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6日
覆釜公路走笔
路在脚下。脚下是一条路基宽7米、水泥路面宽5米的盘山公路。它的起点是江南乡南湖坝顶,终点是覆釜山弥陀寺前的打铁墩山冈。这是一条覆釜公路,全长4.3公里,东与玉华洞美景一衣带水,西与文笔峻峰辉映成趣,中与覆釜秀峰一脉相承,南与青芝山名胜连理接壤,北与玉泉山公园隔江相望,把青芝山旅游点相连成一个风景走廊。
覆釜山,是连江著名的风景区。境内“峰峦耸翠、溪涧纵横,奇岩叠嶂;有峰十六、岩七十二、涧九溪”,古时“山上有大小寺宇十余”。其中,鼎石寺,始建明万历年间。在覆釜山鼎石洞下,曾有道人陈自修炼丹于此。相传黄妙应亦在此得道升天。鼎石寺,清康熙十九年(1680)由僧人天忍募捐重建,后日本侵略军屯兵山中,伐竹木,毁寺院。莲峰寺、白云寺、弥陀寺、忉利寺、青峰寺等古刹也散布在覆釜山中。覆釜公路途经的南湖,山环水绕,风景秀丽;湖畔太极道观,建筑宏伟壮观,是连江县道教活动的圣地。
走在这条盘山公路上,心想:一条路,改变了一座山。这种改变远见卓识。它使我回忆起了当年有识之士是如何为之而付出的辛劳。1997年,连江县侨办把建议修建覆釜山公路,列入招商引资重点工作。为此,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高书会同侨办主要领导以及有关部门同志,深入覆釜山实地考察。1998年5月10日,县侨办根据考察资料,经认真论证,认为修建覆釜山公路条件基本成熟,拟就了《关于建议修建覆釜山公路呈阅件》,经时任连江县县长俞风云圈阅和副县长刘胜批示,要求县侨办牵头该项目并抓紧落实。同年8月21日,县政府召集江南乡及有关单位同志举行现场办公会,形成纪要,随即成立修路领导班子。1999年8月22日,首期覆釜山旅游公路——南湖公路段工程破土动工。该路段104国道南宫段通往南湖太极道观即覆釜山起始公路,全长1.1公里,由旅美乡贤黄忠谋先生捐资,在江南乡、县侨办、财政、交通、化肥厂、太极观等单位和仁人志士通力协作下,耗资百万元修成。福建省人民政府还为黄忠谋先生颁发了捐资修路的荣誉证书、奖匾、金质奖章。连江县人民政府立了《碑记》,褒扬了黄先生的善举。2000年,南湖公路铺就了全长宽5米的水泥路,整拓路肩,绿化环境,并在公路沿线险要处,每隔1米设立一根高1.2米、剖面为10平方厘米的花岗石柱,提高了来往车辆行车安全系数。公路一开通,信士游人慕名纷至沓来,覆釜山上游人如织。有了这段公路,人们看到了覆釜山的旅游前景。
于是,延伸覆釜公路又成了人们的热望。2006年春,覆釜山弥陀寺主持开妙法师,发起覆釜公路增加里程续修工程,县里成立了以时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林世昌为主的修路领导班子。同年7月12日,南宫坝顶至覆釜山主干道开工。开山炸石15万立方米,挖土25万立方米,填土8万立方米,修建6个涵洞,砌坡6000立方米,总造价300多万元人民币,开通了长5.2公里,路基宽10米,路面宽7米的泥结石公路,于2007年5月1日正式通车了。
我漫步在覆釜山公路上,观赏着扑面而来的旖旎风景,登高回眸,凤城美景历历在目,敖江汩汩,桥虹卧波,多彩建筑,鳞次栉比,风物长宜,蔚为金凤腾飞之壮观,心情舒畅极了。覆釜公路像一条长龙畅游在群山峻岭之中。随着它的延伸,我心中的畅想也在延伸。
2009年10月12日
母校不了情
走过历史沧桑,连江四中成立50周年了。她是我的母校,我是她的首届校友。于是,以一种怀旧,一种温情,一种眷恋的情结,给母校写点东西。
最难忘是在校的生活。半个世纪前,百废待兴,学校初创,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教无定所,常打游击,寺庙、宫祠、民房,都成了教学的场所。为了有书读,作为学生的我们也乐于奔波。在学习同时,还要参加勤工俭学,半耕半读,什么烧木炭,挑铁石,炼钢铁,砍柴火,割稻子,种小麦,扛石块,运沙子,小小年纪都得干。更艰难的是,无论天寒地冻,无论刮风下雨,每周六下午,就得从学校步行20多公里回家,星期天下午又要从家里跋山涉水,肩上一头挑着书包,一头挑着口粮赶回母校,来去匆匆,风雨无阻。这种经历,这种滋味,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最感兴趣的是红圈圈。这圈圈是老师画的,红红的、圆圆的,画在我的作文精彩处。我的语文老师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在一张破旧的课桌前,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聚精会神地批改我们的作文。那红圈圈仿佛是一帖催化剂,让我领略什么是精彩,什么是美妙,什么该扬弃。那红圈圈仿佛是一团团烈火,点燃了我的文学爱好。悟圈思进,后来,我终于放大了那个慈爱的圈,奔赴人生征程,并笔耕不辍到老。我从工作岗位退居二线后,便开始我喜欢的文学苦旅,第一篇《萝卜情愫》处女作便发表在《福建文学》上,其故事情节就是以母校生活为素材写成的。有了这段生活磨炼,有了这段经历,有了这种情愫,人生道路上沟沟坎坎是不难跨越的。于是我的《野芹菜》等散文集脱颖而出,饮水思源,母校不了情呀!
