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中国出了一位大学问家,名叫段玉裁。
《辞海》中记载:
段玉裁(1735-1815)清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人。乾隆举人,官四川巫山县事。师事戴震。著《说文解字注》,为研究文字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研究古音,作《六书音均表》,继承顾炎武、江永二家的分部而加精密,分古韵为六类十七部;“支”、“脂”、“之”三部分立,是他的创见。又有《古文尚书撰异》、《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书。
如今的江苏金坛市已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段玉裁纪念馆,但据段家后人回忆,段家原籍河南。南宋时期,相州汤阴(今属河南)出了一位抗金名将岳飞,在其岳家军中便有100多个段氏子孙。他们跟随岳飞转战南北,以锐不可挡之势击败金军,收复建康(今江苏南京)、襄阳、信阳、郑州、洛阳等失地。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谋害,岳家军难以复存。为了逃脱奸臣的迫害,段氏家族逃到了江苏金坛。到段玉裁出生时,段家在金坛已生活了近600年。
金坛人至今流传着许多段玉裁的故事。
俗话说,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段玉裁作为乾隆盛世的县官退休回乡时,带回了72箱子沉甸甸的宝贝,一下子让人红了眼。当天夜里,十几个强盗即来洗劫一空。可是,第二天,他们又原物奉还。原来,强盗们发现箱内全是书,都被这位两袖清风的老举人感动了。
段玉裁一生治学严谨,在学界有口皆碑。段家后人段锁庆现为金坛市华罗庚中学教师,他收集大量资料,写成《段玉裁的治学精神》一文。他写道:
江苏金坛,隶属常州市,湖山襟带,西部茅山傍依,南临洮湖,地披菽禾烟树,在这物阜江南小县西的大坝头村,雍正13年,段玉裁就生在这块宝地上。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是县里的秀才,耕读传家。他的祖父曾在诗句说:“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竟成了段氏的家训。玉裁少小家贫,据《段玉裁年谱》中记载,全家三天两头喝麦粥,每隔两天,中午才吃上一顿米饭。在此逆境中,玉裁仍发愤攻读。据《金坛县志》记载:段玉裁“读书日尽数千言”。13岁即补邑庠生,受到江苏学使尹元孚的赞赏。他25岁中举人后,读到顾亭林先生的《音乐五书》,惊羡其考据的广博,深受其思想和学术的影响,爱上了汉学。所谓汉学,是清代的经济学家研究儒家经典,以训诂(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为主的学问,也叫朴学。他后来又拜经学大师戴震为师,得其教诲,致使他在文字训诂学方面获得大的成就。
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五年,段玉裁先后在贵州玉屏、四川富顺、南溪、巫山做了十年知县,他白天忙于公务,晚上点灯夜读或著书立说。他在四川巫山时,住在西湖楼,深夜一灯荧然,有人指而相告,那是“知县读书楼”。他为了写好《说文解字注》,46岁那年,即从四川巫山称病辞官回家。回来时两袖清风,只带回72箱书,亲友们还误以为带回的是金银财物。
段玉裁辞官回家后,闭门谢客,继续撰写《说文解字注》一书。他对考证每个字的形、音、义,一丝不苟。有一次为了几个字要考证清楚,时值寒冬腊月,他骑着毛驴晓行夜宿到杭州,来回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几个难解的字弄清楚了。他在著书时,为了弄清麦子开花的情况,他曾请教过老农,并待到麦子开花之时,深夜亲自掌灯到麦田里去观察,一直等到五更时分,麦子开花了。他把这一观察的结果概括为:“花开两瓣,花色微黄,开而仍含,中挺一须,须头黄蕊出瓣外,夜开朝精英”,可见他治学之严谨。
段玉裁一生著书甚密,有《经韵楼集》、《周礼汉读考》等30余种。然而在他的诸多著作中,《说文解字注》是他的代表作,凝聚了他大半生的心血。据他自述,他之所以要写此书,是因为“向来治《说文解字》(汉代许慎著)者多不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他为了写《说文解字注》,就参考了二百余种书。他从乾隆41年开始,历时19年作《说文解字读》140卷。继而在此基础上加工精炼,又历时13年,即嘉庆12年完成《说文解字注》20卷,直到他80岁暮年才得付印。值得一提的,是他在60岁时跌坏了右足,致有残疾,但他仍未丧失信心,继续注释“说文”。他认为“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到”。事实证明,段氏坏足,《说文解字注》成。此书一出,诚如他的外孙龚自珍所说 ,对字的源流:“万哗如奠。”
