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杖,是农村老百姓最熟悉不过的辅助性工具。由于年代久远,加上以车代步,今天许多人对它十分陌生了。
试想,在人挑肩扛的年代,一个人挑着百多斤重的担子,在崎岖的山道上行走,是何等艰辛。而且山道狭隘,连转身都不太容易,更不用说撂下担子休息一下。于是,人们就发明了拄杖。一来,它伸入扁担下,架在另一肩上,使担子多了一个支点;二来,可以直立在地上,上头支撑着重担,可以随时随地休息。这样一来,出门劳动,它便成了必带的工具之一。
我长在农村,从小就是家里的小劳力,学习使用拄杖就成了必修课。
然而,掌握拄杖的使用技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拄杖是用一根坚韧木头削成的,头前有一个不大不小凹进去的“挽”,与扁担的弧度相吻合;下脚离地面大约尺把高的地方有一个拄锥,用来挂拴绳。有条件的人家,还在它的末端,即接触地面的一端的木头上套进一个铁匝,以减少它的磨损。最重要的一点,它因人而异,即必须与使用者的肩膀等高。换句话说,各人认各人的拄杖,不然用起来十分别扭。
拄杖上肩,求的是减轻双肩负荷,是力的分解与平衡。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用凹槽准确地挽在扁担下面,一头搁在另一肩上,且走起路来,不磕不碰。这里用的是杠杆原理。用它支撑时,也就是发挥它的拄杖作用时,力求支撑点准确着地,担子压力须通过扁担与拄杖、拄绳等有机结合,要在同一框架内,形成“三点一面”的拉力作用,才能站得稳、立得住,人才能借时休息。拄杖使用起来方便,可是没有十天半月是学不成的。其间,不是摔倒,就是碍手碍脚的。我就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偷着学、背着练,终于功到自然成,把它掌握了。
一旦掌握了拄杖,它伴随我从田间到地头,从山里到山外,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更难忘的是,拄杖还可以防身。有一次,夜间行路,一条巨蛇横在路上,把我吓了一大跳,我顿时举起拄杖,手起杖落,就结果了那条蛇的命。还有一次,路过一处偏僻山岬,突然窜出一头野猪,我手握拄杖,大喝一声,吓得那头野猪落荒而逃。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鬼子入侵连江时,逼着乡亲们当挑夫运送货物,被百般欺凌的乡亲们行至乌岩岭天险地段时,一齐呐喊着利用手中拄杖,直把那几个押送货物的鬼子乱棍打落山崖。默默无闻的拄杖,也显出了愤怒与不屑的神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参加工作后,我走出了大山,与我相随多年又敢赢敢拼的拄杖,便“束之高阁”了,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真情实感,我从它朴实的身上得到了真诚、勇敢的启示,得到了坚实互助的力量。
2010年9月8日
拾田螺往事
我的童年在山里山乡度过,风风火火的日子,有点离奇与苦涩。在灰蒙的记忆脑海里,常常放映拾田螺的艰辛镜头。
田螺姑娘的故事生动感人,孩童时就听说。然而,当年苦涩地去拾田螺并不是想得到田螺姑娘的好处,而是“一碗田螺九碗汤”,给贫苦的家庭餐桌上增加一碗肉香鲜嫩的佳肴罢了。
田螺,属软体动物,绿色食品。其身体由头、足、内脏囊等三部分构成,头上长有口、眼、触角以及其他感觉器官。田螺的足肌发达,紧贴着厣的膜片,像一个圆盖子,当遇到不测或需要休息时,便把身体收缩在螺旋形的贝壳里,并用厣将贝壳严严实实地盖住。它生长在阴凉的稻田里、小溪中、池塘里。俗话说:“田螺生百子”,其繁殖力很强。夏、秋季节是田螺生长的黄金季节,也是捕取田螺的最好时期。
田螺土生土长,乍一看,和蜗牛长相不分上下。它的走路姿势跟蜗牛一样,挥舞着一对短短的触须探路,蠕动挪行。田螺十分谨慎,警惕性非常高。一旦风吹草动受侵扰,它就全身缩进壳中,以防万一。当它感觉没什么大碍,便又探出头来,继续自由活动,这些小家伙黛灰外壳,形态小巧,动作迟缓、反应敏感、食性脆嫩,营养丰富,真叫我喜欢!
