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包容比批评更重要
8137100000022

第22章 换位思考彼此体谅 (2)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来到一间二层楼的屋子。他进到第一层楼时,发现一张长长的大桌子,两旁都坐着人,而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吃得到,因为大家的手臂受到了魔法师的咒诅,全都变成直的,手肘不能弯曲,而桌上的美食,也夹不到口中,所以个个愁苦满面。但是他听到楼上却充满了欢愉的笑声,他好奇的上楼一看,同样的也有一群人,手肘也是不能弯曲,但是大家却吃得兴高彩烈。原来每个人的手臂虽然不能伸直,但是因为对面的人彼此协助,互相帮助对方夹菜喂食,结果大家吃得很尽兴。

当然这个故事更多是在说明:没有一个人可以不依靠别人而独立生活,这本是一个需要互相扶持的社会,先主动伸出友谊的手,你会发现原来四周有这么多的朋友。但同样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大家都想着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问题,并满足对方的需要,那最终能满足自己的愿望吗?

尽管这一道理很浅显,但我们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间都忽略了它。在工作中,同事之间不免会有摩擦,这时你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结果是与人争得脸红脖子粗,但不能解决问题。相反,如果我们试着冷静一下,把自己摆在他或她的位置上来处理这个问题,换位思考一下,相信这时的你应该不会怒发冲冠了,而是能够理解他或她为何这样做了吧。

卡耐基说:每次我去钓鱼的时候,不会想我所喜欢吃的东西,而是想这些鱼儿喜欢吃什么。我会在鱼钩上挂上一条蚯蚓,代替草莓奶作诱饵,这样鱼儿才会上钩。相信卡耐基的话中寓意大家都能理解,结合现实生活,当你“钓”人的时候,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呢?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有些人总是大加谈论自己的需求。你要知道,这应该是孩子们才会做的荒谬事情。因为人们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你对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永远都会很感兴趣,但别人对你所需要的并不感兴趣。别人都像你一样,只会对自己的需要感兴趣。

所以,要影响他人,唯一的方法,就是谈论他的需要,并告诉他如何去获得、满足他的这种需要。现实生活中能证明这一点的例子太多。如:厦门市府部分高官受赖昌星影响,而且程度很深,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赖昌星的厉害之处。

不论是谈论他人的需要,还是告诉对方如何满足他的需要,都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满足对方的需求,这才是成功之道。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也曾说过这样的至理名言:“如果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问题,并满足对方的需要。”这话实在是再简单、浅显不过了,任何人都应该能轻易地看出其中的道理,但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在绝大多数时间都忽略了它。

工作中,同事之间难免会有摩擦,这时大家试着冷静一下,把自己摆在他或她的位置上来处理这个问题,换位思考一下,你会怎么做?这时的你还是那么的生气么?还觉得他或她罪该万死吗?还会认为只有你做得对,他或她一定错了吗?相信这时的你应该不会怒发冲冠了,而是能够理解他或她为何这样做了吧。如果在这个时候,你能恰当的去做一些满足对方需求的事,那他一定会记住你的恩德,有朝一日,必将得到回报。

当然,在生活中,为人处事我们也要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

一个犯人被单独监禁,为了不让他伤害自己,警察拿走了他的鞋带和腰带。这个囚犯用手提着裤子,在单人牢房里无精打采地走来走去。从铁门下面塞进来的食物是些残羹剩饭,他拒绝吃。但是现在,他嗅到一股万宝路香烟的香味。

通过门上一个很小的窗口,他看到门廊里的卫兵深深地吸一口烟,然后美滋滋地吐出来。这个囚犯很想要一支香烟,所以他用他的右手指关节客气地敲了敲门。

卫兵慢慢地走过来,傲慢的问道:“想要什么?”

囚犯回答说:“对不起,请给我一支烟……就是你抽的那种—万宝路。”

卫兵看了他一眼,嘲弄地哼了一声,就转身走开了。

囚犯又用右手指关节敲了敲门。

卫兵恼怒地扭过头,问道:“你又想要什么?”

