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们来美国后的第一个圣诞节。过节前的气氛就像是每天徜徉在童话世界里。开车穿行于大街小巷,透过一个个窗口,你会看到一棵棵美轮美奂的圣诞树,彩灯闪烁。家家圣诞树上的小饰物都不同,有的素洁,有的绚丽,女儿文迪看得惊叫连连,眼睛简直不够用。九岁半的小女孩能不着迷圣诞树带来的童话世界吗?况且圣诞树下会放很多礼物,包着迷人的彩纸,叫人猜不透里面的礼物是什么。小孩子们相信圣诞节的前夜,圣诞老人会穿过烟囱进来送礼物,礼物会摆放在家家都点亮的圣诞树下。圣诞节的早上,小孩子们最期盼的就是坐在圣诞树下拆礼物,那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里,比我们中国小孩过年拿红包还要多一分惊喜的心情……文迪懂事,一句不会提起这些,但我从她羡慕不已的表情上我知道她是多么想要一棵圣诞树。没有圣诞树,就没有圣诞老人来送礼物,小孩子们都会这样想。
我们也去逛了街头上、商场里卖圣诞树的市场,怎样都要美元50块左右,思忖再三还是没买。我总在心里盘算:花这笔钱,也就摆放一个月不到,就要丢掉,明年再换新的,真是很浪费。也是从心里没觉得圣诞树是圣诞节不可或缺的一件东西,还不如拿着这钱买点实用的东西。这是我刚来美国第一年的想法,我还不习惯美国式的消费。
我跟女儿说:明年吧,明年我们的日子就会好过一些了,一定给你买棵圣诞树。女儿点头同意。 但我仍然能从她的小脸上,从放光的眼神里看到了对圣诞树的渴望。何况,她的同学们家家都有圣诞树,以及圣诞树下摆放的圣诞老公公送来的礼物。九岁半的小女孩还是相信童话的。
圣诞节过后,美国人家家户户都将圣诞树拖出来,摆放在街边的垃圾桶边,等待着垃圾车来回收。我和文迪开车经过这些街道,看到摆放在路旁的一棵棵圣诞树感觉很是可惜,像是看到了被抛弃的洋娃娃。我看向女儿的那一瞬间,她也明白了我的心思,咧着嘴,龇着小牙,做了个鬼怪的表情。我们一直开着车在街上兜转,等待天黑。
我们终于将一棵圣诞树拖回了家,放在客厅,又兴高采烈地去采购一系列的小装饰。但各个商场的货所剩无几,因为圣诞节已过,差不多下架了吧。我们简单地买了彩灯、彩绸、冰凌等几样小东西,回家后还是高高兴兴地将圣诞树打扮了起来。
这棵圣诞树第二次穿上了新衣。
年三十儿的晚上,我们把它当成了圣诞夜过。我跟女儿说:晚是晚了些,但圣诞老人知道我们是第一年来美国,说不定今晚会特意给你来送礼物。女儿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问:真的吗?我不好多说,怕是说多了露馅儿,就说:看吧,明天早上就能知道圣诞老人来没来看你。
第二天的早上,文迪起床后睡眼惺忪地径直奔向圣诞树,惊喜地在圣诞树下发现了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大叫起来:妈妈,快来看!我也假装很惊讶地叫道:哇哦!圣诞老公公真的来看你啦!快打开看看是什么礼物?女儿颤抖着双手,舍不得撕开那个亮晶晶的包装盒。我给她拿来剪刀,她并不接,而是小心翼翼地将彩带解开放在一边;又将包装纸拆开,捋好,也放在一边,她看到了渴望已久的芭比娃娃组合——有床有桌子,还有锅碗瓢盆,都做成小小迷你的,粉红粉红的,爱惜得她啊,哇哦——哇哦——一直叫个不停!这样她就可以和芭比娃娃过家家了,尤其是我忙着打工不在家的时候,她一个人实在不知道跟谁讲话。悄悄地给她买下这套芭比娃娃组合,也是想着她小时候在中国时,经常一个人对着芭比娃娃念叨:我给你梳梳头吧!疼不疼?我给你换身衣服吧!漂亮吗?口气模仿着我对她讲的话。
直到过完了正月十五,再也没有理由将圣诞树留在家里了,或许是脱水太久吧,圣诞树开始落叶,于是这棵圣诞树第二次被拖到了街边的垃圾桶旁,等待回收。
