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银杏王
7818600000029

第29章 游踪漫记(6)

我漫步在文化节广场,细细地端详梅树红褐色的布满皱痕的树皮,不由想到父老乡亲久经风霜的脸庞;那枝枝丫丫的树干,不就是梅洋人顶天立地的脊梁吗?梅洋,在建设海峡西岸的大潮中,播撒下希望之光,镌刻着创业的印痕,诠释着成功与挫折的启示,浸透了对事业执着的心血,每前进一步,都是发展的里程碑、备忘录。梅洋人的赤子情怀,真爱如山的敬业精神,让我想起了《易经》“天地姻媪,万物化醇”的灵境。不知不觉中,梅花便绽放在我的心田了。

2009年5月11日

面对长门炮台

长门炮台,位于福州东门户,闽江口锁钥,名闻中外。7月初,我陪友人到此寻访,再次瞻仰了这个名胜古迹。

从长门村通往炮台的山路还是原先那条,只是拓宽了好多,路面铺上了水泥。在半山坡路边,有一块由省政府设立的标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青石碑,上镌:“长门炮台,形势险要,有‘省府门户’之称,在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中,发炮打击侵略军,卓有成绩。台位历来为驻防要地,是反侵略战争中富有意义的遗址。”

上午10点左右,我们顶着酷暑,登上了长门山。这里与南岸的金牌门仅隔一箭之地,为闽江口瓶颈处,素有扼江控海之险要。史载,南宋时设五虎巡检司于长门,每年春秋二汛巡防至马祖、澎湖列岛,到了清朝便设立长门提督衙门,民国时期设立闽厦要塞司令部,驻军多达十多个营,防卫十分森严,就连远在厦门的湖里山炮台也归属长门管辖。“划锹山炮台据守前锋,电光山炮台殿其后,与琅岐岛的龙台,金牌炮台合成鼎足。有居高临下之势。”

现属连江琯头的长门山(桃源山)长门炮台,傲然雄踞,镇守海疆,一直守护着福州海江大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长门山海拔77米,分设山巅炮台和江岸炮台。山巅炮台又名电光山炮台,因曾设探海灯于此故名,江岸炮台备军舰进出口礼仪之用,故称江岸礼台。琅岐凤山之巅的金牌炮台,亦属长门炮台所辖,隔江对峙,形成牢固的防卫格局。

长门炮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现保存的炮台,是清道光十四年(1835),民族英雄林则徐重新规划督建的,平面呈圆形,由主台、炮位、操场、营房、弹药库、电光等设施,构成城堡式建筑。炮台营垒直径约95米,厚0.8米,最高处6.5米,基座用花岗条石砌就,上部为糯米、石墨、红壤土夯筑箍牢成三合土围墙,台地上至今还遗存两门造型相同的炮位,连环炮台原装备有德国购进的十多门克虏伯主炮,目标锁定闽江口入海处。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中华锦绣大地,福建也成了他们觊觎的目标。1884年7月14日,法军以12艘兵舰、77门大炮、1700名士兵,借出访名义,进犯马尾港,震惊中外的中法马江海战由此爆发。闽江口军民同仇敌忾,在中国人民抗御外敌侵略的历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驻守长门炮台要塞游击杨金宝,不顾慈禧“无旨不得开炮”的谕旨,毅然下令开炮还击法舰。有尊大炮炮口已缺裂,一向不曾使用,这次突然发威,“洞其巨舰”,重创侵略者,战后清廷御封“铁嘴将军”。在闽江口,法国侵略者也被当地民众迎头痛击。以村民瞿心为首的200多名勇士,分驾30多艘渔船,以土制火枪、炸药,把法军打得狼狈不堪。激战中,瞿心英雄精神,受后人尊崇,后当地民众为其立庙纪念。清光绪二十五年(1894),长门军民为参加中法海战的中国官兵立碑昭世。其一为《捐建长门昭忠祠暨张刚勇公专祠碑记》,入祀者有4773人之多。碑高186厘米,宽62.3厘米。记述了当年长门炮台官兵击伤法军最大的装甲巡洋舰拉加利桑尼亚尔号的经过和英勇事迹。另一为《张刚勇公专祠碑记》,碑高184.8厘米,宽62.5厘米。该碑除了记载张刚勇的籍贯、生平,主要记述作为福宁镇总兵的张刚勇,在甲申之役中,率领长门炮台官兵“扼守长门,尤为英勇”。这两块用青石凿就的石碑,雕凿精致,字迹清晰,是长门人几经周折保护完好的文物珍品,现移迁至马江昭忠祠供人们瞻仰。