最难磨灭的是母校的形象。一个学校形象是一代代师生刻意塑造出来的。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是连江四中的可贵精神。它一经形成,就会反过来同化这个学校的师生,渗入莘莘学子的血液,激励他们拼搏进取,转化为巨大的能动性。母校经历几十年岁月的洗礼,多少尊敬的教师也都把他们的人生故事融入教书育人神圣事业,多少拳拳学子从校园走出,奔赴祖国各条战线,创造美好的明天,无不得益于母校长期所塑造的精神。试想一个坐落海隅不起眼的学校,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有为青年,并取得那么多业绩与成就?难道不是源自母校的教化及其潜在气质培育?
20世纪90年代,母校两度重大庆典活动,我荣幸都应邀参加,有几位在省市工作的老同学听说我来了,非要和我一起重温校园生活不解馋。那原先教室、食堂、自习的旧址,还是那么可爱可亲;原先借读的马鼻长尾宫、下井天妃宫,以及借居横厝、林厝前民房,依稀可以寻回昔日失落的逸事趣闻。同窗好友指指点点,说到动情处禁不住手舞足蹈,好不开心。这是什么力量,这是什么情结,使我们如此忘情?啊,是母校用艰辛,用心血,培育学子成人。是这里老师,用谆谆教诲,用生命烛光,用科学知识,点亮我们的心灯,照亮我们的前程,使我们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能正确地对待自我,看待社会;能正确地对待成绩,对待挫折。历史就是这样的博大,就是这样的宽容,就是这样的无私。
我缅怀母校的昨天,我更感奋母校奋发的今天。校园内的陈学潮学楼和黄云钦学楼崛起,是赤子对故乡和社会的一种回报,历届校友“学而致用,知行合一”,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实践自己的理念,所作出的贡献,历史把这一切悄悄铸进时代的年轮!擎天的教学楼在您眼前耸起,书声和赞歌慰藉您的心海,校园频传教学相长优异成绩的消息,这不是您执着追求的梦吗?母校,领取这份回报当之无愧!
