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成语故事1
8062800000008

第8章 二画(2)

其余神仙也都不甘示弱,个个抛出了自己的法宝。吕洞宾的法宝是萧,吕洞宾骑在萧上,犹如骑在一匹骏马之上;蓝采和的法宝是拍板,汉钟离的法宝是鼓,曹国舅的法宝是玉版,何仙姑的法宝是竹罩,一个个神采飞扬地渡过了东海。最奇的是张果老,不慌不忙地从巾箱之中取出一只纸驴,说声“变”,纸驴就变成一只可爱的小白驴,张果老倒骑于驴背之上,浩淼的东海霎时就通过了。

九牛一毛

【释义】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毫毛。比喻极为轻微的意思。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京剧《李陵碑》中的李陵是西汉时名将李广的儿子,他精通兵法,英勇过人。和他父亲一样是位不可多得的良将。

汉武帝时,匈奴时常侵犯汉朝的边疆,为了打击匈奴的气焰,汉武帝特派大将卫青征讨匈奴,任李陵为骑都尉,率五千军马为侧翼,对匈奴进行包抄。

在主力部队尚未到达的情况下,李陵的部队首先与匈奴的十万步军相遇。李陵率先冲入敌阵,英勇杀敌。远者箭射,近者枪挑,杀敌数百人,匈奴兵稍稍后退。但很快又集结起来,向汉军反扑。

战斗异常残酷,汉军的弓拉断了,箭射光了,刀剑变形,锋刃倒卷。他们除少数被俘外,全部战死。最后,匈奴死亡三万余人,李陵则力尽被擒。

匈奴首领左贤王,非常欣赏李陵的武力和谋略,劝他归顺匈奴,李陵坚决地拒绝了。于是左贤王又用高官厚禄、美女佳肴进行诱惑,李陵仍毫不动心。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京城长安,有人竟向汉武帝谎报军情,说李陵已归降匈奴。汉武帝闻讯勃然大怒,竟下令将李陵全家满门抄斩。

司马迁听说汉武帝如此处置,觉得既不公平,又不稳妥,他不顾个人安危立即面见汉武帝为李陵辩解,司马迁说:

“李陵将军此次出兵,屡战屡胜,最后失利被擒,但杀敌三万,战功可谓赫赫。况且,汉军与匈奴众寡悬殊,汉军主力又未能及时到达,所以责任不能全推在李陵的身上。臣料想李陵必不肯降,如果陛下诛杀其家属,那么就等于逼迫他投降匈奴,请陛下三思。”

汉武帝听不进司马迁的忠言,并怪罪他为叛将表功,一怒之下,将司马迁投入大牢,判为宫刑。这种惨无人道、侮辱人格的酷刑,在汉代仅次于斩首。

司马迁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痛苦万分。他几次想到自杀,认为受到这种刑罚活在世上,真不如死去好。但他又考虑到自己没有完成的事业,只好忍辱偷生。

自己的不幸如何才能宣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叙述得是那样惨痛感人。他在信中说:

“我含冤受害,即使自杀也不能涤尽这样奇耻大辱,假如现在死去,只不过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毫毛而已,那将同蝼蛄、蚂蚁一样,毫无区别。今日之所以忍辱偷生,被关在污浊的牢房里没有自杀的原因,就是因为想到事业未遂,一旦死去,文章不能流传……”

到了汉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六月,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才走出监牢。出狱之后,他被任命为中书令,专门负责将皇帝的命令下到尚书,把尚书口奏事宜呈给皇帝。

司马迁一刻也没有停止《史记》的写作,最后,他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九死一生

【释义】命运不济,多次濒临绝境。也用来形容历尽艰险,死里逃生。

【出处】楚·屈原《离骚》。

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一生忧国忧民,牵挂百姓疾苦,即使遭到奸人陷害而被流放时,仍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在他的不朽之作《离骚》中,有一节是这样写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人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大意是:“我经常深深地叹息,用袖子擦去满眶的眼泪,因为我时刻思念着楚国百姓,他们是那样艰辛、劳累!我只不过是追求美好的德行,却招来辱骂,竟然丢掉官位。流放我、迫害我、侮辱我,因为我身上戴着蕙草,因为我采集了芳草、佳卉!怕什么!只要是我真心喜爱的,即使为它死亡九次,也决不后悔!”成语是由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演变为“九死一生”。

人给家足

【释义】“给”,“足”都是富裕丰足的意思,它至今仍用来指人人饱暖,家家富裕。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他的“非儒”思想正好是儒家的反面。墨子名翟,是宋国人,但他并非是读书出身,他是工匠出身,有一双勤巧的手,有制造机械的技能,并且懂得军事。

