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包容别人,让生命中美好的阳光渗透到你的心灵,让一切笼罩你生活的阴影随之飘散,相信你会拥有更完美的人生。大方包容的待人态度不仅能给他人带来欢乐,同时也是自己获取快乐的巨大源泉,因为它使你受到别人普遍的喜爱和欢迎。
凡事皆有度,气大则伤身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好脾气带来好运气,用沟通代替抱怨,凡事看开一点,处世以让人为上策,做人不要太敏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时时自我反省,少攀比,少生气,学会自制,前嫌则可以尽释。
《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人都可能发火。但要做到为正当的目的,以适宜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适时适度地发火,这可不易。”能够自如地驾驭愤怒的情绪,这是一个人真正坚强的表现。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对不起自己时,当我们觉得不公平时,该如何面对呢?是针锋相对,以怨报怨,睚眦必报呢,还是宽容豁达,原谅他人呢?
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面对不公平而喷发出来的愤怒之火,既会伤到无辜的人,也会烧到自己头上。
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叫提罗,一个叫那赖。他们立志要有所成就,于是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里修道。不论春夏秋冬,他们都睡在石洞里,穿着野草编成的粗糙衣服,铺着野花编成的垫子,饿了就吃野果,渴了就喝泉水。
经过长期的修行,他们学会了五种本领:眼睛可以洞悉一切,无所不见;耳朵可以听见一切细微声音;身体可以随意飞到任何地方;内心可以知道所有人的想法;甚至可以预测数年后将要发生的事。由于这两个人神通广大,本领高超,无论是婆罗门、佛家弟子,还是仙人、圣人、龙王及一切鬼神,无不钦佩,都来向他们顶礼膜拜。
一天夜里,提罗由于长时间诵经感到十分疲乏,先睡了。当时那赖还没有睡,一不小心踩了提罗的头,使他疼痛难忍。
提罗心中大怒道:“谁踩了我的头,明天清早太阳升起一竿子高的时候,他的头就会破为七块!”那赖一听,也十分恼怒地叫道:“是我误踩了你,你干什么发那么重的咒呢?器物放在一起,还有相碰的时候,何况人和人相处,哪能永远没有个闪失呢?你说明天日出时,我的头就要裂成七块,那好,我就偏不让太阳出来,你看着好了!”
那赖施了法术,第二天太阳果然没有升起来。五天过去了,太阳仍然没有出现,全国各地处在一片漆黑之中。无论是国王、大臣,还是老百姓,都觉得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但谁也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人人胆战心惊,全国陷入恐慌之中,到处是灯笼、火把、蜡烛以及惶惶不安的人群。
国王请来僧人,请教他们该怎么办。在这群僧人中,有一个人才学超群,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他掐指一算,明白是怎么回事,连忙报告国王说:“陛下!据我所知,这是由于山里两个得道的修道人,发生了一些小摩擦,所以压住太阳,不让它升上天空。”
国王着急地问:“照你看,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们停止争吵呢?”
僧人建议道:“请大王立即率领全国百姓,不分男女老少、职位高低,到那两位修道人的地方去,请求他们和解。即使他们对对方心怀不满,为了百姓的利益,他们还是会和解的,毕竟他们是心地善良的人嘛!”
国王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得听从僧人的建议。他立即派人飞驰各地,传达命令。很快,老百姓及文武官员都集合好了。国王率领着这支长长的队伍,大家高举着火把进到山里,找到了那两位修道人。
国王先见到那赖,立刻跪下叩头说:“圣者啊!国家富饶,人民生活安定,这都是托了你们的福!而现在两位不和,都是我不好,与老百姓没有关系,请您设法消除老百姓的恐惧,使他们重新安居乐业吧!”
