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解放孩子
7852300000039

第39章 难以驯服的小马驹

张琳后悔了。

望着越下越大的雨,她更加痛恨自己。怎么就心血来潮,向段伯伯随便发出了邀请呢?本来,他的工作已经是千头万绪了,马上又要去北京开会,自己却请他来讲什么队史报告。细想一下,又有几个中学生想听这种报告?

张琳一跺脚,冲上了公共汽车。可是,已经迟了。当她赶到市少工委时,沈功玲老师惊叫起来:

“段伯伯已经打着伞去向明中学了,你怎么来啦?他不是去找你吗?”

“我――”

张琳说不出话来,转身往学校返。其实,这个结果她想过,因为段伯伯是个守信守时的人,答应了孩子的事儿,从来不耽误。

当她将穿着套鞋的段伯伯请进会场时,心“嗵嗵”地跳着,眼睛却湿润了。

“段伯伯,您喝茶,休息一下。”

张琳不安地递过一杯清茶。段伯伯却摆摆手,笑着说:

“别让同学们等,我马上讲吧,不要休息。”

果然,张琳担心的现象发生了,中学生们心不在焉,交头接耳。可是,段伯伯既不生气也不着急,他唱起了地下工作时唱的歌儿,还用茶杯盖儿伴奏。这一招儿,一下子吸引住了同学们。这时,他才讲起少先队历史上的那些动人故事,同学们一会儿听得紧张万分,一会儿又被逗得前仰后合。

队史报告会大获成功。同学们纷纷说:

“这个老头儿蛮好的!”

“他讲的挺可信,不是哄我们。”

“少先队的历史的确是光荣史。”

送段伯伯回来,张琳想出了一个高招儿。她对同伴们说:

“段伯伯为咱们做这么好的报告,咱怎么感谢他呢?他不喜欢钱,就喜欢少先队。我建议大家每人写一句对中学少先队的真心话,这是给他的最珍贵礼物。”

“OK!”

300多名队员一致响应,马上动笔写了起来,递给张琳的纸条堆成了小山。

从当天晚上开始,张琳忙了几天,将全校少先队员的意见整理出来,竟有7000多字!张琳将其分为5个部分:1.对少先队的感情;2.对少先队活动的看法;3.对红领巾的议论;4.对队干部的透视;5.对这代人的了解。然后,命名为《中学队员心声小手册》,准备赠送给段伯伯。

送之前,有些队员犹豫了,怕自己的意见太偏激,让这位革命老前辈受不了。虽然,大都怀念少先队的生活,好评也占多数,但批评也很多,而且有些话说得比较尖刻。例如:

“母系社会!”

“不要使我们感到:即将离队了,队组织正在疏远我们。”

“星期日,我是一只笼中鸟。”

“像一道白光,虽然有七彩色光组成,最终仍是白光!”

……

张琳凭着自己的观察,相信段伯伯愿意听真话,将《中学队员心声小手册》送到了段伯伯手里。

段镇如获至宝,不但反复研读琢磨,而且将中学少先队工作列为重点思考内容。同时,他也对张琳刮目相看,格外欣赏。

张琳是个独特的女孩。

当“段镇少先队教育思想研讨会”召开之时,6个历届红领巾理事会成员集体亮相,他们的个性差别一下子显示出来。

假若每人用一个字概括特征,《我们一百万》第一任主编张炼红是一个“朴”字;第二任主编柴允敏是一个“稳”字;第三任主编吴方闻是“灵”字;去过南极的吴弘是“壮”字;第五任主编张莹是一个“和”字;而年龄最小的第六任主编张琳则是一个“直”字。

张琳,大眼睛,厚嘴唇,娃娃脸,娃娃头,虽才气过人,却不愿掩饰更不肯扭曲自己,常常与周围发生矛盾,显得有几分倔犟劲儿。

脸蛋红红有些吊眉的张炼红第一个发言,她从自己由一个乡下女孩成长为大学生的经历,谈少先队能培养人的坚强人格,谈了段伯伯对她的一次次鼓励。

吴弘也进了大学(后去美国留学和工作),他表示“至今留恋少先队”,并说:

“我们的市级理事服上有五道杠,区级理事服上四道杠。去南极途中,好多国家海关人员都问我五道杠是什么意思,我说与船长一样,多一道杠多一份责任。”

轮到张琳发言了,她说:

“我是第三代理事会成员,也是一匹挺难驾驭的小马驹,有些老师不喜欢我。学赖宁有命令化倾向,我反对,说‘学赖宁不能挂在一块抹布上’,而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能看老师眼色行事。段伯伯是我的知心伯伯,他带我走出苦恼,走进一片阳光里去,还鼓励我写了《寻找学赖宁的位置》等文章。我们是少先队的主人,不要包老师,要冲出包老师的包围……”

段镇是1989年发现张琳的。

当时,红领巾理事会正组织竞选,六年级小学生张琳报了名。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傻,无名气,还不知天高地厚。”因此,她险遭淘汰,是段镇问她喜欢读什么书,这才起死回生有了转机。

张琳的最大优势恰恰是读书与思考。她告诉段伯伯,自己喜欢读毛泽东和鲁迅等人的书,如读过《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上千册书。

段镇笑了,和蔼可亲地问:

“《论持久战》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中国的改革就是持久战呀,想速战速决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少先队改革也需要持久战!”

听着12岁的小姑娘侃侃而谈,考官们的眼睛全放出了光芒。于是,张琳不但进入了红领巾理事会,并且迅速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

1990年暑假,张琳参加了中国少年报小记者团,赴大别山采访贫困失学的孩子,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一天,她无意之中丢了一张纸,农村小伙伴马上捡起来擦干净,兴奋得在上面写字。小记者们看过的报纸一扔,农村小伙伴也马上捡起来,还用衣袖擦干净桌子,再小心翼翼地放上报纸,几颗小脑袋凑在一起聚精会神地读起来。

鲜明的对比,强烈的震撼,张琳哭了,哭出一片真情,哭出一颗爱心。她对带队的“知心姐姐”说:

“自己的伙伴自己帮,这是我们上海少先队自动化的信条。回去我们马上行动!”

在张琳的积极建议下,上海红领巾理事会、《我们一百万》报发出了“手拉手一号行动令”,要求开展“一本书寄友情”活动,即建议少先队员把自己看过的课外读物,分别寄往200所贫困乡村小学,建立小小图书馆。上海少工委也专门发出文件,支持少先队员的行动。短短时间内,上海100万少先队员寄出218万册各类图书,拉开了全国“手拉手”活动伟大创举的序幕。

同年10月,张琳赴北京出席了全国少先队代表大会。她还亲手给江泽民总书记佩戴上了红领巾,说:

“江爷爷,我是上海的小代表。”

总书记风趣地回答:

“我们是同乡哩!”

接着,总书记又说:

“上海孩子特别活跃,有自己办的报纸,还有少先队自动化呢。”

在这次大会上,江总书记发表祝词,题为《向赖宁学习,做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是江泽民担任党中央总书记之后,第一次面对全国少先队员的正式讲话。关于赖宁,江总书记指出:“他短暂而又光辉的生命体现了当代少年儿童的发展方向,他的事迹深刻反映了当代少先队员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赖宁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普通得使大多数少年儿童都觉得十分亲近;他又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孩子,他了不起的地方使许多成年人都肃然起敬。赖宁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延续和发扬。”

江总书记向全国少先队员提出了四点希望:第一,要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第二,要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第三,要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第四,要锻炼坚强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关于最后一条,总书记解释说:“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坚强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正是在这次会上,本书作者结识了张琳,并为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所叹服。许多孩子一见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要么紧张得发抖说不出话来,要么夸夸其谈言不由衷。可是,张琳却镇定自若,与总书记轻松自如地聊天。当她陪总书记走上主席台时,也是那样从容不迫,似乎陪同父母或其他朋友一样轻松。

