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
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
翩如兰苕翠,宛如游龙举。
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苕。
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
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荣风。
堕珥时流盼,修裾欲朔空。
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唐·李群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
一
腰细的女子,本身就带这柔媚,一步一摇曳,夺人心魄。绿衣映衬,翠色如水,洁净婉约,则更风情。
绿腰舞有多好看,轻盈,飘逸,宛如仙子。翩翩如飞鸟,姣姣似游龙,静若垂莲,动如凌风,环佩飞舞,裙裾飞扬,舞姿变幻莫测,集轻盈、秀媚、典雅、多情于一体,妙笔也难描绘。尤其强调舞者的一把纤纤腰,扭、转、旋、伸,柔弱无骨,盈盈一握。
舞是女子生命中的一朵花开,所有的美,都尽情释放,所有的舞者,都是用全部的心灵在舞。
舞跳的好的美丽女子,都气质卓绝,如鹤,昂着头,藐视红尘,独自游走在海棠花下,腰肢保持纤细,心灵保持高洁。
她们是游走在人间的精灵,亦是下凡而来的仙子。
白居易笔下舞姿凄绝的女子就更多,其中最具体全面的,要属《霓裳羽衣歌》:
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舞对寒食春风天,玉钩阑下香案前。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家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
磬萧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迤逦。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
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
白居易的这首长诗详细写了《霓裳羽衣舞》的精妙之处,舞者姿态,舞步飘摇,春水倒清影,牡丹映姿容,无一处不美,无一处不精。
霓裳羽衣舞,和绿腰不同。绿腰是独舞,注重舞姿变幻,婀娜飘逸,《霓裳羽衣舞》是群舞,整体效果很重要。
《绿腰》惊艳,《霓裳羽衣舞》则是表现仙女的舞蹈,更要表现出轻盈和超凡脱俗的一面,所以,承载了许多浪漫和梦幻色彩,比《绿腰》的人间惊艳,更多一层飘逸。
绿腰是一朵花开的过程,《霓裳羽衣舞》是百花齐放春光无限。
舞是腰肢的运动,柔软,纤细的腰肢舒展,旋转,宽大的裙裾飘扬,水袖翻飞,古典舞的之美,之功,都很不一般。
唐李峤五律《舞》:
妙伎游金谷,佳人满石城。
霞衣席上转,花岫雪前朝。
仪凤谐清曲,回鸾应雅声。
非君一愿重,谁赏素腰轻。
亦是描写舞者素腰轻盈,彩衣翩翩,舞起来,分外好看。
杜牧《题桃花夫人庙》也有诗句: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纤腰一握,盈盈摆摆,自有万种风情流转,是男人们的大爱,所以,自古才子们,不惜大量笔墨描写美人舞,素腰轻。
腰之外,舞者姿态轻盈,极具美感,所以,诗人笔下,如凌波仙子,飘逸出尘。
吕同老: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唤凌波仙子。
王恽:缥缈凌波仙子,依稀罗袜尘生……
二
《乐府杂录》记载:《绿腰》,软舞曲也。其本名是《录要》或《六么》。为女子独舞,以舞袖为其主要特征,为长袖舞。
白居易《杨柳枝》:六幺水调家家唱。李群玉《长沙九日登东屡次观舞》诗一出,更名为《绿腰》。
曲子分五部,其中四部题名取自李群玉的诗。
第一部分:散序多拢捻,来自元稹的诗句,从第二部分开始,都出自李群玉观舞诗。分别是:轻盈绿腰舞;慢态不能穷;婉如游龙举;繁姿曲向终。
长袖舞,起源于战国时期,《韩非子·五蠹》中就提到了: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长袖舞,以袖为手,追求长袖的飘逸、流动感,配合腰肢的柔软舒缓,表达的是妩媚、风情和飘逸美。
李渔说:昔人教女子以歌舞,非教歌舞,习声容也……欲其体态轻盈,则必使之学舞;学舞既熟,则回身举步,悉带柳翻花笑之容。不必舞而舞在其中矣。
唐代张祜七律《舞》:
荆台呈妙舞,云雨半罗衣。
袅袅腰疑折,褰褰袖欲飞。
雾轻红踯躅,风艳紫蔷薇。
强许传新态,人间弟子稀。
描写的也是长袖舞,袅袅腰疑折,褰褰袖欲飞。虽然是夸张,也可见舞者折腰功夫了得,所以才会让观者以为腰都折了。
李群玉和张祜都是唐人,他们笔下的长袖舞和绿腰舞,也都是唐代的,但是,长袖舞的黄金时期,是汉代,几乎达到了袖舞顶峰。
袅袅长袖,细腰欲折,又融入了西域豪放的特征,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翘袖折腰。
