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解读
8030000000018

第18章 第十八讲 朦胧意向与象征手法的集中表现——戴望舒《寻梦者》《乐园鸟》赏析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国文学,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开始参与创办《璎珞》、《新文艺》、《现代》等刊物,曾任《新诗》杂志主编。1932年至1935年留学法国,领受现代派诗歌的精髓。回国后以他为中心的现代诗派崛起,标志着象征派诗歌在中国的本土化和成熟化。

戴望舒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雨巷》为代表,以对我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成功化用,优美的音乐旋律及整体的象征意味,显示了初步整合中西诗歌精神的努力。第二阶段以《我的记忆》为代表,诗人放弃了音乐化的追求,要“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以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既摆脱了格律化的弊端,又除去了初期象征派怪异的“神秘”气息。第三阶段以《我用残损的手掌》为代表,诗人为民族的解放战争而呐喊,创作与民族命运、时代情绪结合,诗风积极明朗,情调较为高昂。戴望舒出版有《我的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48)等诗集。赏析的两篇,均为第二阶段创作。

《寻梦者》是诗人用美丽的象征意象唱出了现代寻梦者的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现代主义诗人职与西方颓废主义者的不同,他们即使在最寂寞、最痛苦的时候,对未来仍充满信心,崇尚现代理性思维,努力安抚自我孤独的灵魂,以获取生存的意义和理想追寻的勇气。

诗的开端(第1小节)以“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表达了包括诗人在内的现代寻梦者的美丽的梦,是什么?就是“无价的珍宝”。也就是相信探寻者终将达到理想的彼岸获得“珍宝”。在这个理想的象征物身上,寄寓了人生追求的一切美好的东西。

诗的第二部分(第2、3、4、5节)抒写了寻梦者曲折艰苦的探索过程,寻梦者的价值与意义,追寻道路之艰险。那“无价的珍宝”的“梦”——无限美好的“金色的贝”,可不是轻而易举可以看到与得到的。它深藏“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要想获得它,必须具有超凡的意志力,去攀“九年的冰山”,去航“九年的旱海”,就是说只有历经磨难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获取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逢到那枚“金色的贝”。这象征理想、价值与意义的“金色的贝”,是美的结晶,它包蕴了“天上的云雨声”和“海上的风涛声”,只有不畏艰难险阻的探寻者,才能真正欣赏、领略它的风光,珍爱它,也只有他们知道怎样呵护它,“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为它动容,为它沉醉,而它也才“在一个暗夜里”悄悄为他们绽开。

诗的最后部分(第6、7、8节)展现探寻者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虽肉身衰老,但为上下求索的精神之旅而自豪。“金色的贝”开绽了,向探寻者吐出“桃色的珠”。而此时探寻者已经衰老,“鬓发斑斑”,“眼睛矇眬”。由于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这是他们九死不悔所追寻的意义,决不懊悔,而是更加珍惜,“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由于“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这表明理想的实现,世界因为寻梦者而变得美好。“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这意味着人间新一轮的寻梦又开始了。

诗歌重点描绘寻求“无价的珍宝”到“金色的贝”以至“桃色的珠”的精神过程,象征的喻体与本体交织融汇,水乳难分,诗人的感情波澜起伏推进抒情气势。这象征性地描绘了信仰——追寻——实现——再追寻的美丽的寻梦者灵魂的歌,塑造了现代寻梦者坚忍不拔的形象。

《寻梦者》在艺术上富于民族特色。诗歌是接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但明显体现传统诗歌的意蕴,寻找中西诗歌艺术的契合点。比如“金色的贝”、“桃色的珠”等做为人生理想象征的载体,就深得传统诗歌意象的启迪。又如贝、珍珠、冰山、旱海、海水、天水,乃至“九年”这类数字等一连串的意象,都多见于古代诗歌之中,也与民族审美心理积淀契合。在诗歌结构形式上有类似民歌的夸饰与复沓。全诗共八节,每节三行,节奏大体整饬,每节一二句或重复,或排比,三行中大体取aab的韵脚,甚至各句大部重复而不觉得单调。具有一种和谐的韵律美,这又与寻梦者的内在情绪相应,给人浑然天成的感觉。

《乐园鸟》是用象征手法表现对乐园鸟的命运来踪去向的关注,体现诗人对现实世界与人的命运的关切。通过朦胧性意象性和多义性,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和诗歌艺术的求索精神。

全诗五节。第一节写美丽的天堂使者——乐园鸟,一年四季,夜以继日,永不停息地向天堂飞去。我问你,在飞翔中有幸福,也有痛苦吧?意指诗人在求索中苦中有乐。“乐园鸟”意象来自屈原《离骚》:“吾令凤鸟飞腾,继之以日夜”诗句。“幸福的云游”,含有庄子逍遥游之意,像云彩一样自由自在地幸福地翱翔,“永恒的苦役”,具有佛家苦行之意。第二节写乐园鸟具有高贵洁净的性格,向往着天堂,对天堂有一种怀乡之情。“饮露”用《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典。这也表明诗人寻求着美好的理想。第三节写诘问,乐园鸟你在飞翔途中也有徘徊不前的情绪和孤独寂寞的感觉吗?这里透露出诗人在生活或艺术理想的求索过程中不被世人所理解的苦闷心态,彷徨的情绪。第四节意思是,乐园鸟如果你是从天堂里来,那么请你告诉我,自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之后,伊甸园已经荒芜到怎样了?典用《创世纪》,耐人寻味的问话,表明既是对流离失所的乐园鸟的同情,也是对现实世界的讽刺。乐园鸟从久已荒芜的天上乐园飞向人间,人间更加荒凉,等待它的并不是快乐,却是“永恒的苦役”——“人间地狱”。乐园鸟也就毫无意义了。只有认定理想是美好的,才值得去上下而求索,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

《乐园鸟》在艺术上的特点有三:一是熔中西文化于一炉,旧典新用,创造出新的情绪。如乐园鸟由两个意象组合:天堂和使者。“乐园”和“鸟”又形成一个求索者的形象。这显然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二是诗情的变异性,这是通过诗句的多义性表现出来的。每节都具有多层意思,表达不同的情绪。三是用现代情绪的节奏代替了传统的音乐节奏,不讲究押韵和对偶。如求索而出现的有快乐(“幸福的云游”)、痛苦(“永恒的苦役”)、孤独(“路途寂寞”)、彷徨(“从乐园来,还是到乐园去”)等等情绪。这正是诗人的一种求索的情绪。说明任何追求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代价,才能到达理想的天国。

参考书(篇)目:

1.《戴望舒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出版。

2.孙玉石:《去寻找无价之宝吧——读戴望舒的〈寻梦者〉》,《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3.刘孟沐:《求索者的脚印——读戴望舒的〈乐园鸟〉》,《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