1991年,上海市“学赖宁标兵”张琳,被评选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同时,作为重点中学――向明中学的学生干部,周围的人们对她要求一下子提高了许多。可是,张琳却不以为然,依旧是我行我素,“憨直”之风不改。

许多理事来到市少工委或《我们一百万》报社,总是全身心投入,忙个不停。张琳却习惯于带一本书,有事就办,无事看书,从不瞎耗时间,甚至走路也不看别人。

学校总是教育学生艰苦朴素,专心致志学习。张琳却在少年宫展示自己亲手做的7件时装,还发表“中学生服装美”的讲演,鼓励同伴们既少花钱又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一些。

大人们担心起来。有人悄悄议论:

“这个张琳将来有两种可能性,或是成为很好的人才,或是成为很坏的人,因为她接受现代社会影响太多,又过于自信,是个很难教育的人。”

1992年10月23日晚上,本书作者采访了张琳一家。爬上她家的小阁楼,见张琳穿着红衣黑裙,却光着白白的脚丫,一付悠闲自得的样子。她的父母都是从东北插队回来的知识青年,现在区委机关做一般干部。他们让女儿独自接待自己的客人。

张琳正读初二。由于多次交往和通信,彼此已是老朋友,开门见山地聊了起来,似乎谁也没有一点儿拘束。

张琳像是自言自语地说了起来:

“我评上‘十佳’从未喜悦过,恐怕更亏。我常想重活,睡一觉起来出门,没人认识我了,又问我:‘你姓什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我好的地方也许正是坏的地方,它给我的压力正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什么都去从容面对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想开之后,我才快乐多了。

“我追求完美,当然,人永远不会完美,只是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在生活中有用。假若,我将来到菜市场卖菜,也要把菜洗得干干净净,让人爱买。有用比什么都重要,一切要从有用出发。我越来越与女作家差异,写不出细腻,一写就是思想、观点,拼命用感叹号,一直写到不烦为止。我爱读书,抓紧每一天读,每一分钟都很重要。这样,活得越来越有意思了。

“我曾一度厌恶工作,想自由,现在又明白过来了,工作是重要的,只讨厌没效果的工作。我喜欢去报社,不喜欢去理事会,因为那里容易空争论。我想提议,今后开会要开单脚会议,让人没劲儿闲扯。”

张琳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出发,又评议起了赖宁。她说:

“我开始对赖宁并不在意,以为他不过靠救火牺牲出了名,后来才发现他不简单。他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一个高素质的人。如果不牺牲,赖宁会做比救火更重要的事,会成为一个可贵的人才。不过,一个人成了一个名词,怪怪的。他的思想受了地区的局限。”

作者问:

“你感觉自己比赖宁强吗?”

张琳摇摇头,回答:

“不,无此感觉,我从不认为别人比我弱。赖宁正直,我有时世故,他整体素质比我好。但是,他比较简单,我比较复杂。不过,我常常想,人死了,要让历史怀念你!”

最后,又谈起了段镇。张琳感激地说:

“一提到段伯伯我就感到心里热乎乎的。他理解我,宽容我,也常善意地提醒我。我评上‘十佳’,他来信说:‘顺利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要保持头脑清醒’。他还总嘱咐我尊重妈妈,因为他见我总不耐烦地打断妈妈的话。我渐渐悟明白了段伯伯的心,与妈妈的关系越来越好了。如果没有段伯伯,我还会在误区里挣扎更多一些日子……”

一向关注张琳的段镇,自然也听到了对张琳的非议,甚至有人怀疑她与高年级男生“恋爱”。

段镇反感这些议论,说:

“男女生交往是正常现象嘛。女孩子总愿意与水平相当或高于自己的异性交往,即使有点感情也没关系,将来可以志同道合嘛。再说,女孩子当干部积累一点与异性交往的经验,或许能终生受益呢。”

