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解放孩子
7852300000031

第31章 辅导员不要姓"包"

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并从中得出普遍规律或结论。”

1983年4月,当段镇来到繁花似锦的广州,出席“中国少年科研规划与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年会”的时候,耳畔总是回响着达尔文的那句名言。

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会议。

正是这次会议,催生了段镇主编的中国第一部《少先队教育学》,并创办了《少先队研究》杂志(前身为《上海少年工作通讯》)。这次会议由团中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联合召开。

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当时,胡德华已调全国妇联担任书记处书记。清华大学毕业,并在西北工作多年的胡锦涛担任了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少先队等工作。

他充满激情地提出了“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少年理论和少先队工作理论”的重大课题。他说:

首先是创建这样一门学科有没有必要?我觉得不仅大有必要,而且十分迫切。30多年来,我们在进行少年教育和少先队工作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实事求是地讲,我们至今还没有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少年理论和少先队理论的工作体系。正因为缺乏理论的指导,我们的少年教育工作和少先队工作就很难完全避免盲目性。因此,认真总结我们的经验,努力探索其中的规律,并把它提高到理论性认识上来,就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讲到这里,他停顿一下,亲切地看了与会的专家们。他知道,在座的人既有专业研究人员,也有资深的少先队工作者,说:

要创建一门学科,首先必须从总体上研究这门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因为任何一门科学,如果没有特定研究对象和范围就不能成立。那么少年理论、少先队工作理论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是什么呢?当然,这需要我们大家一齐来探讨。能不能设想,把研究少年生理发展特征及规律称为少年生理学;研究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的称为少年心理学;以及少年社会学、家庭学、伦理学等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门新的综合学科,即少年理论。而少先队工作理论则是建立在少年理论之上的应用学科之一,它是研究少先队的性质、发展、活动及通过少先队组织教育少年儿童的规律的学问。少年理论和少先队工作理论是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关系,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接着,胡锦涛提出了建立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同时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他力主“闯出一条中国少先队建设和少儿教育的新路子。”为此目标的实现,他衷心希望老一辈少儿工作者,有关方面的老教授、老专家、以及所有有志于研究工作的少先队工作干部和辅导员,都积极投身到这项事业中来,也希望各有关单位的领导都支持这一工作。他号召大家,让我们依靠专业工作者和业余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紧密结合,依靠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来开创少年理论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在这次讲话,胡锦涛还专门谈到了“以改革的精神指导少先队工作”。他说:

要实现四化就必须进行改革。改革要贯串四化建设的全过程。这是对3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并已被几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大量事实教育了我们,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要开创新局面,要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改革,就必须破除陈旧的、妨碍我们前进的老框框、老套套、老作风,从实际出发,全面而系统地改,坚决有秩序地改,有领导有步骤地改。

多少年来,段镇勉励自己的格言是:甘当少先队的孺子牛和敢死队。如今,少先队的理论高峰耸立在前方,尽管云雾缭绕峰?路转,他怎能不发起冲锋?

从广州回来,段镇立即行动起来,他采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育实验、文史资料研究等多种方法,一边实践一边写作。《少先队教育学》于1985年3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少先队理论专著。段镇作为主编,不仅设计了全书,还撰写了理论的主体部分。

与许多书斋型的学者不同,段镇主编《少先队教育学》,似乎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有一篇文章段镇经常带在身上,不但自己读了多遍,也推荐给别人看,而这篇题为《请辅导员不要姓“包”》的文章,出自一群少先队干部之手。

说来有趣。

由于段镇到处推广自动化,主张让少先队员当少先队的主人,静安区少年宫成立了红领巾 “小研究”中心。此举正合段镇之意。而且,句容路小学的彭婕等6所小学的少先队大队长,联名写出的这篇文章,一下子成了上海少先队界的议论话题。

队干部们写道:

辅导员包办代替,队干部成了木偶。有个学校少先队搞“小小运动会”,活动的前两天,辅导员把发言稿和程序都写好交给队干部,让他们在运动会上照样读,照样做。这些稿子虽然比队干部写得好,但助长了依赖性,使队干部成了木偶,听凭辅导员操纵,这样队干部也不会满意。我们不愿意当木偶,而想当操纵木偶的演员,更想当木偶的编剧和导演;因为少先队活动是我们自己的活动,我们理应当家作主,自编、自导、自演。

