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修对象
基本实现第一学部修证目标,已实证能体与肉体关系,并具备调控、提升能体强度和层次的基本能力,有至少半小时以上双盘入静基础的习练者。
(二)目标
认识并最终超越意识或第六识,证入所谓“本地风光”的净土境界。
(三)原理
参阅第一篇/一/(四)关于意识或第六识的说明可知,这里所要认识并最终超越的意识指的是以人脑为根的自我,思维活动是其最基本的运动和存在形式。它是我们常人观察、认识世界的主体,长年的习惯使我们自然而然地将其视为一种自然的自我存在形式,对其的真实性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本学部要做的就是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超越它的可能性,然后实践之。
从现量的角度来看,意识实际上就是第七识专注于大脑所产生的结果,是第七识作用于大脑后逐渐积聚起来的一个能量结点或高密度区。因此,从原理上说,通过体认大脑思维活动的区域或起点,我们完全有可能认知到它的具体存在,而对它的超越实际上就是使之化解而已。
就证量而言,超越意识之前,我们对世界的观察都是以大脑为起点的;而超越意识之后,我们的观察点退到了大脑的后台,对世界和自身的观察角度变成了全方位的形式,自我已从大脑的约束中解脱出来,融入了整个空间,并由此带来一系列全新的体验。
(四)修证方法介绍
由于意识本质上只是存在于大脑部位的一个能量结点,所以超越意识的基本方法就是先找到这个结点,然后化解它。在上一部(第一学部)介绍的吐气法、持咒法和入定的训练中,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触及了意识的超越问题。事实上,超越意识的第一步就是能做到“万念归一”,不管你选用什么样的方便,只要能使意识专注于一点就行,在此基础上才能讨论如何化解和超越意识的功夫。下面推荐的几种具体方法都假定练习者已有能力在静坐时使自己的意识定于一处,所以方法描述中只介绍如何化解意识的具体操作。
1.方法1
(1)在意识所定之处慢慢放松,直至自身产生内在的“振动”;
(2)认识并体验这种“振动”,待“振源”慢慢地上升至头部与意识相重并逐渐扩展振动波传递的范围;
(3)借助这种内在持续的振动力量,使意识瓦解,实现对意识(第六识)的超越。
2.方法2
(1)应用第一学部介绍的吐气法或持咒法激发起身体内在的能量;
(2)体察能量升起的源头或前沿,逐渐融入这股能量并不再退出;
(3)一切时中借助各种机缘和方法,使能量的前沿不断上升,直至进入大脑、渗入意识点将其化解。
3.方法3
将意识专注于所定之处不放(座上座下24小时连续),然后全力透入,直至最终透出。
4.方法4
同方法3,将意识专注于所定之处不放(座上座下24小时连续),等待外缘,如果机缘巧合有不期外力恰能与定境共振,则刹那间定境破碎,直接趋入“本地”。
5.方法5
上师利用自己的功夫,将行者从意识层面的定境中带出来,帮其去掉意识层面的缠缚,直接证入所谓“本地风光”境界。
(五)讨论
本学部主要讨论如何认知与超越意识(第六识)的问题,这是修证佛法所必须解决的第一个大问题,涉及修行人对自我的第一次超越。内容介绍中,首先从原理上说明意识的本质就是自我执著于大脑所形成的能量结点,超越的方法就是将这一能量结点化解开。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化解这一结点的几种具体方法。所推荐的方法中,方法1侧重于禅定,但引入了主动借力的概念;方法2是另一种借力的形式,它直接利用了我们内在自性的力量;方法3则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方法4与传统禅宗的参禅方式相似;而方法5可能仅在密宗的大圆满法中有所论述。对大多数练习者,作者推荐的方法是方法2和方法1,并优选方法2.方法5的实施主要看个人的缘分,如果你能遇上这种具格的上师,且相互之间能有这样的信心和缘分,当然是最理想的一条路。
除最后一种方法外(方法5),上述几种训练方法均需假以时日才能有所成就,尤其是最后超越意识的刹那,一般而言很难预期,我们能做的只是持续的练习,不断熟练具体的操作,逐渐形成条件反射,最后熟能生巧,从具体的操作中解脱出来,直接专注于定境本身,然后等待机缘或通过自身的功夫实现最终的突破。
从体验的层面上来说,超越意识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在大脑中束缚自我的“能障”被冲破了,自我身心与外在环境达到了完全相融的境界,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变得亲切、鲜活了,知道了如何用“心”去与自然万物沟通交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渐渐开始有了全新的认识,行者的生活与之前相比将有一个升华,开始有享受人生的条件了,心地的净土世界也开始展现。禅宗祖师“开悟”的案例里,有许多这方面的描述可资借鉴。
超越意识对佛法修证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过了这一关,修行才算正式上路。超越意识意味着原来以大脑为观察起点的认知方式升华成了以“心”为起点的认知状态,同时,由于自我身心与外界的“能障”消失,外在的宇宙世界和自身的肉体、能体与“心相”融于一体,互相只有密度上的差别,因此,相互间的交流和转化有了可能,我们可以利用“心”力带动能体来改变肉体的状态,使肉体内存在的一些物质转化成能量,也可以使能体从低能态转化成高能态,最终使不同世界的密度差减少以至消失。所有这些对行者而言都是一种未曾有过的经验,所以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和熟悉,并在这一新的境界中开始下一步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