站在古炮台,漫步于曾驻守11个营兵力的营房遗址,举目远眺浩瀚无际的东海,碧波万顷,岛屿峻立。在阳光折射下,浩浩闽江,水天一色。“双龟锁口”,“五虎把门”,恪尽职守,形象逼真;皇帝井、瞿心庙、“缺嘴将军”、草荐洲等神奇传说,动人心魂,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江面上,三三两两的外国船只,缓缓进出,一群又一群的和平鸽在江的上空自由飞翔。古炮台山麓,省道201线畅通无阻;东面海岸,崛起了闻名遐迩的琯海国际造船有限公司、瑞邦钢铁公司等大型企业;各个村落,楼群建筑鳞次栉比;周边重峦叠嶂,一片片生态林,青翠欲滴,形成了绿荫屏障……

日近午天,我们从长门炮台回到长门村。村子路巷小,很少店铺,但干净、静谧。在巷子拐弯处,我与一位退休干部攀谈起来。像很多闽江口人一样,关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关于长门炮台,关于惊心动魄的“中法海战”和法国侵略者的猖狂、残忍、野蛮,以及法酋孤拔被炮弹击中等等,他都娓娓道来。他说,今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这和平环境来之不易。他每天坚持晨练,总要登上长门炮台,放眼家乡海天,心中禁不住漾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200多年过去了,这中间有多少春夏秋冬轮回,有多少耻辱和惊喜,都像江水一样荡然流逝。我细细回味山环水绕的长门炮台,充满了敬意和虔诚。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外商以投资当令箭,想以高价购得长门炮台及周边土地开发别墅区。项目刚申报,就被头脑清醒的乡贤顶了回去,他们说“寸土如金,金钱虽然重要,爱国主义精神更重要”,开发商被镇住了。

坐在返程车上,我在想,长门炮台在炮火下奋起,在血泊里觉醒,历尽了百年风霜雨剑,它是目前中国保留的最古老、面积最大的炮台,正是它,在我们的心中巍然耸起爱国主义精神的丰碑,这大炮台不就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吗?

2008年12月12日

南湖春秋

南湖太极道观,巍峨肃穆的建筑群,犹如天上宫阙,点缀在连江县江南乡魁岐村西面的麻山上,风姿玄妙,周围风光秀美,令人神往……

南湖,在江南乡魁岐村境内,其前身是敖江支流的南宫溪。南宫溪地处覆釜山余脉石门山与玉华山峡谷之间,狭长流缓,集雨面积4.8平方公里,素以风景名胜著称。有宋主薄龚况《石门》诗:“岫幌贴松低,羽人游未归。苔深锁春色,不放晓云飞。”

1959年秋,南宫水库动工兴建,筑坝截溪,总投资50万元人民币,投入54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18万立方米,于1963年春建成人工湖。坝型为黏土心墙,坝高22.8米,长110米,总库容317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1.5万亩,受益魁岐、江南、南塘、花坞等10多个村庄的农田。因溪名南宫,而谓南宫水库,又因距连江县城仅1公里,地处南郊,遂称南湖。

1964年,在南湖水库流域外的已古崩溪处,修建拦溪坝,开挖引水渠道3公里,把崩溪水源引蓄库内,提高水库蓄水能力。同年,建成连江县第一座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105千瓦,并架设南宫到连江城关几千米高压电线。20世纪70年代中叶粗芦岛跨江引水工程投入建设。大坝加高1米,引水渠道全长28.3公里,并建了防洪墙。从南宫水库引水环绕南塘、东边、上坪、长门、官岐,跨江到达粗芦岛。原计划灌溉面积5000亩,后由于南宫水库的人饮供水量迅猛增幅,灌溉功能明显弱化。

南湖地势像一头睡眼蒙眬的巨大金鳌,驯服地贴近南湖湖面。其头部面西直抵覆釜山脚,其尾鳍一动不动地枕于南宫口马山脚龟岩边,长达900多米,腹部膨大,北倚南湖太极观,南临玉华洞基座,最宽处300多米,形成东西长,南北窄的“头尖尾尖腹中宽”的画面格局。南湖静守深闺,默默地为江南一带儿女,提供源源不断的纯净水资源。

我仔细搜寻、阅读、审视,试图找回南湖曾经盛极一时的历史文化积淀史料。据民国版连江县志记载:“石门山,在覆釜山下。巨石双峙,道出其中。旧称有十景。”“石门斜照”为连江十二景之一。石门侧有一个唐中和元年(881),谢募捐,历史悠久的石门寺遗址,寺侧还有闻名遐迩的明起居郎李弥逊墓,王德溢《重九游石门》诗“山色海门看不极,涛声石枕梦犹疑”、明代南京兵部侍郎吴文华游历石门寺“隐约烟霞见佛宫,石门双峙任过从。岩头琪树闲相媚,洞口瑶泉到自逢。半月池涵苍藓色,五台石护白云踪。欲凭指点搜灵异,应辟荆榛更几重”诗句,足见南湖古之风光。