辅导员包办代替,队活动不受欢迎。有个学校少先队搞队报比赛,大队报也参加,全校五百多个少先队员参加评比,结果大队报只得了第三名。这主要就是大队报是辅导员把材料早安排好,再让干部照抄,结果不受欢迎。而中队报是队干部自己寻找的材料,很受队员们的欢迎。

这篇经过段镇帮助修改的文章,发表在《上海少年工作通讯》1984年第3期,而在同一期杂志上,还重新发表了胡耀邦同志1979年6月15日的讲话,即在全国12城市青少年道德教育座谈会上的发言。

胡耀邦讲话中说:

我们现在领导少年的办法不大对,包办太多,束缚太多,这个问题两三年后要研究解决一下。少年人是有本事的,少年的事,要让少年中十三、四岁的人来挂帅。

我最近看了个片子《阿福寻宝记》,演员也只有十三、四岁。想想我们过去是怎样参加革命的?像我们这些人,参加革命十四岁,实际上十三岁就和党联系上了,十四岁就当儿童团长,编报纸、当司令员。少年的事,请大少年来联系小少年,可能在许多情况下比我们搞得更好。你只要把责任交给他,他非常认真,人大会堂开会,请他们自己主持,自己讲话,不拿稿子。我们戴眼镜照念,还念错,人家不拿稿子,一气呵成,请你们考虑考虑。

在发表这篇讲话时,段镇特意加了一个醒目的大标题:

少年的事,让少年们自己挂帅!自己管!

在那些日子里,段镇在苦苦思索着,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让少先队员自己挂帅?队员们呼吁不要“包”辅导员,胡锦涛提出改革要“全面系统的改”,竟究怎么改呢?

这时,一个队干部的形象在他脑海中浮现出来了。

她叫赵伊,是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的少先队大队长,在六(1)班读书。

班主任潘老师是位又高又壮的男老师,文学修养深厚,极富幽默感,可就脾气有些急。一次期中考试,六(1)班成绩不佳,潘老师生气了。

他说:

“凡两门以上不及格的同学,请站起来!”

这一站,站起来11个孩子!

潘老师怎能不火呀?他严厉地说:

“你们知道不知道自己是毕业班学生?知道呀,为什么皇帝不急急太监?瞧你们这样子,还像少先队员吗?靠边!”

11个孩子愣了,不知所措,问:

“靠哪个边儿?”

“出去!”

气昏了头的潘老师见11个孩子可怜兮兮地往门外走,又叫道:

“站住!”

他叹口气,说:

“干脆,你们成立独立小队得了。”

他转过身来,巡视了一下全班,问:

“哪个少先队队长来管他们?”

一位男生是中队长,见老师目光盯着自己,马上推辞说:

“我不行,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儿。”

潘老师又点两个中队干部,他们也都婉言谢绝。毕业大考之前,谁不想集中全部精力考重点中学?

“江东无人了吗?”

失望之中的潘老师话音刚落,大队长赵伊站了起来,自信地说:

“潘老师,我去试试吧!”

在全中队惊愕的目光中,赵伊当上了独立小队的队长。她要求队员们再选一名副小队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一时不知选谁。老师讽刺性地提示:“选他不是很好吗?”这是一名留级两年的男生。

赵伊说:

“我是女生,正需要一个男生当副队长,你就先学着当吧。明天举行小队长就职典礼!”

第二天放学后,独立小队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气氛很严肃。谁不知这是一个什么集体呀,连头也抬不起来。

赵伊拿出两个小队长标志,递给副小队长一个,说:

“这是我低年级当小队长时用的,今天给你戴上。记住,一条杠杠表示一份责任。”

队员们被吸引住了,说:

“头,你戴什么?”

当时,刚放过一部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剧中的领导人被称作“头”。所以,许多孩子这样戏称赵伊。赵伊也不计较,回答:

“我参加大队工作,戴三条杠,参加咱们小队活动,戴一条杠。”

队员们乐了,说:

“头,你两个标志都戴着吧,你是我们的四条杠的队长。”

赵伊说:

“现在全校都在争创自动化小队,大家讨论一下,咱们小队的目标是什么?”