50年光阴,过眼云烟。无论生活在哪里,我想都不会忘记母校的培育之恩。因为我的根、我的魂在那里。这就是我在母校50年华诞时的感言。
2008年5月13日
架起心中的“侨”梁
我最早与侨接触,是在老家长龙镇。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连江兴办了长龙华侨农场,接纳与安置了3500多位印尼、缅甸、越南等8个国家的归侨。他们因为在国外受到排华之难,举家回到祖国。他们与我一样是黄皮肤黑头发,是我们的同胞。在故乡的土地上,我与归侨一起患难与共,开垦茶山,种植茶树,把荒山野岭营造成一个美好家园。在这过程中,我对他们有了更多的了解,产生了深厚感情。
改革开放后,侨务工作迎来了春天。1983年,我担任敖江公社党委秘书兼敖江归国华侨联合会秘书长,协助县统战、侨务部门,深入侨乡,走访侨眷,为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归侨侨眷排忧解难。当时,全县正抓紧落实侨务政策,有大量工作亟须要做,如清退“十年动乱”期间所冻结和没收的侨汇款,平反冤假错案,妥善解决长龙华侨农场土地权属争议等问题。我亲眼看到归侨、侨眷因为党的政策的落实而焕发出的生机与笑容,也看到旅外乡亲寄回的一封封感谢信,心里充满了宽慰,即使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也乐此不疲,甜在其中。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党的政策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侨心;改革开放,很快赢得了海外侨胞关注故土的热情。敖江梅洋村旅美华人郑依球,1950年出国定居美国,“十年动乱”期间,被诬为“土匪”。县委落实办很快为他恢复名誉,确认其为“中共地下党员”。他在海外得知自己平反消息,欢欣鼓舞,感德党和政府实事求是精神。1984年起,他连任两届美东福建同乡会主席,在筹资230万美元,购置美东福建同乡会会馆房产的同时,帮助数以千计的福建同乡办好身份证,维护侨胞正当权益;还组织旅美乡亲,在华盛顿美国独立节大游行中,高举五星红旗,弘扬民族精神。由于他的声望,美国前总统卡特和布什都亲切接见了他。为了报效祖国,他先后捐助大兴安岭火灾地区,捐建华南女子学院,助建故乡梅洋教学楼,献赠敖江乡侨联一辆丰田牌旅行车等。从郑依球爱国爱乡义举中,我感触旅外乡亲的侨心情结,要靠侨务英明政策来感化,要靠众多的侨务工作者用真心、热心、诚心来架设起桥梁。俗话说“人心换人心”,说的就是这个理。
1990年,我调任浦口镇工作。浦口是连江县一个侨乡。或许自己与侨有缘,我庆幸又有机会为侨胞、侨眷服务。作为镇长,我把打好“侨”牌,作为任内主要工作之一,全力协助侨资企业发展壮大。举一个例子来说,富佳机电有限公司要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我就想方设法招商引进侨资,助其发展。后来浦口修筑海堤,重教兴学,振兴经济,每一项我都忘不了挥起“侨”拍,立地生风。
也许是某种机缘,后来,组织上任命我担任县侨办主任。在这个岗位上,我和同事们承前启后,始终突出侨务工作的特色作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认真贯彻“侨法”精神。全力支持长龙侨场体制改革,创建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施侨居造福工程等,切实保障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主动服务“5.18”海交会、“9.8”投洽会及“亲情回归”恳谈会,做好海外华侨社团及侨贤的联系、邀请、接待等工作。为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筑巢引凤,我们以精诚服务,使广大侨胞动容动心,心系家乡连江经济开发区、可门港区事业,清禄鞋业、龙禾食品、福泰钢铁等规模企业,先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互惠双赢,确实收到了良好成效。
改革开放前,连江侨胞只有3万多人,侨资企业屈指可数。至2007年,旅外乡亲增加到31万人,相当于目前全县总人口62万的50%。每年海交会上,侨资签约是重头戏。我县在实际利用外资2.85亿美元中,侨港资占68%以上。2007年,新批项目19项,合同外资6898万美元,三资工业新增产值5.34亿元。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连江旅外乡贤,负笈海外,经历风雨的洗礼,融会中国之传统,汲取海外经贸之精粹,涌现出一批富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侨界名人贤士,如黄如论、陈哲仁、林尚德、杨功德、郑时敏、陈敏华、庄惟春等,他们捐资兴办家乡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交通、扶贫、慈善等公益事业累计10多亿元。捐资的个人和团体获省政府金质奖章的有8枚。许许多多知名的和无名的连江旅外乡贤,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侨胞的赤子风采。抚今追昔,连江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594万元,到2007年的8.0537亿元(不含基金),年均递增18.4%,成就了经济腾飞。这其中,蕴含了各级领导和热心侨务的各界人士的无私支持,也是“侨与福建30年”的缩影和见证。
正因为有这一催人奋进的“侨”梁,县侨办和我本人曾分别荣膺省侨务系统荣誉称号。退休后,赶上了盛世,我应邀参与编撰《福州市华侨华人志》。作为经历了峥嵘岁月的一代侨务工作者,我尽自己所能,用文字记载连江侨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念大侨务,带来侨乡大发展,真实地写好本县侨史,以激励后人。
2008年9月1日
情满畲家新村
“盛世好光景,畲汉一家亲。造福建新村,聚居创双赢。”这是一首畲乡新山歌,如今流传在连江长龙乡村。
畲乡造福新村,坐落在长龙镇区所在地的盆地中,四面峰回水转,山峦叠翠,溪水潺潺。它是改革开放后,政府为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而实施的畲村搬迁工程定居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