这样一棵迟来的圣诞树当时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欣喜是大于伤感或者是心酸的,只是在过去了这十六年后,再提起来,给我和女儿带来绵绵回忆的同时,也会带来一阵不知何处飘来的阵雨一样的泪水。有一次我问她: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明白圣诞礼物不是圣诞老公公爬过烟囱送来的?女儿笑了笑,说:早就知道了,看你忙忙叨叨的,只是不忍心坏了你的兴致,就假装很童年。原来是这样啊!我也笑了。这丫头冷眼看我装傻竟然很久了。
我从来不知道也没问过女儿对小时候移民来美国后童年的贫穷记忆是否会有阴影?她也从来不愿给我提起,只是无意中在她上大学的自传中看到这样一段,令我触动了情怀,看得我泪水涟涟,翻译成中文的大意是——
小时候,懵懵懂懂的不知是为何就随同大人漂洋过海移民来到美国。一夜之间,生活全部改变,我成了一名“聋哑人”——听不懂也说不出,只能靠眼睛观察周围猜测着大概的意思。生活中没有了钢琴,没有了小琴姐姐(小保姆),也没有了任何亲戚,周末不会再考虑去奶奶家吃饺子还是去姥姥家见表姐们,妈妈不再一口一个“乖乖”地叫我,当然也没时间带我去学那些永远学不完的钢琴、绘画、舞蹈、合唱、英文,取而代之的是租来了小公寓。那间公寓里有很多的蟑螂,经常会听到妈妈突如其来的惊叫声,然后就是一阵噼噼啪啪,那是妈妈在打蟑螂。床垫是捡来的,沙发是捡来的,电视是捡来的,连第一棵圣诞树也是捡来的。妈妈变得非常忙碌,七天都不休息,整日在打工,脾气很急躁,没有时间管我,我只是需要拿回好成绩就好。我必须要做全“A”学生,即便是体育课偶尔拿了“B”,我也会很自责。我的同学若是拿到了“B”,他们的妈妈就会说:I"m so proud of you!我为你骄傲!可是这个“B”在妈妈的眼里视同于不及格!我很怕看到妈妈那忧伤的眼神,她不需要发脾气,只是看到她疲惫憔悴的样子,我就感到对不起她了。在中国时,她是一名中文老师,不需要坐班,有很多的时间在家陪我弹钢琴读童话。在我的印象中妈妈优雅又体面,一直是我的骄傲,来到了美国,一夜之间,她就变成了一个打工族。她打过餐馆,做过病护,当过保姆,我不知道这一夜之间的变化是为了什么?我从来没问过妈妈,我们为什么要移民美国?为什么妈妈心甘情愿地从那样一个有着良好教育、体面工作、稳定收入的生活环境,一下子改头换面成了这样一个让我无法辨认的人?还好,妈妈从来没有强调那个让很多移民家庭的孩子们喘不上气来的理由:为了孩子!没有!妈妈说,来美国,是为了实现她自己的美国梦!为此,她付出了很多很多,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艰辛之路,她说值得,这是一种真正的心灵成长。我从未听她说一句后悔或遗憾的话,当然她也与我笑谈:如果我这辈子一无所有,毫无建树,实在数落不出自己半点成就,我就开始拿你说事儿——看,我培养了一个多么好的女儿!我也特别不给她面儿,说:千万别介,您继续忙您的,您就这点好处,不像大多数中国妈妈一样总爱拿孩子说事儿,跟别家孩子比这比那,不然,您就真俗了!咱这朋友就做不成了,您就只剩下当妈的份儿了,絮絮叨叨,絮絮叨叨。
……
当我读到女儿的这一段自传中的描写时,已经是我们来美国后的第八个年头了,一切都开始变得好了起来,她去了理想的大学,我也顺利地完成了在美国的由蚕到蝶的蜕变,终于可以做回到教书的工作,继而拥有了自己的中文学校——无关乎成败,只是圆了自己的一个小小的梦想。只是这其中的过程不去想就不会被触动,我们已经习惯于享受着这幸福的小康 生活,一个不经意,心境还是被撩动——那些个当年深一脚浅一脚歪歪斜斜走过来的脚印啊,今天,竟然都成了一个个笑中带泪,泪中也带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