南湖建成,上述名胜,自然静静地卧在水底碧波中,而这曾是古邑人名流贤士啸聚之所,无形给这孤寂的水底世界和山寺周边景致烙上了风光犹在的印记,使冷落、沉默几十年的水底名胜遗迹奇观,宛若荡漾起“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的美好回忆。

南湖驳岸,草木依依,陡岩苍遒,水平如镜,碧波盈盈。湖畔有道教重地南湖太极观,宏伟壮观,有青龙涧美丽的传说,有飞虹卧波充满情趣的双鲤桥等风光,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浏览湖光山色,别有一番景象。200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南湖以“七大风光”主题之一,当仁不让地融入省级青芝山旅游区总体规划中。它集宗教、山水、观光、娱乐、健身于一体,展露不同风格、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人文景观,人惊叹环保意识升华产生的良性效应。是呀,珍惜绿化,珍惜水资源,珍惜生态平衡,不就是珍惜自我吗?

南湖寓于覆釜山麓,如隔尘寰,水底古寺,曾是名人骚客聚啸吟咏之所,多留遗迹。南湖太极观位于湖的北面,南宫溪涧纵横,古寺倚山,峰环水绕,山容靓丽,悦人心目,实乃金凤名胜。

2009年11月11日

琯头千年“樟抱榕”

闽江口北岸,坐落着著名的侨乡琯头镇。风景秀丽的青芝山一脉越过琯江平原,竟在镇区中心部位的拱屿村隆起一座秀丽的蓉山。蓉山海拔20米,小巧玲珑,形如卧牛,俗称卧牛山。邑人著名企业家云南三鑫集团董事长金朝水先生20世纪90年代初在山上捐建了蓉山公园。园中“樟抱榕”位于蓉山的北坡,它是一株千年樟树与一株榕树连体而形成的一个奇异景观。

据当地传说,“樟抱榕”中的樟树系拱屿村肇迁始祖所栽,树前至今仍保留刻有“政和二年高大娘拾”字样的一石臼。连江县林业局2002年古树普查资料显示,樟树的树龄为1008年,胸围6.9米,东西冠幅18米,南北冠幅20米。原来樟树有5个分叉,每个分叉的直径约0.8米,现存2个分叉,榕树刚好长在樟树的4米分叉处,有后来者居上的傲然气势。樟树粗壮挺拔,沉稳地托着榕树,有如一老态龙钟的巨人托着嬉皮笑脸的壮汉。长在樟树分叉之上的榕树直径有1米多,气根缠绕着樟树的树干伸入土层,紧紧绕抱着樟树,与樟树连成一体,有的气根则从腐烂的洞孔之中伸入樟树的体内。在树头边上,现又长出3株碗口粗的小香樟,茁壮挺拔,枝繁叶茂。整个“樟抱榕”树形像一把巨伞把蓉山半壁山坡遮得严严实实,形成一片“绿荫满坡、暑不张盖”的景象。村民们把榕树喻为“龙”,把樟树喻为“凤”,美其名曰:“龙凤呈祥”。连江县人民政府已把它列为国家一级古树加以保护。

“樟抱榕”是村民心中的圣殿,他们把这合二为一的吉祥树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曾有树贩子想伐倒它卖给造船商,拱屿的全体村民挺身而出,不管出多高的价钱,就是不让伐。乡亲们把“龙凤呈祥”的“樟抱榕”视作悠久历史的文化象征,视作琯江的绿色文物。经历了千百年沧桑的“樟抱榕”在乡亲们的呵护下幸存下来,现在他们每谈及此事,总流露着一种欣慰与自豪。

2007年3月9日

透堡南街杨氏宗祠

历史文化重镇透堡,是著名的侨乡,有着3000多年历史,拥有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传奇。

透堡人口多,姓氏多,宗庙就多,在诸多名胜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南大街的杨氏宗祠。祠址位于巍然的炉山下,清丽的凤溪从祠前古老的飞凤桥下绕过,明代建筑的古城墙,凤山麓的戚军堂、辛亥革命摇篮棋盘堂、透堡革命暴动遗址,以及玉带环腰的状元街,连同四周古民居,簇拥着这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显得尤为壮观。

杨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占地面积176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形制是卓越的明代风格,恢宏宽容,简洁大方,透着一股素朴且尊贵之气。三面风火墙,木结构框架,砖瓦盖顶,连灰压脊,中段波浪式拱起,显露上冲之势,那一根根顶天立地的厅柱,丰满了总体建筑的肌理,支撑着整座祠的荷载。三进,六柱、五间成封闭式轴心布局,顺中轴线,依序门厅、天井、主厅、后天井、神楼排列,基调肃穆庄重,正堂高阔、宽敞,构架严谨,整体结构完整。装潢既素朴又堂皇,富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