一个队员苦丧着脸,回答:

“赵伊,亏你想得出来争创自动化小队,人家说我们‘肚子里一包草,脑子里一包浆糊’。”

赵伊摇摇头,说:

“那是气话,怪我们自己不争气。只要肯争气,我保证你们进步,最后人人考上中学!”

“真的?”

队员们几乎屏住了呼吸,因为这是他们最牵肠挂肚的大事。但是,他们都相信赵伊,因为她从来说话算数。

“我建议,咱们小队就争创自动化争气小队!”

“对,就争创争气小队,要当自动化争气小队!”

队员们一致通过了这个提议,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在赵伊的组织下,他们还各自找出了毛病,制定了改进的措施,形成了一份小队决议。

小队会结束时,赵伊想了想,说:

“我当小队长的事儿,请你们千别对我爸爸妈妈说。他们一心让我考重点中学,然后考重点大学,最怕我分心。”

“啊呀,头!”

队员们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了。

又一天开始了。争气小队像模范小队一样,上课坐得笔直,眼睛瞪得溜圆,举手抢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喜的潘老师妙语连珠,一个劲儿表扬。

段镇得悉这件事,马上给赵伊写来了一封鼓劲儿的信。

他写道:

赵伊小同志:

听说你戴了‘四条杠’――自告奋勇地担任了争气小队长,我是非常高兴的。

对于你所采取的兼任小队长,帮助最困难的同志这一雷锋式的行动,我很钦佩,并表示最热烈的支持!

你立志为搞好争气小队做贡献,为帮助后进同志提高学业成绩做贡献,这是高尚的志向,高尚的行动。你的高尚行动,使我增加了对祖国现代化的信心,使我对党的伟大事业充满了希望。

希望你以饱满的少先队员热情,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依靠三个‘心’――热心、虚心、耐心,努力把争气小队搞上去。

预祝你和第五小队全体同志成功!

握手!

段伯伯

这封信抄录在少年部副部长高洁敏写的一份材料中。据高洁敏介绍,几天后,段镇又冒雨夜访赵伊家,详细了解这个小队的进展,并向家长表扬了赵伊的高尚行动,以取得家长对女儿行动的理解和支持。在段镇的热情鼓励和辅导员的帮助之下,赵伊的工作很出色,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个小队的工作搞了上去。

的确,争气小队进步很快。可是,临毕业时,底子差的队员们心中发慌,纷纷找赵伊补课。赵伊一边帮大家补课,一边批评他们上课不够专心。队员们说,不是自己不想好,只是常常不知不觉“魂儿”不在了。

“魂不在”怎么办呢?赵伊忽然想起潘老师语文课上说的内容,她说:“对,鲁迅公公是民族的魂。我们小队到鲁迅公公那儿去扫墓。”他们来到虹口公园鲁迅公公的墓前,向鲁迅公公深深地鞠了一个躬,人人献上了一朵自做的小花。队员们说:

“鲁迅公公,您是民族魂,我们小队队员没有魂,请您给我们魂吧!”

那次小队会他们专门请大队辅导员沈功玲一起参与讨论,什么叫“魂?”为什么国家有国魂、军队有军魂?我们少先队的队魂是什么?

学校开少先队代表大会时,赵伊交了一份提案,呼吁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批评只跟着分数跑,给开展少先队工作带来太大的压力。

原来,妈妈无数次警告女儿:

“你做一万件好事,也顶不上0.5分,而差了0.5分,你怎么进得了重点中学?你光忙少先队工作,到毕业时,学校开个荣誉证明又有什么用?”

妈妈的话不幸而言中。

毕业考试来临,争气小队的队员们全部考进了中学,但付出超人辛苦的赵伊,却因一分之差,失去了进入市重点中学的机会。

这件事使段镇和沈功玲感慨万分。

想起这段往事,段镇的内心隐隐作痛的同时依然认定,从赵伊身上可以证实耀邦的论断:少年的事让少年们自己挂帅,完全可行!

他萌发了一个大胆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