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35

第35章 节俗中的肖鼠文化

由于鼠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与鼠有关的节俗也是门类繁多、不胜枚举。与生肖之鼠有关的节俗是生肖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生肖鼠文化之所以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在中国的年节民俗艺术中,“鼠”是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其形象随处可见。起初人们是驱鼠和逐瘟求吉,后来原生态的年节民俗鼠文化逐渐演变发展为祈求福、禄、寿、喜、财的吉祥文化。人们将老鼠与蝙蝠、佛手、寿桃、石榴、桂花、鲢鱼等吉祥物组合在一起,利用谐音和象征手法,创造了福鼠临门、灵鼠闹春、禄鼠高晋、寿鼠延年、财鼠兴旺、瑞鼠顶桂、鼠年有余、鼠回娘家等年俗鼠文化剪纸。

照虚耗

古代风俗,人们于十二月二十四日或除夕点灯照床下,以驱除秽邪鬼怪,谓之“照虚耗”。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中记载:“二十四日交年……夜于。底点灯,谓之照虚耗。”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记载:“除夕……燃灯

下,谓之照虚耗。”

“照虚耗”,又称照鼠耗,也有的地方在正月十五举行。这一天,人们在门、床、厨、厕等处燃灯,或在米缸面瓮下烧香燃灯。“照虚耗”有驱鼠和逐瘟求吉两层含义。“虚耗”就是老鼠,点灯照明,是怕鼠偷吃供品,并有配合填仓、便于驱鼠的意思。另一种说法是把不吉利的东西照得无影无踪,有逐瘟纳吉的意思。

填仓节

填仓节,又名添仓、天仓日,中国华北、中南、东北各地于正月二十至二十五日举行这项活动。在这段时间,百姓一方面充实粮仓,一方面加紧灭鼠。旧时京津一带的风俗,正月二十三为“小填仓”,二十五为“大填仓”。在填仓节前后卖老鼠嫁女年画,提醒百姓放猫捕鼠。清代潘荣升《帝京岁时纪胜》载:“当此新正节过,仓凛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日曰填仓。”在民间,正月二十四日夜,天津卫老住户在家里用白粉画一个小圈,圈口画一架小梯子,小圈内放置米豆等食物,名曰“打囤”,以此祈愿五谷丰登,步步登高。正月二十五过填仓节,要吃两种食品:吃肉馅饺子叫填仓,吃合子叫盖仓。填仓这天鼠娶亲,家家都要早睡,不可惊动鼠,否则一年都会被鼠吵闹。

送鼠节

贵州平塘毛南族于每年腊月初一举行送鼠节,又称过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开始,家家扫粮仓、晒谷穗,傍晚收谷穗进仓,并把毛南人视为“米魂”的谷穗挂在中央,然后祭祖、敬米魂。小年三十夜,全家吃团圆饭时,老人教子孙唱《送鼠歌》,讲述《人鼠争米魂的故事》:从前,人和鼠是兄弟,分家时,老鼠要了全部家产,人只得了一把谷穗。分家后,老鼠好吃懒做,吃完了仓里的,又到地里乱窜乱咬。而人则靠着勤奋,年年丰收。腊月初一清晨,由寨老和祭司主持送鼠仪式,集体唱《送鼠歌》,小伙子还进行砸石鼠比赛。

吃鼠节

贵州黔东南一带的龙姓苗族每年腊月初一过吃鼠节。“吃鼠节”里,每家起码要吃上二、三只大肥鼠,如果哪一家没有捕到老鼠的话,还必须用糯米做几只“米老鼠”过节。苗族吃鼠节是对祖先的祭祀。传说以前有龙姓苗人,携家逃荒到这里落户。一年大旱,龙家仅有的粮食被鼠偷光,龙家追至鼠洞,捕获了百余只鼠,腊月初一全家以鼠肉为食,用鼠祭祖,由此相沿成俗。这种风俗是对过去杀牛祭祖的变革,有灭鼠的作用。

蒸瞎老鼠

蒸瞎老鼠是青海黔岁时风俗,流传于乐都、民和、平安、湟中、互助等地。每年正月十四日晚,家家用面捏成12只瞎老鼠,以椒仁作眼,七窍俱备,用蒸笼蒸熟,待元宵节拂晓献于供桌,点灯烧香,叩首祈祷,求鼠食草根,勿伤禾稼,保证年岁丰稔。

延伸阅读

“老鼠数钱”的风俗

民间还有一种“老鼠数钱”的风俗,说是老鼠深夜或天亮时吱吱乱叫,如数铜钱之声。上海崇明一带的人们认为听到这种声音是祸事降至之兆,需要小心谨慎,烧香求菩萨保佑。而在浙江民间则认为老鼠在前半夜数钱则主得财,在后半夜则主散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