我在上小学时,学校离家不远,隔着一片田野、一湾小溪,偶尔下到田里,探幽寻奇拾起田螺来。然而,拾田螺大有学问。这个学问,我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开始,我以为有水田就有田螺。因此放学后,总是见了水田就顺着田埂绕圈圈,先做“火力侦察”,发现有田螺了才放下书包下到田里。其实,这种拾法多少带点“闭着眼睛捉麻雀”,偶尔也能拾到十粒八颗。后来,发现阴凉的水田拾到的多,再后来发现阴凉且肥沃的水田更多。这就是认识规律。有了这经验,所以我拾到的田螺总比别的小孩多得多。他们看我总是携带满筐回家,都投来羡慕的眼光。后来,他们总是屁颠屁颠地跟着我去寻找“螺源”。回头望着跟在屁股后头的同伴,我心里有了自豪感,也是一种乐趣吧!
人总有一点私心的。虽然他们发现了我多拾田螺的秘密,但我还留有一手,就是掌握田螺水性、怕高温、喜阴凉之外,发现田螺总爱傍晚出来觅食、活动等习性,等那时下水田,不用多少时间就大有收获。这个拾田螺小技我是不会告诉给别人的,生怕他们抢了我的“饭碗”。这说起来可笑,但它毕竟是小孩的脾气使然。
我拾田螺的最大乐趣还在于得到母亲的赞扬。当看到我每每拾回许多田螺也就是满载而归时,她是非常高兴的。有时她把田螺分送给左邻右舍,并对他们说:“这是我家娃子拾的,有福齐享,大家尝尝鲜吧!”于是,我总是得到“你家小孩很懂事,很勤劳,能吃苦,有头脑”的一片赞许声。这时,我的母亲也感到一种自我满足。
拾田螺有它的甘甜,也有它的艰辛。比方说,山田僻远,拾田螺最佳时间又在傍晚,说不定什么地方还会窜出毒蛇来,田里又有蚂蟥,还有烂泥潭等。这些潜在的危险,都是大人的挂心和小孩害怕之处。但是,为了能分担家庭困难,再苦再累也要克服。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倔强性格,大概就是在拾田螺时培养起来的。我的勤劳良习,大概也与拾田螺有关。
流年似水。拾田螺的日子多少年过去了。现在,田螺也有了人工养殖基地。每当我把买来的田螺经“吐水”和咬尾处理后,用酒糟煮、煎、炒,香喷喷的,吃起来口齿留香,不知有多少畅快时,总是忘不了孩提时候拾田螺的情景,总是要向家人说一番拾田螺尘封的趣事。这大概是“忆苦思甜”吧!口里是一番“田螺宴”滋味,心里却是另一番滋味。
2010年8月27日
缅怀大哥阮经在
大哥,你悄然走了20年。十月十五日忌日,成了我打开记忆缅怀之门。
听家里人说,你出生时,雷鸣雨注,哭啼不止。这时,有位算命先生恰巧避雨屋檐下,祖母素怀怜悯之心,就拿出干衣给算命先生更换,并捧上一碗热腾腾的“太平面”,使这位先生感动不已。于是,他便自告奋勇为你“定时”请安,并给你取个“经在”之名,还交代了日后培育成才之要领。母亲遵先生之嘱,就把出生才个把月的你寄养到“岚下府”姨妈家。姨妈家曾连中“五武举”,是经武世家,在这样环境里对大哥你来说无疑大有裨益。稍懂事后,你就入私塾接受“天蒙养正”的启蒙教育,继而熟读“四书五经”。由于你的勤奋好学,自幼成了童“星”。15岁时,私孰老师出上联“经文纬武济家国”,而你稍加思索便脱口而出应对“在世为人学哲贤”。这让在场的人都为你的才思敏捷而惊呼,说你将来定有出息。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乡里创建供销社。大哥,你有文化,年纪又轻,手脚也勤快,为人更厚道,你受聘首选,理所当然。于是,供销社营业员成了你第一份工作,也是你人生迈出的第一步。你和所有的乡下有心人一样,对待工作是那么的兢兢业业,对待顾客是那么的热诚周到,上级组织很快看中了你,把你调到长龙公社办公室工作。在那里,你依然为人正派,严于律己,处事果断,雷厉风行,为民办事。24岁不到,你就被提升为党委副书记,后又调往连江县委办公室。一步一步往高处走,有许多你的同龄好友提醒你:“高处不胜寒。”而你却怀揣一颗滚烫的心和忠于职守的责任感,埋头苦干。同时,又以你的精明能干,文思明捷,笔耕不辍,大块大块的文章不经意地突见于《福建日报》等报刊。于是,人们给你送来了绰号“土记者”。
我小时候就读过你的作品,心里对你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在你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你对故乡,对连江,对国家,对共产党领导充满着无限的热爱与激情。我想可能就是因了这种激情、这种热爱,使你义无反顾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因了这种激情、这种热爱,使你毫无愧疚地当个人民的好儿子。