这时,那赖已经认识到自己赌气造成的后果,说:“陛下!要是提罗愿意和解,我就立刻把太阳放出来。”
国王又去提罗那里,请求他与那赖和好,让百姓免除忧虑。可是提罗已发出的咒语是收不回来的。聪明的国王对那赖说:“你在头上涂满泥,然后把太阳放出来。”
那赖照办,放出了太阳,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山河,一切是那么明亮、温暖。就在这时,那赖头上的泥壳被太阳炙烤,破得七零八落,那赖本人则安然无恙。
两个修道人和好如初,共同帮助国王治理国家,全国老百姓都安居乐业了。
一个人的怒火不但会使自己失常,也会连累大众一起受难。故事中得道的两位修道人的行为就是这样,因为他们的小矛盾,竟使得人们几天不见光明。所幸的是,事情最终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两位修道人和好如初,人们重见光明,安居乐业。但更多的时候,因怒火而起的麻烦并不会都能如此轻易化解,因此,佛陀奉劝人们无论对人对事,都应心平气和,冷静理智地对待,而不要轻易动怒,做出对自己对别人都不利的事情来。
喜怒无常、轻言轻动的人,往往意气用事,这是一种病根。想必这样的病根大家都有,也尝过这个病根带来的苦滋味,然而,这个病根却并不太容易拔出。
在生活中,闹矛盾是经常有的事情。有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和自己的父亲有一些矛盾,当他摔跤、受伤或是犯错的时候,他的父亲从来不会温柔地安慰他,而是用粗暴的言语训斥他。比如说,“你这个孩子真笨”,“你怎么会这样”,“你真让人操心”。就算这个小男孩是不小心的,他的父亲也仍然要训斥他。这让孩子很委屈,也很不满自己的父亲。他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了一个想法:如果我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可不会这么对他,如果他受伤或摔跤了,我会很温柔地照顾他,把他搂在怀里,爱抚他,帮助他,我才不会对他大喊大叫,那样一点儿也不像真正的父亲。孩子们需要的都是慈祥的父亲,而不是粗暴和不讲理的父亲。
有一天,男孩的妹妹和其他孩子玩吊床,一不小心从吊床上摔了下来,头正好撞到了石头上,一下子流出了鲜血,男孩非常生气,他想叫喊的是:“你真是够笨的,看看你把自己弄成什么样子了!”如果他叫喊出来了,那他岂不就成了父亲那样的人了吗?还好,他没有叫喊出来,他及时地控制住了自己,开始调整自己的呼吸和心念,于是他马上有了全新的体悟,他知道,若他控制不住自己,就会像父亲一样。他根本不愿意这样对待自己的妹妹,他不想成为让妹妹讨厌的人,他想成为一个能够帮助他人的人。于是,他真的做到了,他没有责怪自己的妹妹,没有粗暴地朝她吼叫,而是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了她帮助。
小男孩还发现,当初父亲对自己大吼大叫的时候,不仅使自己感到痛苦,也使父亲本人感到痛苦,父亲也遭受了愤怒的伤害,很可能父亲也并不想那样吼叫,然而由于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父亲还是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发泄了愤怒。当小男孩想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不再忌恨自己的父亲,而是想把父亲叫来,和自己一起修行。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有一种想法:这个小男孩真了不起,连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却觉醒了,做到了。这都是修行带来的好处,修行使这个男孩的心中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是一股动力。孩子凭借这股动力,改变自己的习气,这正是他想做到的。而且,他的做法,不仅使他自己平息下来,同时也帮助别人走出了痛苦。
情绪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地控制人们,而且在很多时候,人们无法注意到自己已经被情绪控制了。这时候,不管是语言方面还是行为方面,人们都会伤害自己,同时也伤害别人。
控制自己的情绪,要经过一个崭新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过程是很艰难的。因为,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力量试图破坏个人的特性,使我们从孩童时候一直到成人都相信自己有无法克服的情绪,无法克服那么就只好接受它们。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相信自己能够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刻,都按照自己选定的方法去认识事物,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完全主宰自己。
有的人在激动的时候,会去做些需要体能的活动或运动,这可使因紧张而动员的“能量”获得一条释放的出路;有的人在情绪不安的时候会去找要好的朋友聊天,倾吐心中的抑郁,把话说出来以后,心情自然也会平静许多;还有的人借观光旅游来使自己离开那些容易引起激动的环境,避免心理上的纷扰,等到旅游归来,心情不再紧张,同时时过境迁,原有的问题或许也已显得微不足道了。
如果你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出极为典型地愤怒,那么把愤怒拖延15秒钟,然后以你的典型方式爆发,下次设法拖延30秒,不断延长间隔期。一旦你开始意识到你能摆脱愤怒,你就已经学会了控制愤怒。拖延就是控制,经过大量实践,你将最终能够完全消除它们。
在愤怒时提醒你自己,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无权要求任何人都应该千人一面,否则只会滋长你的愤怒。设法允许别人选择,就像坚持认为你有权这么做一样。
向值得你信任的人寻求帮助。让朋友告诉你,他们什么时候看到你以言语的或者以公认的信号的方式发怒。一旦你身上出现这种信号,你就马上想想自己正在干什么,并立即实行推迟发怒的策略。
及时实行自我反思。在你爆发怒火之后,宣布你刚才犯了错误,并且你的目标之一是为了使自己不再经历这样的愤怒。你可以用日记把愤怒记下,记下确切的时间、地点和令你选择发怒的事件。认真对待条目,迫使你记下所有愤怒之举。你不久就会发现,如果你持之以恒,那么,记下事件这一举动将促使你尽量少选择愤怒。
当你不发火时,与那些经常因你的愤怒受到伤害的人好好谈谈。彼此分担最易在别人身上激发愤怒的活动,并想出一个没有令人精疲力竭的愤怒来交流你的情感的方法。也许一个便条、或者一个信使、或者一次使争执双方冷静下来的散步,都能够被双方所同意,为的是你不再用毫无意义的愤怒来继续伤害彼此。在经历了数次令人冷静下来的散步之后,你将开始发现自己已经不再忍心冲对方发火了。
不要为琐事烦恼,看法改变,不满就会消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人不能有嫉妒之心,少怪罪别人,多检讨自己,再稍微和气一点,调整心态,重新开始,向坏心情说再见,不作无谓的埋怨和惋惜。
凡事皆有度,气大则伤身,抛开烦恼,别跟自己较劲,开诚心,布大度,再苦也要笑一笑,灭却心头火,顺其自然,适度释放怒气,操纵好情绪的“转换器”,别把精力虚耗在憎恨上,克服怨天尤人的坏习惯。凡事要有包容的心态,包容一切事物,杜绝一切恼怒,给别人以宽恕,换自我之幸福。
善待自我,包容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