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解读
8030000000019

第19章 第十九讲 抒情方式的小说化与叙述方式的戏剧化——卞之琳《尺八》《断章》诗赏析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193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一面从事教学,一面进行写作。中国诗坛杰出的现代派诗人。上承新月诗派,下启九叶诗派,他将西方的象征主义诗艺与中国传统的诗美成功融汇的创作,确立了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汉园集》(1936与李广田、何其芳合著)、《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雕虫纪历1930—1958》(1979)等。解放后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的研究、评论和翻译工作。

《尺八》叙述的戏剧性张力,成为理解这首诗的观点。1935年卞之琳为专心译一本书,避居日本五个月。在客居中听到尺八的吹奏,引发写了散文《尺八夜》抒写感受:“觉得单纯的尺八像一条钥匙,能为我,自然是无意的,开启一个忘却的乡梦,悠长的声音像在旧小说书里画梦者曲曲从窗外插到床上人头边的梦之根——谁把它像无线电耳机似的引到了我的枕上了?”这之后约两月便创作了《尺八》。

首先,我们要抓住本诗抒情方式的小说化与戏剧化的叙述方式变化。诗的前三句是纯客观的历史叙述,尺八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历史;四、五句叙述由历史进入现实时空,将诗人客观化为一“海西客”人物;从第六句到第十句则通过“海西客”(即诗人)的想象,重现唐代的日本“番客”从长安“访取”尺八传入日本的历史;第十一至十三句,括号里的设问与“归去也”的呼唤,可以看做是诗人直接发出的声音;第十四至二十句,最后叙述者跳出隐身屏幕,直接向海西客发现询问:你“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在这里,主体——文本意向性源头被分解为几个层次:诗人、叙述者与人物各有其意向性:诗人是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叙述者是个抚今思昔的感慨者,人物是个深沉的怀乡者。它们之间的不一致,造成了叙述的戏剧性张力。

其次,这首诗中创造了一个人物,名叫海西客——中国来的旅客。他沿着尺八东传的旧航路来到日本,夜半孤馆客居,偏巧听到尺八吹奏。于是想起了一千年前旅居长安的“番客”,也是靠邻家的尺八慰藉乡愁的。第二天欣然到繁华的长安市访取尺八携回日本。如今,尺八已成了“三岛的花草”。海西客像昔日的番客走进霓虹灯如万花灯的东京,闻到了“一楼古香”。而这乐曲在耳边也变成一个震撼心灵的呼喊——“归去也”。

第三,全诗的音节十分流畅,却在两个地方插入不合节奏的字句“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这呼喊的重叠出现,分明有着抒情诗人主体意向的介入。这样诗人、人物和叙述者三层主体合一,使诗歌产生一种层层叠叠的多声部的艺术效果。这正如艾略特所说,造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意味的“非个人化”的审美效应。《尺八》在创作上的探索和努力,必然造成诗歌的多义性。倘若从现代诗与传统诗在创作上的某些区别的线索入手,读懂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是触景生情,写一时所见所感,他回忆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也就是说从意境的完整性着眼,它所展示的境界开阔、深广,是一个整体,颇能引人入胜。可谓小诗不小,断章不断。从创作意图看,是要表现人与人、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或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关系。用一首小诗表现世间人物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非易事。这里从生活形象出发,写一时的感兴,却是从多年蕴蓄中提炼出来的。

诗只有四行,分成两个段落或层次。第一层次两行,写“你”在桥上看风景,不自觉地成了从楼上看风景人的“风景”。“桥上”与“楼上”原是互不相涉,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展示出引人无限遐思的艺术境界。

第二层次两行,反映“桥上”人与“楼上”人的关系推进了一步。却又没有续写彼此的交往,艺术构思一反寻常,只是在月亮东升时,明月照着(“装饰”)“你”的窗子。而“你”在“玲珑望秋月”的时候,是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呢!诗人却不在这古老意境上停留,而是让桥头的“你”被楼上的人引入了自己的梦境。“你”在白天是别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别人梦寐中的“装饰”,别人是自觉的,“你”是不自觉的,真可以说顺理成章,“断章”不断意。

《断章》通过两组相互关联的意象,抒发了一种哲理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明白了事物互相间普遍存在的相对平衡的关系,人就不应该再有怨忧。诗歌意象新颖,意境开阔,含蓄蕴藉,耐人咀嚼,形象鲜明,有立体感。诗不押韵,但读来有节奏感,把韵律在全诗的节奏中展开,和谐自然,富有艺术魅力。

参考书(篇)目:

1.张曼仪:《卞之琳论》,《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2.何志云:《层层叠叠“梦之根”——读卞之琳的〈尺八〉》,《中国现代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3.孙玉石:《小景物中有大哲学——读卞之琳的〈断章〉》,《中国现代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