囚犯回答道:“对不起,请你在30秒之内把你的烟给我一支。否则,我就用头撞这混凝土墙,直到弄得自己血肉模糊,失去知觉为止,如果监狱当局把我从地板上弄起来。让我醒过来,我就发誓说这是你干的。当然,他们决不会相信我。但是,想一想你必须出席每一次听证会,你必须向每一个听证会委员证明你自己是无辜的;想一想你必须填写一式三份的报告;想一想你将卷入的事件吧,所有这些都只是因为你拒绝给我一支劣质的万宝路!就一支烟,我保证不再给你添麻烦了。”

卫兵会从小窗里塞给他一支烟吗?当然给了。他替囚犯点烟了吗?当然点上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卫兵马上明白了事情的得失利弊。这个囚犯看穿了卫兵的立场和禁忌,或者叫弱点,因此满足了自己的要求—获得了一支香烟。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很大,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只需稍微转变一下思维,就可以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想得到什么。你就会立刻获得了一种快乐——发现一项真理的快乐。它会使你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益处的。

生死相敌的对手,这一条规则更为重要!伟大的斗士,都是不会随便轻视他们的对手的。实际上,我们很明白: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就是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现代运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有助于我们“知彼”,也有益与我们“知己”。

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问题,让我们能看懂身边的一些事和一些人,会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不是处处怀疑别人,时时记恨别人,更能使你身心愉悦,开朗大方,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不会彻夜不眠了,而是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问题,才能使你看问题看得更深入、更清楚,而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蒙蔽,更不会给小人以可乘之机。

移情理解,多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还能赢得珍贵的友谊。通过自己优雅、得体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热情大方的品质更够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人际交往的深入奠定基础;善与人进行沟通,人际之间的了解要靠彼此思想和态度上的沟通。经常与人谈心,讨论问题,交换意见,更能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

凡是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在生活中,只要做到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许多事情都可以顺利地解决。这个世界就会拥有更多的关怀。生活中的很多误解和隔膜,实际上都是由于人与人的生活状态存在差异,因此而造成的思维角度和方式不同引起的。比如,一个衣食无忧的人很难体会饥饿的滋味,一个为生活所迫的人又不会理解有钱人的生活。只要人人都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思考问题,设想“如果自己处在对方的地位会怎么办”,那么就会对对方的做法给予更多的理解,任何事情就都容易解决得多:同时,也会使自己的行为有意识地有利于对方。

东汉的袁安,就是一个遇事很为别人着想的人。有一次,鹅毛般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晨,天放晴了。应该是扫雪的时候了。但是他怕自己扫雪而打扰了在自己家门口避寒的人,于是就关上门继续在家里躺着。这时,洛阳的地方官下去视察,发现家家户户都出来扫雪。可是,在他走到袁安家门前时,看见雪地上连个脚印都没有一个,官员们怀疑袁安是不是在家里冻死了,急忙命人将他门前的雪扫开走进屋子,看见袁安在家里直直地躺着。地方官问他为什么不出去扫雪,袁安说:“在这样的大雪天气,那些在我门前避寒的人又冷又饿,我不忍心出去打扰他们。”地方官认为他很贤德,就举荐他当了孝廉。

为自己谋取方便似乎是人们的天性,能够将别人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前来考虑的人,无疑是道德高尚的人。袁安因为怕妨碍别人在自己门前躲避寒冷,就不出门扫雪,真可称得上是君子的行为,无怪地方官要把他举荐为孝廉。下雪的时候袁安不是先考虑为了自己出行方便去扫雪,而是设身处地地为那些在门前躲避寒风的人着想。人在顺境中往往会沉浸在自己的快乐生活中,而忽视他人的苦难和不幸。袁安却超脱于个人的情感之外,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和自己素无瓜葛但却需要帮助的人,体现出他高于常人的境界。

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问题,能使人们消除心中积怨和愤恨,更能促使同事、朋友和邻里之间的关系和谐。如果我们不能满足对方需求,也千万要记住这条为人处事的原则,那样我们的社会会更和谐美满。

很多时候要尽量替别人想一想

替别人着想,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会有误解、有矛盾。这时,如果你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为对方着想,你就会选择宽容选择忍让,如此一来,你的委曲求全也就能感化对方,所谓的矛盾也就迎刀而解。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要提着明亮的灯笼。人们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呢?”盲人说:“我提着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同时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倒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也保护了自己。”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一定要替别人着想,替别人着想也就是为自己着想。

凡事多为他人着想,学会宽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为他人着想,多为他人排忧解难,对他人的过失给予更多的理解和体谅,这样我们就能从生活中获得更多地安慰和快乐,取得他人的尊敬。牺牲一点,放弃一点,并不影响你什么,但却可以换来和平与宁静,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自己的心灵也会因为付出而感到满足和充实。

印度伟人甘地,有一次乘火车,他的一只鞋子掉到了铁轨旁,此时火车已开动,再下去已没有可能。于是甘地急急地把还穿在脚上的另一只鞋子也脱下扔到第一只鞋子旁边,这才回到自己的坐位。同行不解地问甘地为什么这样做,甘地认真地说:“这样一来,路过铁轨旁的穷人就能得到一双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