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忆深处
7952300000005

第5章 读书有感 (3)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2009级新闻1班学生)

“单眼”看《青春之歌》的“破音”之处

江素素

青春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青春是人生这本书里最为靓丽的咏叹调。朴素的理想,执著的追求,不屈不饶的奋斗,革命年代里的青春之路则更具有独特性。青春最美,莫过于梦,《青春之歌》中所描述的就是一个抵抗日寇侵略,追求祖国之强大、人格之独立的梦。作品通过描写爱国青年勇敢无畏的斗争,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寻梦道路上坚定的革命理想。同时,《青春之歌》也是一代知识分子青春道路上的成长史。

《青春之歌》主要是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于命运、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九·一八”到“一二·九”(1931—1935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青春。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1914—1995年)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1958年年初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迅速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小说之一。1959年年初,这部作品又被及时改编成电影,作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公映,取得了轰动效应。自问世以来,这部作品遭遇过不少波折,出版过程就一波三折,原书出来以后也经过作者修改,后又重新出版。自然,历史上很多评论家对此书褒贬不一,但总的来说,《青春之歌》的成就还是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在众多褒贬不一的意见中,褒扬它的意见也占了主流地位。

说到这里,就有必要解释一下本文的题目“‘单眼’看《青春之歌》的‘破音’之处”了。何谓“破音”?《青春之歌》这首青春革命之歌即使唱得再好、再完美也必会有那么一两处“破音”或者“走音”,在这里,我们就姑且来探讨一下《青春之歌》这首“歌”的几个“破音”。那么,“单眼”又是何意呢?其实,让我来找《青春之歌》这样一部被称为“经典”的作品的“破音”之处,我自身是感到非常惶恐的。对于这样一部赞誉如此之高的经典作品,多少文艺大家曾给过中肯的评价,因此,我若要稍加评价,便只能“单眼”看《青春之歌》了。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有两只眼睛,看东西自然也是“双眼”看更为清晰明了,如若只有一只眼睛来看东西,那么难免就会有不周全之处。但相应地,“单眼”可能会错过一些东西,但也可能看到“双眼”所看不到的一些东西。“双眼”毕竟很周全,一眼看长处,一眼看短处,如此便不会偏颇。而在这里,我来看《青春之歌》的那只“单眼”,可能看到的更多的是“破音”之处。所以,“单眼”看《青春之歌》的某些偏颇之处也就可以原谅了。下面就来讨论一下“单眼”看《青春之歌》到底看到了什么。

作为描写知识青年觉醒、成长道路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最大的特色即在于以广阔的视野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有卢嘉川、江华、林红这些已经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共产党、具有坚强意志品格的知识分子;还有王晓燕、李槐英、许宁这些在时代大潮感召下逐渐觉醒,最终成长为革命战士的知识青年;还有象戴愉、余永泽、白莉这样经不起时代考验,或背叛革命,或追逐个人功名、自感堕落的青年。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概括出那个时代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生活。

在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中,塑造得最成功的是主人公林道静的形象,她是特定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青春之歌》以林道静的人生轨道为主线,富有层次地呈现了她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她告别“旧我”的复杂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投身社会革命,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并且从不同青年所走的不同人生道路的比较中昭示出:一个人的青春应如何度过——告别小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革命理论,参加社会斗争,与工农相结合才能使青春发出灿烂的光辉,才是知识分子的正确选择。以林道静的个人成长道路揭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蜕变之路确实不错,但正如前文所说这是一本带有作者“自传”色彩的小说,那么作者在塑造林道静这个形象和描写其成长道路时,就不可避免地、过多地倾入了个人自身的情感。这一点,体现在林道静与其前后三个情人“余永泽”、“卢嘉川”以及“江华”的情感纠葛中。

纵观全文可知,林道静的革命成长之路是与这三个男人分不开的。她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生母惨死后,她受继母的虐待,形成乖僻、孤独、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当继母想把她当做摇钱树嫁给官僚作姨太太时,她毅然决定离家出走,去寻求新的生活。但是她受挫后因绝望而投海自尽,这时具有“骑士兼诗人”风度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救了她,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戏码。余永泽呵护她、珍惜她、爱慕她,而这种感情正是当时处在绝望之境的林道静所需要的。这时,余永泽成了她生活的支撑。在余永泽这里,她找到了一个少女久违的浪漫情怀,她接受了余永泽的爱情。而在同余永泽相爱的过程中,她在安定的生活中渐渐觉得平淡,开始觉得一成不变的生活很是烦闷,这时,林道静逐渐发现余永泽是个自私、平庸、只注意生活琐碎的男子,这又使她陷入痛苦。

碰巧,就在她对当时的生活不满意时,对余永泽开始不满意时,她接触了与余永泽完全不一样的共产党党员卢嘉川。参加了游行集会后,她感到离余永泽更远了,她的心已经偏向于卢嘉川了。在这之前,林道静已经跟余永泽同居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算是夫妻关系了,然而,这时候她与卢嘉川越走越近,甚至于在心理上已经对卢嘉川产生了依赖,这能不能看成是一种精神出轨呢?这个时候林道静的心已经完全偏向于卢嘉川了,可是余永泽毕竟是她的救命恩人,所以,她内心还是矛盾的。那她又要如何克服这种矛盾呢?显然,她会不断地给自己找借口,或者说她会不断地找余永泽的缺点,余永泽的缺点越多,与卢嘉川一对比,她才会觉得自己不是忘恩负义和见异思迁,而是余永泽太落后、太差劲了,这样才能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从而减少自己的愧疚。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种心理从她的一个梦里就可以看出来。