翘袖折腰,说白了就是下腰功夫,腰下的很低很低,却能将双袖翘起来,跳好了十分难得。
翘袖折腰舞跳的最好的,是汉高祖宠妃戚夫人。
《西京杂记》中记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汉赋多有赞誉此舞记录——西汉傅毅《舞赋》: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裙似飞鸾,袖如回雪……体如游龙,袖如素霓……张衡《南都赋》:白鹤飞兮茧曳绪,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左思《三都赋》:纡长袖而屡舞,翩跹跹以裔裔。
腰肢柔软,长袖蹁跹,时光正好,爱意缠绵。汉高祖曾对戚夫人说:为我楚舞,我为楚歌。唐玄宗也曾经为玉环乱伦,和亲儿子反目,亦是且歌且舞,双双痴迷舞曲。一歌一舞,皇帝和妃子间成为知音的,还真是很少。
宫廷之内的舞蹈,聚合了曲、功、人之精华,最好的乐师,最好的服装造型,最美的舞者,美不胜收。戚夫人,杨玉环,梅妃,一代代的妃子美人,皇宫里凌波微步,盛装而舞,无凡俗琐碎骚扰,无生计之累扰心,直至精妙为止。
民间之舞,又有不同,民间少女们,巧妙地将舞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健康活泼,别有一番妙处。
史宋代浩《采莲舞》便是民间之舞的描绘,亦是脱化于民间少女劳动场面:
蕊宫阆苑。听钧天帝乐,知他几遍。争似人间,一曲采莲新传。柳腰轻,莺舌啭。
逍遥烟浪谁羁绊。无奈天阶,早已催班转。却驾彩鸾,芙蓉斜盼。愿年年,陪此宴。
女孩子们腰肢柔软纤细,采莲这种劳动充满诗情画意,一举一动,裙裾飘,笑语飞,水天一色,莲叶田田,比任何舞蹈都美,都自然。
从翘袖折腰,到绿腰,再到霓裳羽衣,再到民间的采莲舞,女人对美的追求,与环境无关。
石窟壁画飞天皆呈舞姿,刚柔并济,技艺精湛,身子曼妙,秀羽纱衣。无论是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皆完美,和谐,美不胜收。
舞,是肢体的语言,舞,亦是上天眷顾的结果,舞,是很挑人的,非柔媚者不能,非卓约者不美。
多少年政局动荡,朝代更迭,文化不断遭遇破坏,许多舞失传,又不断创造出新的舞蹈形式。
三
舞,虽然美妙,却不在文化素养之列,很难真正登大雅之堂。舞,虽柔媚更能展现女性美,毕竟娱人的意思更强一些,所以,大家闺秀不会抛头露面跳舞。所以,能舞者莫不是妃嫔舞伎。不在宫廷,便流于乐坊,妃嫔之间竞争激烈,只要皇帝喜欢,便不乏善舞者出现。乐坊完全取悦为目的,为利而舞,佼佼者也多。
后蜀著名的才女贵妃花蕊夫人,就是孟昶在乐坊发现的,花蕊舞姿曼妙,气质高雅,孟昶无比喜爱她,为她建牡丹苑,水晶宫,天下奇珍,无不敛来送给她。
赵飞燕也是以舞为敲门砖,成功俘获成帝的心,她擅长跳长袖舞,身体轻盈如燕,深得成帝欢心,一个公主家的歌舞伎,最后竟然成为大汉皇后,飞燕的成功,美貌心机是一回事,她精湛的舞技也功劳不小。传说成帝专门在太液池中修了四十尺高台,赵飞燕穿着紫色纱裙在高台上跳舞,成帝手持玉簪击节助兴,赵飞燕之身轻,和杨玉环之端然正好相反,传说她能在掌上跳舞,成帝专门为她造了水晶盘,赵飞燕在宫人托举的水晶盘上盈盈舞动,恍如飞仙。
赵飞燕时代,是水袖舞的顶峰,到了唐玄宗年间,梅妃亦擅长跳舞,将长袖稍加改良,于是成了流传百世的《惊鸿舞》。
《绿腰》和《惊鸿舞》有许多相似之处,唐玄宗爱歌舞,于是身边出现两个妃子都成了舞蹈家。杨玉环的《霓裳羽衣舞》和梅妃的《惊鸿舞》,一个端庄热闹宛如仙女下凡,一个婀娜飘逸似飞燕,可谓相得益彰。
《甄嬛传》中,甄嬛被迫跳惊鸿舞,亦是长袖舒展,舞姿妙曼,是现代人对《惊鸿舞》的最新猜想,因其早已失传。
梅妃是性情之人,性如梅花,情思缠绵,着重写意,韵味十足。《惊鸿舞》,有描绘鸿雁飞翔的动作,飘逸潇洒,连贯通畅。玉环之前,梅妃是唐玄宗最宠幸的妃子。
苏轼曾做《菩萨蛮》: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说的南唐李后主的妃子窅娘缠足的事,而窅娘缠足,是为跳舞,跳舞,亦是后宫争宠戏码,她大概没想到,这一出,会害惨中国千万女性。
窅娘身姿轻盈,秀丽善舞,为了模仿汉宫飞燕在托盘上、莲花上跳舞的神韵,拼命将自己的脚裹成三寸金莲。李后主见她小脚玲珑可爱,果真可以模仿飞燕在掌中跳舞,特意给她修建六尺金莲,装饰珍珠美玉,垂坠璎珞。窅娘着薄纱彩裙,素袜轻踏金莲,自如舞动,裙裾飞扬,披帛如画,回旋跳跃,如入凌云。直把个李煜看呆了。
窅娘的成功,刺激了诸多后宫嫔妃和宫女,她们纷纷裹脚,以求轻盈之态能讨皇帝欢心,后来裹脚的风气越传越汹涌,从宫里传到民间——有些人认为这就是女子缠足之始,也是女子们噩梦的开始。
窅娘舞姿很有名,南唐唐镐曾写一对联写窅娘舞:莲中花更好,云里月长新。
只不过,南唐很快被大宋所灭,美女宫嫔,仓惶出逃,转眼间,追求享乐的繁华胜地,成了生死场,李煜被俘,窅娘不知下落。
尘缘从来都如水,帝王之爱更空茫,无论是戚夫人、赵飞燕、梅妃、杨玉环、窅娘,她们舞姿绝妙,如仙似幻。花开月落间,到底,没有求得一生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