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便于交流,下面对本书所要用到的一些常用名相进行一下汇总说明。需要声明的是,这些解释不是根据词典而做的名词解析,也不涉及现有各派佛法及其他修行方法,它们仅供读者阅读本书相关内容时参考,希望有助于他们准确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内容。
(一)法界、法性、佛、佛性、自性、如来、真如
法界、法性、佛、佛性、如来、真如等名词概念,是同一层面的概念,经常被通用,但不同的名词概念在指代上还是有不同的侧重:
1.法界:自我“主体”超越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后的归宿;也是诸佛所在的世界;也是圆满一切、超越时空的无漏世界或华严世界,是对真如本体从“存在”的角度进行表述的一个名词;
2.法性:真如本体的本质特性,是从“功能”和“抽象主体性”的角度对佛证的“那个”的指代。
3.佛:通常用于指代那些已证达“自性”的成就者,是与“真如”、“如来”等名词意义相当的一个用词,只是更人格化而已。
4.佛性、自性:与“法性”相当的名词,但“自性”常用于特指自我的“佛性”。
5.如来、真如:是从整体的角度对佛所证的“那个”进行表述的名词。
(二)心、本心、自心、真心、内心、心性、心相
心、本心、自心、真心、内心是一个层次的概念:
1.心、自心:“心”一般我们用于指代以肉体中丹田或“心窝”上端为出口,展现出来的一重“法界”,也是“真如”本体透过我们肉体投向这个世界的影子,是“第八识”的个体表现形式。从体验上来说,其“起处”或“门”在中丹田,其“根”是法界,随个体功夫的差别逐渐由内向外展示至不同大小的空间,所到之处会有“心通”或亲切之感。
“心”在与“真如”同层次概念情况下使用时,侧重于“真如”的个体性表达。其中“自心”相对于“心”而言,一个是个体性层面的特指,一个是泛指。
2.真心、本心:则是针对各种“幻象”的心,特指最究竟、最本质存在的那个“心”。
3.内心:则是比较广义的“心”的概念。
4.心性、心相:虽然也是指“心”层面的概念,但是特指“心”的某个特性。通常情况下,“心性”与“法性”相当,而“心相”和“法界”相当。
(三)主体、我/自我
“主体”泛指以“自性”为根、不同层面的所有“我/自我”的存在形式的总称,是与“客体”概念相对应的一个名词。
(四)如来藏、阿赖耶
如来藏、阿赖耶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
“自性”往染的一面展示,叫阿赖耶,而从净的一面展现,就叫如来藏。
(五)投影、超越
“投影”与“超越”是同一组相对、相反的概念。投影是指从法界到物质世界一重重“下来”的质变的过程;而超越则是指从物质世界到法界一层层“上去”或回归法界的质变的过程,超越时原来的东西和经验都会自然脱落。
(六)业、业力
1.业:泛指阿赖耶识中缠裹着的那些东西,是一种存在或状态,在本书中特指心层面的一堆能量。
2.业力:指由“业”的存在而导致的,能把人带到某个方向去的一种力量。
(七)舍、散、放
1.舍:是相对于“得”而言的,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对已拥有种种进行舍弃的一种操作。范围较广,一切都包含在内(实物、观念、名、利、权等),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状态。
2.散:是相对于聚而言的一种操作,指把以聚集形态存在的东西散掉。
3.放:即放下,相对于“持有”、“喜欢”等状态而言,是对当下执著状态的一种解脱,禅宗此概念用得较多。
(八)空、空相、空性
1.空:是不同层面“主体”的一种主观体认经验,是一个相对于“有”而言的概念。不同的“主体”对空的体验是不同的,对第六识而言的“空”,对第七识来说很可能就是一种“有”,余类推。
2.空相:是从“存在”的角度对“空”的一种体验或认知。证入第八识后所体认的“空相”也称“心相”。
3.空性:是从抽象的角度对“空”的一种表述,在用于表达最终的存在时,与“法性”相当。
§§第二篇 修证方法及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