做梦之前,林道静有一个心理背景和自我暗示的准备:“刚一睡下,她就被许多混沌的恶梦惊醒来。在黑暗中她回过身来望望睡在身边的男子,这难道是那个她曾经敬仰、曾经热爱过的青年吗?他救她,帮助她,爱她,哪一样不是为他自己呢?……蓦然,白莉苹的话跳上心来。——卢……革命、勇敢……‘他,这才是真正的人。’想到这儿她笑了。”这个动机是再明确不过的,她正经历着见异思迁的自我谴责和自我宽恕的思想斗争,因而在潜意识中她就要试图了结这一矛盾,以缓解自己的精神压力,所以——

“这夜里她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阴黑的天穹下,她摇着一叶小船,飘荡在白茫茫的波浪滔天的海上。风雨、波浪、天上浓黑的云,全向这小船压下来,紧紧地压下来。她怕,怕极了……她惊叫着,战栗着。小船颠簸着就要倾覆到海里去了。她挣扎着摇着橹,猛一回头,一个男人——她非常熟悉的、可是又认不清楚的男人穿着长衫坐在船头上向她安闲地微笑着。她恼怒、着急,‘见死不救的坏蛋!’她向他怒骂,但是那人依然安闲地坐着。她暴怒了,放下橹向那个人冲过去。但是当她扼住他的脖子的时候,她才看出,这是一个多么英俊而健壮的男子呵,他向她微笑,黑眼睛多情地充满了魅惑的力量。她放松了手。这时天仿佛也晴了,海水也变成蔚蓝色了,他们默默地对坐着,互相凝视着。这不是卢嘉川吗?她吃了一惊,手中的橹忽然掉到水中,卢嘉川立刻扑通跳到海里去捞橹。可是黑水吞没了他,天又霎时变成浓黑了。她哭着、喊叫着,纵身扑向海水……”

这无疑揭示了林道静心理阴暗、卑鄙的一面。一方面,她移情别恋、见异思迁,急于想摆脱昔日的恋人和恩人余永泽而投向卢嘉川的怀抱;另一方面,她内心存在的普通道德感又让她受到良心的谴责。抛开“革命青年”这层外衣,林道静只不过是一个自私薄情而又忘恩负义的女人。她在潜意识里强迫自己相信余永泽有多么可恶,在梦里余永泽“见死不救”,可现实明明就是余永泽曾经救过她。因为想要心安理得地摆脱余永泽,所以她想要极力否认这个事实,从而出现了这样的梦境。

因为对卢嘉川的这种依恋和爱慕,她逐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一直追随着卢嘉川的脚步。若从此林道静便坚定不移地与志同道合的卢嘉川走上革命之路,若林道静从此真正认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若林道静是真的找到真正的爱情和坚定的人生信仰和目标,那也无可厚非,毕竟我们也可以将余永泽认为是林道静遇人不淑或者年少无知。可是事实是这样吗?

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并不是因为她真正认识到了自己需要什么,并不是她真的有多么热爱革命,我认为更多的是对她爱慕的男子卢嘉川的追求。在走上革命道路之后,林道静曾经有过多次迟疑和迷茫,她并没有去想她自己为什么要革命。每一次林道静徘徊不安和焦灼迟疑时,只要卢嘉川来找她聊一聊或者分派给她一个什么任务,那么她又重拾信心变得积极、坚定了。也许她也是真的对革命有热情,可是有时候更多地体现出来的倒是一种对情人的依赖和相信,偶尔还带有撒娇性质。

现在,我们暂且抛开林道静革命热情和动机是否坚定和单纯这个问题。我们把问题简单化,单就她对卢嘉川的爱情而言。她是否真的爱卢嘉川呢,她对卢嘉川的爱和当初对余永泽的爱哪个更深呢?

这就要说到她和江华的爱情了。

林道静对江华的爱慕之情又是什么时候有的呢?如果是在卢嘉川牺牲之后,那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虽然她爱着卢嘉川,但俩人并没有真正开始过,并且卢嘉川已经死掉了,她完全有权利开始另一段感情。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她对江华逐渐萌发的爱慕之情是在卢嘉川入狱之后,甚至可以追溯到入狱之前。卢嘉川在的时候是林道静的支撑,一旦卢嘉川入狱之后,那么林道静势必要找到另外一个能作为她支撑的“卢嘉川”,这个人就是江华。在文中,卢嘉川入狱之后,林道静与江华的感情越来越暧昧,得知卢嘉川死后,林道静更是心安理得地放弃卢嘉川而选择现实中的江华了。那么她心中有没有背叛之后的愧疚感呢?当然有,毕竟之前她曾表现得那么爱卢嘉川,甚至是因为卢嘉川抛弃了前任情人余永泽。所以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林道静又得找一些方式让自己心安理得地选择下一任恋人了。但卢嘉川跟余永泽不同,他是真正的革命分子,她所厌恶和摒弃的一些在余永泽身上的东西,在卢嘉川身上并不存在。那么她又要怎么做呢?卢嘉川死了。这是最好的借口。是的,她当然不会为一个死去的人守着一辈子。但是,林道静是怎么做的呢?

“……走在一座孤坟前,她低声唱起了《五月的鲜花》。因为这时她想起了卢嘉川——自从江华来到后,不知怎的,她总是把他们两个人放在一起来相比。为这个,她那久久埋藏在心底的忧念又被掀动了。为了驱走心上的忧伤,她伸手在道边摘起野花来。在春天的原野上,清晨刮着带有寒意的小风,空气清新、凉爽,仿佛还有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在飘荡。她一边采着一丛丛的二月兰,一边想着江华的到来给她的生活带来许多新的可贵的东西,渐渐地她的心情又快活多了。”这就是林道静用以告别卢嘉川和过去那种感情的方式,以一首《五月的鲜花》来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