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解读
8030000000016

第16章 第十六讲 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新格律诗的特点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先后留学美、英,深受西文现代艺术的陶冶。1922年回国。1923年发起成立新月社,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等提倡新格律诗。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先后出版《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四部诗集。从内容来看,可分三类:一是对理想的追求,如《为要寻一颗明星》、《婴儿》、《我有一个恋爱》等;二是对爱情的歌唱,如《雪花的快乐》、《我等候你》、《翡冷翠的一夜》等;三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如《太平景象》、《大帅》、《人变兽》等。从艺术上来说,他创造了规整一路的诗风,并且纠正了自由体诗过于散漫而流于平淡肤浅的弊端。他开创了中国新格律化的新格局。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是一首新格律诗的典范作品。全诗共六节,每节四行,每节前三句完全重复,均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开启,反复渲染一种彷徨失落的迷惘情绪。第一节与第五节句型完全一致,只是变换了一个词语,从“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到“心醉”,强化了诗人退回内心世界仍无法摆脱苦闷和忧郁的伤感;第二、四节相对应,也是通过个别词语的变换表现梦想的破碎及破碎后的颓废;第三、六节也相互呼应,表现幻想的最终破灭。形式上真正达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是建筑美。诗句的回环往复、一唱一叹,形成一种“依洄”吟唱之风,将诗人面对黑暗现实的无力挣扎和失败后的苦闷忧伤一表无余。全诗每节二、四均押灰堆辙(现代音韵ei),一韵到底,充满音乐美。节奏轻盈柔和,与全诗消沉、颓唐的主旨相暗合,从而形成一种阴柔之美。在这里,轻波的依洄,温存的迷醉,负心的悲伤,悲哀里心碎,而且都是“梦中”的甜美与黯淡的光辉。语言清新委婉,柔美流丽,情感曲折缠绵,形象灵动,复杂情感的波澜,令人如痴如醉,这是绘画美。

这首诗从题旨看,一开始便已写尽,而诗人却铺衍了六节,却依然令读者一头雾水。那么诗人到底想说些什么呢?过去则多给负面批判,更让人弄不清楚该如何理解这首诗了。首先,我们从徐志摩的婚姻爱情悲剧方面,捕捉到一些关于感情波澜的影子。他与张幼仪婚姻的不幸,他对才貌兼备的林徽因热烈追求的失败,他与陆小曼艰难结婚后的生活并不理想,这些似乎都使徐志摩在“梦的轻波里依洄”。但是茅盾说:“我以为志摩的许多披着恋爱外衣的诗,不能够把它当作单纯的情诗看的;透过那恋爱的外衣,有他的那个对于人生的单纯信仰。”其次,从徐氏的一段话,试找一下答案:“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哪一天……生命从它的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供给我们忍耐与勇敢。为此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它那无限而有规律的创造性给我们在心灵的活动上一个强大的灵感。它不仅暗示我们,逼迫我们,永远创造的生命的方向上走,它并且启示我们的想象……我们最高的努力目标是与生命本体相绵延的,是超越死线的,是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这就是徐氏诗歌最高理想:回到生命本体中去!现在我可以结论了:这首诗在爱情的外衣下,却表现出诗人面对当时中国的复杂现实所产生的彷徨和苦闷情绪,记录了诗人人生探索的心路历程。

参考书目:

谢冕主编《徐志摩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