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7851700000084

第84章 古代的书信用泥封

古代纸张未发明前,古人使用竹片、木板、帛来做书写的材料,故书信又称为竹简、尺牍、尺素等等。如《文选·陆机·文赋》载:“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明朝刘良注:“素,帛也。古人用以书也。”又《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jiān,细绢)帛者谓之为纸。”

那么“封泥”与书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古代的书信要用“封泥”呢?

据文献记载与考古数据显示,自战国至魏晋时期,古人很早就使用简牍作为书写用品,因此后世又以“简牍”作为典籍、书信的通称。简牍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的总称。将竹子或木头削劈成狭长的小片,再把表面刮平磨滑,作为书写文字用,窄薄的竹片、木条称为竹简或木简,较宽厚的竹片、木板称为竹牍或木牍。

在《说文解字》上载:“简,牒也。”牒,指古代用以书写的竹片或木片。又《诗经·小雅·出车》:“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孔颖达正义:“古者无纸,有事书之于简,谓之简书。”简,大多作为重要公文、书籍、律令等书写用。《诗经》这句是说难道不想回家乡?怕违背王命惹麻烦。这里的“简”是简书,指军中的法令、号令。

古人制作竹简,要先用火烤炙去汁液,刮去青皮,以便于书写及防虫蛀,这个制作过程称为“杀青”、“汗青”。如汉朝刘向《别录》上载:“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陈、楚间谓之汗。汗者,亦去其汁也。”所以,后人把书籍定稿或著作完成叫做“杀青”;另“汗青”也用来借指史册。

此外《汉书·广陵厉王刘胥传》中载:“簪笔持牍趋谒。”颜师古注:“牍,木简也。”又《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张守节正义:“簪笔,谓以毛装簪头,长五寸,插在冠前,谓之为笔。言插笔备礼也。”又长一尺的木简称为“尺牍”,如《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及寝病,帝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李贤注:“《说文》云:‘牍,书版也。’盖长一尺,因取名焉。”牍,大多用于书写一般普通文书、私人信件、契约或账簿等。

古代的公文、书信大都写在简牍上。信写好后,古人会用一块大小相似的木板,盖在“牍”上有字的一面,而这块木板就称为“检”。检类似今天的信封,在检上书写收件人姓名、地址,称为“署”。如《说文》曰:“检,书署也。”段玉裁注:“书署,谓表署书函也。”

牍与检一起用绳子捆绑并打结,称为“缄”。为了保密并防止私拆,检上除刻有捆绳的深沟外,并凿有一方孔,便于将绳子打结处塞在方孔内,上面用泥封紧,泥上再加盖印章以为凭信,称为“封泥”。

汉朝天子用紫印泥封书信,故紫泥、紫泥封又代指诏书。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曰:“奉高皇帝玺绶。”李贤注引汉朝蔡邕《独断》:“皇帝六玺,皆玉螭虎纽……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封泥又称为泥封,其使用自战国至汉魏,到晋朝后纸张盛行,并逐渐取代简牍,封泥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由于封泥上留有古人用印的遗迹,记录了当时的官制与行政设置,对于后世研究古代文字、官爵及地名,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