你曾经私下里对我说:“当国家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待人接物,要换位思维,跟人交换意见,和颜悦色,心诚则成,于己于人于事业都有好处。”尽管那时我还在上中学,未曾经风雨见世面,对你这些话语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你的为人处世,你的立党为公,我是深信不疑。因为你是我心中的一个标帜。或许,应了那句“公道自在人心”的古话,你的处世为人,为你的人品平添了亮点,为你的形象增加了高度。
“十年动乱”时期,在县委组织部当干事的大哥,也遭批斗、进“学习班”,然而,你的职业操守并没有因此而缺失,你宁可受凌辱,也不泄露组织的秘密,更不会出卖领导和同事。我知道,因此你精神上、身心上遭受到巨大的痛楚。含辛茹苦的母亲,也为你增添了不少的牵挂。然而,你,我,都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真理是不容颠倒的。在那最艰难日子,你忍辱负重,抗争到底,书写了你人生最可贵的一页。你的言行,给我一种书本上找不到的认知——“任从波浪翻天起,也有中流把渡舟。”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你和你的同事被抓去游街批斗,其罪名是“修正主义”、“牛鬼蛇神”、“黑五类分子”,属于“打倒”与“炮轰”之列。在游斗中,你突然发现跟你一起受难的同事,被打得鲜血直流,奄奄一息。此时你意识到人命关天,不顾自己的安危,立即撕破自己的白衬衫给你的同事包扎伤口……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年,你从县委机关下放到潘渡公社,继后再派到贵安大队“蹲点”。对此,你没有半点怨言。白天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加入当地春种秋收、开垦茶园、绿化造林等劳动行列;晚上,你孜孜不倦看书学习,或者走村入户,与农民共商兴农大计。当你离开时,从村民那种依依不舍的送行场面,可以看出:你留下了什么,你尽心尽力了没有?所有这些,山不言,而标高低;海无语,则知深浅!
大哥,你在出任荷山纸厂厂长期间,胸怀大局,与厂里干部职工同心协力,消除派性隔阂,身先垂范,以制度管理人,以“技改”为动力,以产品质量取胜,以营销促生产,使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迅速扭亏为盈。大哥,你的亲和力和责任心,有口皆碑。
县交通局局长任上,大哥,你一心扑在事业中,怀揣连江交通规划图,三天两头往省、市交通部门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多争取些项目,多争取些资金,为连江多修几条像样的大道,为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县域经济,让乡亲们出行方便。每当我徜徉在当年大哥任内修建的长马、小沧、真茹、赤石、青芝、下宫、文朱公路,黄岐对台码头,连江新大桥,以及凤城至琯头104国道时,每当人们赞扬你创建发展连江汽车修配厂、交通客运公司、海运公司等,使企业蒸蒸日上时,我的眼前似乎再现你深邃、智慧的目光,如同秋晖,直抵我的心灵。几多风雨,几多春光?你的执着,你的奋斗,你的付出,也赢得了好名声。我想,这就是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作为,就是平凡中的不平凡之特质。
“积德名声远,存仁品格高”。这是你走的时候,乡亲们慨然合赠你的一副挽联。你主张让弟侄学做人,走自己的路,达则济天下,对后昆影响颇深。事业有成的福州龙事达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阮孝木,慷慨献资200多万元,在长龙中学建设一座以你的名字命名的“阮经在教学楼”,足见你在父老乡亲心目中的分量,足见你的高风亮节和令人敬仰的感染力。
大哥,你的一生,虽然平凡无奇,但有作为,在我们的心目中是完美无瑕的。你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影响着鼓舞着我和我们的后辈,我们一生都享用不尽。大哥,安息吧!
2011年4月1日
大姐夫擀面
说实在话,男人下厨早已习以为常,但是男人会擀面却为数不多。我的大姐夫就属于会擀好面的男人。
大姐夫的擀面手艺,是他15岁在修建鹰厦铁路当民工时,因食堂缺少帮工而当“勤杂”学到的。食堂的擀面师傅见他年少肯学就教他和面、制作面点,于是,姐夫很快手艺见长,能擀出一手好面,制作若干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