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7851700000019

第19章 端午节起源说法多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重午、夏节,是夏季中最重要的传统节庆。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至少有八种说法。

一是来源于先秦时期的洗佩兰浴说。将菖蒲、生艾叶、佩兰等香草混合煎水洗澡可以预防皮肤病。

二是来源于春秋越王勾践在这一天操练水军,所以有赛龙舟习俗。勾践是越国国君,在夫椒与吴国战斗中大败,向吴乞和。身为吴王先马,吴国国君出门时,勾践在前面拉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去侍候,取得了吴王的信任后,被放回国。

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数年后,终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宋朝高乘《事物记源》载:“竞渡起于越王勾践。”

三是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晋国的大夫。传说重耳(晋文公)在外逃亡时历尽千辛万苦,原先跟着他的人几乎都各自逃生去了,只剩下几个人死心塌地地追随他。有一天,重耳饿得快要死了,介子推偷偷地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后给重耳充饥。重耳做了晋文公后,对和他同甘共苦的人都安排了官职,唯独没有介子推。介子推和母亲不贪图官位,到深山隐居起来。重耳发现后想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和他母亲没有答应。五月五日重耳就放火烧山,想让介子推出来。介子推和母亲抱木而死。重耳伤心后下令五月五日禁烟火。因此古时也称寒食节。

四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楚国大臣、文学家。楚怀王时任左徒。对内主张修明法度,选任贤能,富国强兵;对外主张实行联齐制秦。他的这些主张遭到一些官员的反对,被降为三闾大夫流放汉北,顷襄王时再度流放江南,发愤作《离骚》。后来楚秦交兵,楚国连连失利,楚怀王入秦不返,他怀着满腔哀怨和愤怒,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五月五日用竹筒盛米投水纪念屈原,后来演变为投粽子。

五是纪念伍子胥。春秋时楚国的武奢因为谏阻平王夺子媳为妻之事遭满门抄斩。其子伍子胥逃亡吴国,依托在公子光门下,策划刺杀吴王僚,使公子光夺得王位。后来辅助吴王阖闾整军经武,发兵攻打楚国,一举攻楚灭郢(今湖北江陵北),受封于申(今河南南阳北),所以又称申胥。据说,在吴楚战斗中,伍子胥让人用黑豆粉与糯米做城砖,当缺少粮食时,人们以这些城砖为食,救了不少人的命,并取得最后的胜利。至今苏州仍有“一城门救了一城人”的说法。后来在五月五日伍子胥被吴王逼得自杀,抛尸江中,民间传说他化成“涛神”。

六是纪念曹娥。她为浙江会稽人,其父能弦歌为巫。东汉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五月五日,其父在县江边弹奏唱歌迎接波神时不幸溺水身亡,而且还找不到尸体。曹娥当时才十四岁,一边沿着江边哭泣,一边寻找尸体。伤心七个昼夜后,遂投江而死。其后,浙江一带有五月五日纪念曹娥的活动。

七是龙的节日,来源于龙子节。这是古代龙图腾节的盛典,在古代中国龙被认为是主宰一切的神灵。4600年前,在炎帝、黄帝时代,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就开始过五月五的节日,叫“龙子节”,是为纪念中华民族的图腾“神龙”而设立的节日。龙子节深刻地表明了中华民族对河流的依存关系。先祖们到“龙子节”这天,拿出事先备好的肉品和果品等丰盛贡品,以最虔诚的心对着河流顶礼膜拜,然后将祭祀品中的五谷之类撒向河流,恭请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祭祀完毕后,龙的子民把自己描绘成一条腾空欲飞的“龙”的形状,或欢歌载舞,震响山谷;或划龙舟,擂鼓声声,向心中的“神龙”祈祷。

八是来源于“恶日”。古代农历五月是恶月,瘟疫多、战争多,死伤多,五日更是恶日。

端午节名称众多,各地习俗也不完全一样。如龙舟竞赛起源于南方,“恶日”说法起源于北方。但是由于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诗词的深刻影响,自秦汉以来,屈原一说逐渐传播到全国,并被我国人民所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