁静的秋阳,播撒在官坞海面,泛金闪银。当我们看到宽阔的环海公路上那些运往日本等国家的海带产品集装箱时,心头涌动着诚挚的祝福:官坞海带一路走好。

2008年10月10日

胜日寻芳蝉步村

美丽的敖江入海口,有—个风光旖旎、人文和谐的蝉步行政村。近年来,蝉步村社会经济发展“水涨船高”,一时声名鹊起,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胜日寻芳,耳闻目睹,确实名不虚传。

来到蝉步村口雄伟壮观的门坊前,“蟾宫折桂云居来紫气,步月听涛敖江湧春潮”——一对坊联赫然映入眼帘,可以想见蝉步人择取地名“折桂步蟾宫”的良好祝愿。这片“月上柳梢头”、临江入海的礁岩洲渚,有蝉步、塔下、里浦、外浦、龙湾、上际、里亭、南山等8个自然村和两个三峡移民点,星罗棋布于岱江南岸、云居南麓,虽难比圆月丰满之美,但那地貌胜似众星拱月,“半沉江海半浮空”则更具朦胧诗意之美,仿佛乾坤照应,专为蝉步天造地合的。

蝉步人在这片土地上,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将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融入当地亦耕、亦读、亦工、亦商的社会生产生活中,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一批批青壮年离开了田地,通过先富带后富,铺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生财之道,带动乡里乡亲共同致富。全村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从事建筑业或第三产业,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有的还远涉重洋,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地从事建筑、经贸、餐馆等行业。蝉步人见仁见智,发挥各自专长,过上了小康日子。

难能可贵的是,长期外出打工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开阔了蝉步人的视野,而且更增强了他们爱国爱乡的浓浓情怀与拳拳赤子心。村民们纷纷捐钱出力,打造基础设施建设主阵地,掀起建设家乡新农村公益事业的热潮。

20世纪80年代前,浦口与东岱一江之隔,把蝉步封闭在云居山下,不管是人、车,还是货物,都要经过浦口渡船头和蝉步渡船头的两面摆渡,一次至少要花半小时。1981年县城通往蝉步公路开通了。新世纪初,浦东大桥托起了一片新天,迎来了“浦东桥连接千山万水,新兴路通向四面八方”的时代。时至今天,仅花一元钱,就可搭乘县城连接蝉步的公交车,25分钟即可到达目的地。

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蝉步人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装点明渠、暗灌、水闸、机耕路桥及内河清淤等农田水利设施,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发展高优农业,统筹村庄规划有声有色,为建设省级文明示范村,开启新征程,实现新跨越。现在,蝉步村被列入福州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项目,河道清淤,铺路围栏,种花植树,净化水质,同时营造一道美丽的水上景观,成为绿化的新亮点。

村民告诉我:“以前村里垃圾、污水乱排放,河浦又脏又臭。”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村党总支、村委会发动许多经济能力较雄厚的企业家,纷纷带头捐款献资,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拓宽水泥路,实施新农村规划,进行农电改造,升级自来水厂,成立教育基金会,进行外浦母亲河整治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今的蝉步村规划合理、村容整洁、空气清新、绿树成荫,人们都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