段镇还在琢磨张琳送的《中学队员心声小手册》,他对中学少先队“像一道白光”之说刻骨铭心。不久,他写了一篇有分量的论文《初中团队一体化建设――中学少先队振兴之路》。他相信全国少工委的论断:“中学少先队工作应成为少先队工作的黄金期。”

他选择的试点学校正是张琳的母校――向明中学。

令他欣慰的是,团市委领导高度重视他关于初中团队一体化的设想,并召开专题的书记办公会议,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团市委、市教委、市少工委联合召开了上海市中学少先队工作会议。一向关心少先队的团市委书记薛潮同志,在会上发表鼓舞人心的讲话,全力支持市少工委的初中团队一体化建设方案,号召各级团组织关心支持少先队,认真做好全团带队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为少先队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证。市教委副主任夏秀蓉也支持此项改革,她指出:初中团队建设的关键在于统一思想、理顺体制、实现一体化。全国少工委副主任孙寿山也出席了这次会议,他充分肯定上海初中团队一体化的改革,认为这是加强初中团队工作的重要突破,对全国具有示范导向作用。

从1997年起,初中团队一体化在上海变成了现实。团市委副书记兼市少工委主任陈靖,提出了全面构建“四个一体化”的工作新格局。

他说:

初中少先队组织是初中少年的主体组织,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少先队要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面向全体初中少年,充分发挥组织作用。为此,要实施“四个一体化”的措施:

1.少先队全员、全程一体化。

初中少先队全员、全程一体化,就是将离队期从初二推迟到初三毕业,使初中少先队真正面向全体少年,成为初中少年全员性、全程性的组织。

2.团队工作与活动一体化。

团队工作与活动一体化,即少先队在全面加强的基础上推优入团;队员入团后留队带队,成为光荣的团队员,肩负带队责任;在初中少年发展的全过程中加强团的知识、团的意识教育,以达到“强队建团、以团带队、全程衔接、团队共兴”的目的。

3.团队领导一体化。

根据初中“队为主体,团为核心”的组织体制,上海团队工作领导体制实行一体化,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育办公室主任(或中学教育科科长)和各区县局团委学校部部长参加少工委,参与对初中团队工作的规划、指导、落实、督查和团队衔接工作的研究;初中团队工作由市和区、县、局少工委全面负责,少年部(少工委办公室)具体实施;初中各校团委(总支)书记兼任大队辅导员,担负起团队建设的双重责任。

4.校队、班队一体化。

校队、班队一体化是现代教育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生动体现,即学校充分重视与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主体作用,让少先队教育成为学校整体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先队组织则努力当好学校教育的助手,自下而上自觉、主动地配合教改,促进全体初中少年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

段镇好梦成真,初中少先队由“荒草地”变成了“黄金期”。他提出的若干建议都逐一落实,如初中队员入团后均保留队籍,初一、初二队员佩戴大号红领巾,初三队员佩戴红领巾徽章,全面启动初中少先队雏鹰奖章活动等等。团市委还倡导360行青年志愿者进校园进社区带队,使初中少先队如虎添翼,更加生气勃勃。

1998年8月12日,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勇同志来到上海,专门对“初中团队一体化”的改革实践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上海的这一探索代表了少先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并希望不断推进这项改革。

高中毕业时,张琳被保送进入大学。可是,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她选择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开始了7年的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的连续。这一年,她出版了处女作《小女孩看大世界》。

2000年春节的一个夜晚,本书作者拨通了张琳家的电话。正在读大三的她还是那样“憨直”,激动之中也不肯随口搪塞。

回首往事,她说:

“我们这代人与这个时代一样,需要效率和实干,这是非常重要的。虚的是没有用的。光好看是不行的,再说,没有实用价值的一点儿也不好看。”

问及她读中医专业的感受,她回答:

“很喜欢中医。中医文理皆通,古今皆通,与现代科学也相通。可以说,在中医里到处可以挖掘到极有价值的东西,当然也很艰难。我的目标是当个好医生。”

话筒那边传来甜蜜而有些羞涩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