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人醉
7922600000019

第19章 扇——闲与闲情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汉·班婕妤《怨歌行》

纨素即团扇,因班婕妤《团扇歌》悲切幽怨,后世,扇的实用之外,便成了失爱女人的代言。

班婕妤没有想过,她会失去成帝,她那么优秀,荣冠后宫,德行容貌俱佳。大臣推崇她,太后喜欢她,皇后巴结她。整个后宫里,那么多女人,比她美的,没有她的好口碑和好才华,比她有才华的——没有。所以,成帝,能宠谁去?

她没有想到,男人的爱,从来和品行无关,成帝之所以不移心,是因为遇到的诱惑不够。

那一天,当他在公主府第一次见到赵飞燕风摆杨柳媚态天成的舞姿,心,一下子就酥了,从此后,心里梦里,再没有过班婕妤的影子。飞燕合德这对姐妹花,一个风流标致,一个丰腴妩媚,她们不珍重品德,也不取悦任何人,她们眼里,只有一个成帝,所以,她们用尽心思,牢牢掌控他的心。

飞燕合德姐妹太妖媚了,妖媚到倾国倾城!

成帝再也没有去看过班婕妤,他和飞燕行卧一起,片刻不分,他为她们修建豪华宫苑,为她们高兴,甚至杀死自己的孩子和妃子。她们淋漓尽致,犹如罂粟花,有着无法让人拒绝的美,也有着让人无法拒绝的毒!

宫里每到炎夏,会裁了绢丝,做成各种扇子分发后宫,秋凉时,又会有宫人将旧扇子收走,或扔或弃之于匣。

班婕妤猝不及防,由圣眷隆重的宠妃,变成了深宫弃妇。所有的不甘,不懂,都化成了书简文字。深秋月冷,团扇弃用,在对这些夏日用品清点时,她想起了自己的处境,于是悲作《怨歌行》。

《怨歌行》之后,团扇已几乎成为红颜薄命、失宠的代名词,晋桃叶有《答团扇歌》:

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

与郎却耽暑,相忆莫相忘。

唐代王建作词《调笑令·团扇》: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美人不知道何时才能与君再同乐,昔日的美好回忆真是伤人心。美人是身体生病了吗?肯定不是,是心病。

刘禹锡《咏扇诗》: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店。

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亦是写离别,薄情与长情之间的不平衡,女人如扇,是男人执掌之物,所以,并不珍惜。

扇子最初的作用和纳凉无关,是用来遮风蔽日的,类似现在的伞。扇形巨大,半圆或圆柱体,由仆人撑开,跟着主人,遮风蔽日。

后来,因为纳凉,驱虫萤,煽火等,扇逐渐缩小,成为手中之物。

古时,衣服穿的层层叠叠,炎炎夏日也要顾及规矩礼数,所以,女人裹在众多的衣服里面,深处内宅,是很受罪的,非扇不能解。

团扇是炎夏美人手中不可或缺之物,也似男人对红颜的需求。风冷了,女子不再珍惜团扇,新人至,男人也不再感念旧人。

杭州扇、苏州扇和岳州扇是我国著名的三大名扇,可见我国从古就是制扇大国。

班固有《竹扇赋》:

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竿纷实翼。杳丛生于水泽,疾风时纷纷萧飒。削为扇翣成器美,托御君王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避暑致清凉。安体定神达消息,百王传之赖功力,寿考安宁累万亿。

团扇流行于隋唐,唐代是最懂得享受精致生活的朝代。王建笔下皇室的扇子,亦是无比华贵精致:

宛转黄金白柄长,青荷叶子画鸳鸯。

把来不是呈新样,欲进微风到御床。

黄金白玉为质,华贵珍稀,青荷碧叶为品,清雅别致,鸳鸯戏水为意,寓意吉祥,小小一柄扇子,包含了诸多花样。

皇宫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奢侈的,只有感情是廉价的。民间女子也用扇子,材质就普通的多了,竹、木、纸,最下层的农人,用麦秸、棕榈叶、蒲草,和贵族常用的绢、象牙、玳瑁、金、玉、翡翠,完全不同,而功能却一样,不过求一缕清风。

扇子的形状也随着朝代更迭不停变化,团扇、竹扇、折扇。清王廷鼎在《杖扇新录》中记载的还有芭蕉扇、鸭脚扇、麦草扇、槟榔扇、茧扇等。

张祜《赋得福州白竹扇子》:

金泥小扇谩多情,未胜南工巧织成。

藤缕雪光缠柄滑,篾铺银薄露花轻。

清风坐向罗衫起,明月看从玉手生。

犹赖早时君不弃,每怜初作合欢名。

金泥,用金屑撒就的扇面。扇柄是白竹子,缠了雪白光亮的细藤,扇面上有画就的鲜花,执在手里,如玉一样光滑,天然加巧制,也只有在唐代,才肯花这么精细的工艺来完成一柄小扇。

也许是流行轮流转,华贵到头之后,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开始流行素扇,团扇和竹扇不同,团扇没有扇骨,材质多为绢丝,薄质丝绸等,绷于圆形骨架,型如满月,因此也称团扇。唐代团扇在形状上稍稍改变,多为腰型,比汉代的端庄,又多一层活泼妩媚。