墨子自称“贱人”,但对诗、书非常熟悉。他曾经学过儒学,只因不满它繁琐的“礼”,后来才另立新说,提出“非儒”的主张。

和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学派不同,墨家学派的成员多半和墨翟一样,来自下层社会,出身于平民小生产者,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们住的是低矮的土房,屋顶上盖的是没有修剪过的茅草。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用豆叶子做汤;盛饭用泥土碗,盛汤用瓦器。夏天穿粗麻衣,冬天披鹿皮祆。

墨家的成员就是过着这样艰苦的生活。他们互相救助,严守纪律,服从首领。如果在别的诸候国做了官,要把俸禄的一部分交给墨家团体;谁的行动违反了墨家精神,谁就可能被召回。

墨家的人死了,只用三寸厚的桐木板做个简陋的棺材,丧礼也非常简单。

以上就是墨子提出的“节用”、“节葬”等主张,也就是节制生活,反对铺张浪费;办丧事要节省人力和物力。这些都是对贵族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

墨子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强调“耕勤者生,不耕勤者不生”。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劳动生产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对墨家的评价很高。高度肯定了墨家加强农业、节省勤俭(强者节用)的主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人饱暖、家家丰裕。这也是墨家胜过其他诸子百家的地方。

人面桃花

【释义】面如桃花,泛指爱慕而不得再见的女子以及由此引出的怅惘心情。

【出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唐朝中期,书生崔护正走在赶往长安的路上,准备去进京赶考。

那时候,进士考试都选在风和日丽、空气清新、万物充满生机的春天,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春闱”。

崔护人虽然生得俊逸潇洒,性格却孤高自傲。所以他一路行来,从不愿与他人结伴,只是自己独行,独宿,独食。

清明节这一天,一改以往阴雨纷纷的天气,气候格外宜人。和煦的春风,暖人的春阳,杨柳婆娑舞,鸟儿枝头唱,一派明媚春光。

崔护心情格外好,他一人出外踏青,信步来到郊外。行走之间,猛一抬头,他发现不远处有一条小径,小径被繁枝茂叶掩映着,十分幽深。小径尽头,野花爬满竹篱,篱笆墙内是掩映在红花绿树之间的村舍。远远看去,格调超凡脱俗,景致高雅宁静。

崔护看到此处如此清幽,觉得这里的主人也一定风雅可人,不觉涌起了要去拜访那里主人的念头。想到这里,他快步走去,轻轻地叩响柴门。门开处,闪出一位年轻的姑娘,只见姑娘礼貌大方地问道:

“相公,您是找人呢?还是有事?”

崔护见出得门来的是位姑娘,反而觉得自己有些唐突,对姑娘说:

“走得路远,觉得口渴,讨一碗水喝,望行个方便。”

姑娘听后,悄声说:

“相公请稍候。”

然后转身回屋去取水。

望着姑娘袅袅婷婷的背影,崔护不觉有些发痴。他接过姑娘递过来的水,一边喝,一边偷眼相看,只见那位姑娘依在桃树下,双眉如画,眼如秋水,面似桃花,蜂腰纤细,楚楚动人,爱慕之情不由从心底升起。

第二年春天,崔护旧地重游,见绿柳含春,宛然昨日;桃花盛开,一如去年。崔护又来到村舍前,见茅屋依旧,但双扉紧锁,一股物是人非的惆怅油然袭来。他情不自禁吟出一首《游都城南庄》诗,题在门上: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罢诗,崔护满怀惆怅地回到寓所,倒头便睡。

又过了些日子,崔护无论如何也无法排遣积压在心头的愁绪,又鬼使神差地沿老路走到村舍前。

他走到门前,突然听到有老人的哭声,不禁心中诧异,推开柴门来到院中,经询问,才知道老人在哭自己的女儿。

老人告诉崔护,他以前遇到的那位姑娘是他的女儿。崔护那天题诗走后,他女儿看到那首充满真挚情意的诗,便深深地爱上了崔护,可崔护一去没再回来,女儿便害了相思病,这不,刚才一急竟死去了。

崔护听了老人的话,悔恨不已,也放声痛哭。他哭自己遇到如此好的姑娘,却未曾开口表白心愿;他也哭自己竟因一首诗断送了心爱姑娘的性命。崔护越哭越伤心。

不料,他的痛哭却惊醒了那位“死”去的姑娘,原来那姑娘只是昏厥过去了,老人见女儿醒来,万分高兴。不久,便为他们举行了婚礼。

后人多用“人面桃花”这句成语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

人面兽心

【释义】外貌是人,但内心像野兽一样凶残卑劣。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黄帝》。

杨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有一次将老子请到家里,尊敬地向老子请教。老子见他态度诚恳,便给他讲了这么一个道理:

看人不能光看外表,主要还要看其内心如何,光看外表容易被其迷惑,所以圣人是不注重外表而注重心智的,凡夫俗子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假如看人,只要有身子、手、脚、头发、牙齿,你说他是人,然而这种人可能就有一颗兽心。他长着一颗野兽的心,但外表与人一模一样,你也会亲近他;那些长有翅膀、有角、有爪、能飞、能跳的是禽兽,然而禽兽未必没有一颗人心,它们虽然有人心,但外表不与人相同,你还是会疏远它的。过去的伏羲氏、女蜗氏、神农氏、夏后氏,全是蛇身人面、牛头虎鼻,没有人的外表,可他们却有至高无上的圣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这些家伙,形状外表都与人相同,可是却长着禽兽般的心。如果人们只看外表而以为他们具有德行,那不是上当了吗?禽兽之心智也有与人相似的地方,例如它们会找东西吃,雄雌相偶,母子相亲,逃避敌害,躲寒就温,居则成群,行则有列,幼者居内,壮者居外,觅食相助,遇害群鸣……可是禽兽的心智远不如人,所以人能使唤它们。在黄帝与炎帝的时候,让熊罴狼豹上战场作战,让雕鹰鸢鸟协助攻敌,这是用力量驯化禽兽的结果。尧帝就不同了,他使用音乐便令百兽跳舞,使用萧、笛让凤凰来仪、百鸟唱歌。这些全是上古之人的神圣所在呀,他们知道万物的情态,了解异类的声音,才能驯化它们,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啊!”

杨朱听了老子的这番话,获益非浅,对他更加佩服了。

人弃我取

【释义】人家丢弃的,我去收取,多指经商要抓住行情及时机,以获取丰厚的利润。后多指自己的兴趣、见解与他人不同。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战国时,李悝任魏国相国,他鼓励农民积极开荒拓耕以取得丰收,并推行变法。其中的“平籴”法很得民心,即当丰年时,国家平价把粮食购进;荒年时再以平价向老百姓出售。

当时,洛阳大富商白圭,从李悝的经济措施中受到启发,提出了一套经营致富的理论,叫做“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意思是说:“别人因生产过剩而低价抛售,他就收购;别人高价索求,他就出售。”

白圭的具体做法是:在五谷成熟的季节,粮食大量上市。粮价变得很便宜,他就大量购进粮食,囤积起来。而这时不是蚕茧出产或割漆的季节,市场上丝、漆存货极少,价格昂贵,他就乘机把自己囤积的丝、漆以高价卖出去。按照同样的道理,到了蚕茧出产的季节,蚕丝生产多了,价钱就很便宜,但粮食的价格却上涨了,于是就低价收进蚕丝而高价卖出粮食。这么一来,致使白圭买进的货物价钱都很低,而卖出的时候价钱却很高。如此三番两次,白圭暴富。

人杰地灵

【释义】杰:指有杰出才能的人;灵:特别美好的意思。杰出人物在哪里出生或曾到过哪里,哪里就成了名胜之地。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

闻名中外的滕王阁于公元663年重阳节落成。当时的洪州阎都督遍邀当地名士共赴庆贺大宴。当时只有十四岁的王勃也应邀入席。侍从见他还是个小孩,就把他安置在一个很不显眼的角落。

阎都督的女婿很会写文章。阎都督叫他预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时候当众炫耀一番。

大家酒酣之际,阎都督站起来说:“今天洪州的文人雅士欢聚一堂,不可无文章记下这次盛会。各位都是当今名流,请写赋为序,使膝王阁与妙文同垂千古!”话毕,侍候的人将纸笔放在众人面前。但是大家推来推去,没有一个人动笔。后来推到王勃面前,王勃竟将纸笔收下,低头沉思。

过了一会儿,王勃卷起袖口,挥毫疾书。阎都督见是一个少年动笔,不大高兴,走出大厅,凭栏眺望江景,并嘱咐侍从将王勃写的句子随时抄给他看。

才过一会儿,侍从抄来《膝王阁序》的开头四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四句的意思是:膝王阁所在之处过去属南昌郡治,现在归你洪州府。它的上空有翼、轸两星,地面连接衡山、庐山两山。

阎都督看了,认为这不过是老生常谈,谁都会写,一笑置之。其实,这十六个字把南昌的历史和地理的概况都交代清楚了,纵横交错,起笔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