在金坛的段玉裁纪念馆中,有一个小小的草屋,传说是这位大学者写书的地方。他生性淡泊宁静,心灵中与圣贤为友,时常吟诵唐人刘禹锡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篇短短81个字的散文极品,使段玉裁将刘禹锡视之为知音。在治学生活中,他拜大思想家戴震为师。戴震长段玉裁12岁,安徽休宁人,曾奉召参加修《四库全书》,卓然为一代考据大师。戴震主张“理存于欲”,反对理学家所谓“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认为“后儒以理杀人”,同“酷吏以法杀人”,并无本质区别。这些思想给予段玉裁深刻的影响,并将这些影响传之后人。
1815年,81岁的一代宗师段玉裁仙逝。在他之后,段家又出了一位大学者,即写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龚自珍,他是段玉裁的外孙。当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时,龚自珍曾主动表示与林同往,被林劝住。龚自珍预见到英军可能侵犯中国海疆,提醒林则徐加强战备,不与敌人妥协。龚自珍因对科举制度不满,遭到朝廷罚俸。他辞官来到江苏丹阳,在乾隆命名的鸣凤书院(现在丹阳实验小学内)任教,担任员生院首席教员,讲解段玉裁等人的著作。1841年,得悉英军将进攻上海,龚自珍决定投笔从戎,可惜,未曾动身死于心脏病,年仅49岁。如今的丹阳实验小学内建有“自珍楼”,纪念这位思想家和爱国诗人。
中国封建社会的沉重大门被列强的大炮轰炸开了。中华民族史上掀开了最屈辱最悲壮的一页。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立太平天国,从此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革命,遍及18个省份。段玉裁的后人也对清朝统治不满,遂担任了太平军的教师,成了“造反的秀才”。从此,段家遭到朝廷迫害,迅速走向衰落。
段玉裁的直系第八代有段炳麟、段玉霜兄弟二人,进入一个没有皇帝却军阀混战的时期。老大段炳麟也是两袖清风的秀才,当了多年的私塾教师,生活得十分清苦。当时,一位亲戚在军阀张宗昌府里当秘书,帮段炳麟谋到一个肥缺,当税务官,常去长江沿线关卡检查税收。可是,段炳麟为官清廉,对部下要求严格,不许敲诈勒索,只靠薪水生活。结果,这个税务官有时要向弟弟借钱,并以土地抵押,最后土地也失去了。不料,弟弟段玉霜却颇会敛财。他当税务官数年之后,回乡置地一千多亩,可见其财势之猛。
段炳麟忠于职守,被任命为上海(当时名闸此)市警察局司法科副科长,也叫禁烟科长,主要负责查禁鸦片。这本来更是肥缺,连上海滩流氓大亨黄金荣都来请吃饭,段炳麟却一口拒绝了。他对妻子说:“不能去啊,去了会做伤良心的事。”北伐开始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来到上海后的一次闲聊中,市商会纷纷告段炳麟的状,说他无能又迂腐等等。蒋介石一句话,段炳麟丢掉了科长的职位,被发配到监狱里当教诲师,终日闷闷不乐。
儿子段心培长大了,段炳麟介绍他到常熟警察局当二等书记官,实际是最低级别的小职员。谁知,儿子更不会钻营,不但提升无望,连薪水也常被盘剥,回到家里只能哀声叹气。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段家有种种不如人意,可在别人看来,段家还是有才有钱有根基的。
段炳麟当科长时,月薪160大洋,加罚金160大洋,算是较富裕的生活了。当时,段家有娘姨(即保姆),有红木家具,还有专用的包车。段炳麟原配夫人患老年痴呆症死了,续娶了一位苏北盐城卖布商人的女儿蓝氏。蓝氏心善,引来众多穷亲戚。谁知,丈夫被革职,收入锐减,儿子收入更不稳定,段家渐渐入不敷出。一次端午节,段家连棕子也包不起了,却又怕失去面子。蓝氏含着泪趁黑夜去垃圾堆里捡一些棕叶,第二天当着邻居们的面,再将棕叶放在簸箕里倒出去,以显示自己家已经吃过棕子了。
在任科长期间,段炳麟硬撑着为儿子体面地张罗了婚事。电报局高级秘书薛先生一向羡慕段家有钱有名,愿女儿嫁过来,段家自然求之不得,便一拍即合。薛先生的女儿薛毓梅,原先同段家世交吴家的儿子暗恋已久,却拗不过父亲,只好与段心培成亲。段炳麟离任后,家境逐渐败落。原先住在长乐路,房子比较宽敞明亮,现只好忍痛卖掉,迁入闸北一带的贫民屋,红木家具当然也成了人家的。令段家和薛毓梅百感交集的是,吴家的儿子对段家坦然关心扶助胜过至亲。薛毓梅流着泪对过去的恋人说:“等我有了孩子,你就当他们的舅舅吧。”
1928年12月26日的早晨,一个新生命诞生在上海闸北西宝兴路一家石库门房子里。他的名字叫段锦云(后改名段镇),是段心培与薛毓梅的儿子,也是段玉裁的第10代子孙。
从此,本书主人公的奇特历程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