明清,折扇逐渐流行起来,《红楼梦》著名的桥段:晴雯撕扇,撕的就是折扇,竹做骨,纸为面。换成丝绢团扇的话,一个娇俏的女孩子,无论如何撕不动那么多把。

宋代赵彦卫认为我国的折扇是从朝鲜传入的,他在《云麓漫钞》中写:宋人用摺叠扇,以蒸竹为骨,夹以绫罗,贵家或象牙为骨,饰以金银,盖出于高丽。

《通鉴》:腰扇即摺叠扇。

《南齐书·刘祥传》: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

说南北齐有个叫司徒褚渊的人,用一把折扇插在腰里去上朝。从这里可以看出,折扇在齐就有了,只是没有流行起来。

但,折扇终究是男人们的爱物,散发着浓重的雅意,和闺阁相距甚远,女子们还是更适合一柄团扇,婉约温香,细腻干净。

古代多数时候,扇的装饰作用大过实际用处,女子执香扇团扇,男子则一律是折扇,扇子啪啦开合间,仿佛具有了指挥天下的雄韬大略。

羽扇和折扇不同,对于现代人来说,羽扇几乎是荧屏上诸葛亮的标志,摇一摇,顿一顿,谋略便了然于胸了。

羽扇,有八羽十羽之分。折扇花样比较多,其扇骨,扇面,甚至扇坠上都有文章可做。折扇纸做扇面,发挥空间空前的大,名人题字,作诗作画,扇子一下价值倍增。

另外民间一直流行蒲扇,简单实用,风大凉爽,最可贵的是便宜。

清《雍正耕织图》中,他效仿农人的模样,手中执大蒲扇,道具到位,非常形象。

扇有一种闲闲的味道,轻轻摇,风送兰香。可掩饰尴尬,也可助力表情,清风徐送,这一刻的享受,惬意且美妙。

美人执扇,裙裾飘飘,走在花径上,鸣蝉叫的厉害,一声叠着一声,美人走走停停,完全没有目的,手中的团扇亦是有一搭没一搭地摇着,微风送来花圃里的花草香,也携裹着女子身上的脂粉香,空气中交织着闷闷的香气,不爽朗,也不明晰。夏日的时光太长了,长的人无聊,于是,闲闲地摇着扇子,搅动一下静谧的光阴,身体闲着,情也闲着,都没有落处。扇子是这寂寞时光的点缀。

扇子是炎夏的必需品,在杜牧笔下,秋日却还在用,《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入秋之后,晚上天气已经很凉了,天高月满,画屏上,泛着清冷的光。女子睡不着,手里握着轻罗小扇。扇子不是用来纳凉,而是扑打流萤,它们飞来飞去,恼人睡眠。亦或女子心绪难平,寂寞生燥,急于做点什么平复心情,于是,她起身用身边的扇子追打一番流萤,累了,体内的烦闷发挥的差不过了,便静静躺下来,在如水般干净又浸凉的夜晚,默默望着天空,想:牛郎织女迢迢被阻,不能相见,跟她,是多么相像!

扑流萤掩饰相思之外,扇子于女子,还有另外的作用。

江总《婉转歌》:

步步香飞金薄履,盈盈扇掩珊瑚唇。

已言采桑期陌上,复能解佩就江滨。

见了生人,或者害羞了,或者要开心笑一下,手中扇是最好的遮面工具,一张躲在扇面后的芙蓉脸,只露一双弯眉,两波秋水,增添了许多婉约和性感。不过,女子以扇遮面,最直接的作用还是诠释礼节,古时女子笑不能露齿,亦不能开怀大笑,需用扇子遮面。

美人遮面那一抹风流情致,只有团扇最贴切。

团扇又名纨素,可见古代女子最初对团扇的欣赏和品位,依然是以素色为主的,最好的扇面绢丝,应该属于雪青和嫩粉豆绿,浅浅的一盈颜色,清爽,干净。或者在角落里画一枝梅,清寒落雪,见而生凉,或者绘一株小小兰花,舒展恣意,犹如一段最好的光阴,也有绘仕女图的,简单线条,描绘出逸态天成的风韵,是每一位深闺女子的写照,摇在手上,香风清浅,美人亲切。

后来出现了折扇和竹扇,扇面不再是圆月型,题诗作画的空间大了很多。于是,文人雅士多在扇面上留下墨宝,如果一柄扇子有幸经名人只手题诗落款,或者绘画,那可真是身价倍增。

人们扇的已经不是扇子,而是骄傲。扇诗,扇画,扇联,扇迷……扇上的乾坤无限大,却终究都是雅意和风情,比不得鲜血染扇,鲜血桃花的凄艳迷离。

李香君和侯方域情投意合,结为夫妻,新婚夜,才子题诗赠扇。婚后赶上家国零落,夫妻二人不得已离散。侯方域投靠史可法而去,李香君孤身弱女,遭遇强权逼婚,被抢时,她以头撞柱,誓死不从。鲜血染红了侯方域赠送的扇子。后来友人感动于李香君情烈,将扇面上的点点鲜血,勾勒成桃花朵朵,并辗转将扇子送到侯方域手上……

扇子的从属地位被提升,成为情感的主要道具。一柄染了美人鲜血的扇子,开出凄艳的花朵。

一出《桃花扇》唱了多少代,唱老了岁月,唱老了时光,却唱不尽女子对情的追逐、守候、坚守和忠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