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7851700000168

第168章 官服绘绣章纹表官阶

历史上当官的有官服,名称为章服,是用不同的图案、花饰标志着官阶大小的礼服。《汉书·公孙弘传》:“故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苏轼《上皇帝书》:“今乃以一人之荐举而予之,犹恐未称,章服随至。”

皇帝或他的大臣们,所穿的官服总是绘绣着许多精致的图案,不同的官阶,官服上的图纹或数量也不同。那么,为什么官服上要绘绣这些图纹呢?

中国古代的服饰设计,不论是色彩的选用或是图纹设计,都力求顺应大自然法则,既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和谐,又能遵循古代社会尊卑等级礼制的原则。而古代帝王及高官身上穿的礼服,上面绘绣的纹饰有十二种,分别是衣绘日、月、星、山、龙、华虫,称之上六章;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fǔ,古代礼服上绣的半白半黑的花纹)、黻(fú,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青半黑的花纹),称之下六章,后世称十二章纹,通称为“十二章”。纹样不同,所属官阶也就不同。

“衣”和“裳”是有区别的。“衣”指上衣,与“裳”相对;“裳”(chánɡ)是遮蔽下体的衣、裙。《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就是说东方还没有亮,下穿衣来上穿裳。

十二章纹各有涵义。“日”即太阳,相传日中有三足乌,故世称太阳为金乌,取自“日中有乌”、“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为光明、生命之源的象征;“月”即月亮,相传月中有白兔,故以白兔为月的代称,取自“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星”即天上星宿,以几个小圆圈表示星星,星与星之间以线相连,构成一个星宿;又日、月、星取其照临光明,如同三光照耀,象征帝王皇恩浩大,普照天下;“山”即群山,其图形亦为群山状,取其“镇”之意,代表帝王沉稳的性格,象征君王能够安邦定国;“龙”为龙形,取其千变万化,象征帝王思虑周密,能审时度势,处理国事;“华虫”即雉,为鸟类且羽细而纹理华丽,取其文(纹)理,象征帝王的文采彰显;“宗彝”为宗庙用的祭器,“宗彝”通常是一对,各绘以虎纹和蜼纹。虎,取其忠猛;蜼,长尾猴,传说性至孝,故取其孝,象征帝王具有忠孝之懿德;“藻”即水藻,为水草形状,取其洁,象征帝王品行高洁;“火”即火焰,为火焰形状,取其明,象征帝王处理国政正大光明,而火焰向上状,也隐含着率领黎民百姓归向天命之意;“粉米”即白米,为米粒形状,取养之意,象征帝王供养人民,物产丰厚,治国安民;“黼(古代礼服、礼器上绘、绣的黑白色相间的斧形花纹)”半黑半白如斧形,取其断之意,象征帝王行事果断;“黻(古代礼服上绣的青与黑色相间的‘亞’形花纹)”如两己相背之形,取其辩,象征帝王能明辨是非、善恶,知错能改的美德。

十二章纹约在周朝形成,在秦朝以前,只作为服饰上的吉祥图纹装饰,而真正确立了章服制度,则是在东汉时期。自此一直到清朝,十二章纹都是帝王百官礼服上所专属的章纹。而绘绣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明清时代,皇帝的朝服仍为十二章纹,但文武官员则改称为“补服”。补服又称“补子”,是指文武职官礼服的前胸和后背镶了用金线与彩丝绣成鸟兽等图样,文官绣鸟类图形,武官绣兽类图形,用以区分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