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理知识篇》(下)
8175900000010

第10章 趣谈地理(10)

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进入全面开发海洋的时代。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密切。目前世界人口的2/3分布在濒临沿海的地带,倚海而居。海洋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有供人类呼吸的氧气,靠海洋植物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就占70%左右;有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源供应地,产生的大量水汽;有为人类提供营养的蛋白质;有广阔的空间可供人类利用;有丰富的清洁、可更新能源供人类研究开发。真是近海为优,靠海吃海。

海洋又分为海和洋。海是近大陆、水浅的水域,是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主要水域。海岛是大陆在海中的延伸或在海中的出露,是苍茫海水中宝贵的“陆地”。目前一些面积较大的岛屿早已有人常住,成为人类生存所依赖的重要场所。近陆海洋也成为人类捕捞、钻油、造陆、航运的繁忙区域。随着人类对海岛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些区域出现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污染严重等问题,为此,对海岛和海域的国土整治工作就摆到重要位置。

所以,这里所指的对海岛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国土整治工作,而不是简单的对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和对海洋环境有破坏作用的开发。所谓要重视对海岛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是重视对海岛和海洋资源的保护及其持续利用,让海洋优势充分、持续地发挥出来。

目前,陆地上生活的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仍在加剧,人地矛盾尖锐。开发利用海岛和海域对缓解地球上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海洋资源、能源的利用,对治理陆地上的环境污染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上的清洁依赖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的海水产品商品基地①海洋商品鱼基地

a.渤海——传统的经济鱼类有小黄鱼、带鱼、鳓鱼、鲐鱼,以及甲壳类毛虾等,也是我国海参、鲍鱼、扇贝、对虾等海珍品的主要产区,历史上最高年产量为35万吨。20世纪60年代以来,原有的经济鱼类已几乎不复存在。

b.黄海——有“天然鱼仓”之称,历史上经济鱼虾类的最高年产量达40万吨,但现已成为海洋渔业资源的贫区,底层鱼类已经严重衰退,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等已不成汛,鲐鱼、鲅鱼、鲳鱼、乌贼、叫姑鱼等已成为主要的捕获对象。渔获量中,主要是小杂鱼,幼鱼一般占一半以上。

c.东海——我国最大的渔业基地,产量占我国海洋水产品产量的一半以上。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等最为丰富,其中,带鱼、大黄鱼的产量都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乌贼超过80%,小黄鱼、海蜇占40~50%。舟山渔场是最大的渔场,盛产带鱼、大黄鱼、小黄鱼、乌贼、马面鲐鱼、鲳鱼和鳓鱼等。

d.南海——我国海洋水产第二大产区,主产热带、亚热带鱼类,如蓝圆掺、金线、马面纯、带鱼,以及马鲛鱼、青鱼、乌贼、竹夹、小黄鱼、大黄鱼、鲳鱼、石斑鱼、海蜇等,另处,虾、蟹的产量也比较高。

②浅海滩涂养殖基地a.渤、黄海海带养殖基地——产量占全国海带产量的4/5以上。

b.黄、东海贻贝养殖基地——主要品种有紫贻贝、厚壳贻贝和翡翠贻贝。

c.渤、黄海对虾养殖基地。d.南海海岸珍珠养殖基地。e.海水鱼养殖基地。

f.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海岸为主的海珍品养殖基地。海珍品主要包括鲍鱼、扇贝和海参。

管道运输的作用

1.管道是巨大的能源运输工具

管道运输,被称为五大运输行业之一,与铁路、航空、公路、海运相平行,是巨大的能源运输工具。例如,阿拉斯加原油管道年运原油9000万吨,相当双轨铁路的年运量;科洛尼尔成品油管道,同样可以输送成品油9000万吨;亚马尔输气管道年输气320亿立方米。

管道输送石油和天然气这种危险品,特别是大量天然气的输送,是别的运输工具所不能代替的。这样的能源运输功能,是其他运输工具难以完成的。

管道运输又被称为文明运输,因为国家发展到相当的文明程度之后,才有管道运输的出现,它又是一种不产生噪声的运输,故称为文明运输。对一个工业国来说,工业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越高,耗用能源越大,依靠管道运输的程度就越大。以意大利1955年、1965年、1975年、1985年年耗用能源为例:成品油所占比例分别为33%、63%、67%、69%;天然气所占比例分别为8%、8%、15%、17%。由此可以看出,成品油和天然气的耗用在逐年增加,其中绝大部分是经管道运输的。这同样说明,对一个发达的工业国,管道能源运输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2.我国管道建设概况

我国从事管道建设是从1957年修建由克拉玛依至独山子炼油厂的原油管道开始的,该管道1958年投产,至今已四十多年了。1961年修建的第一条输气管道,是从四川的綦江县9号井到重庆钢厂。

西电东送工程

我国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电资源保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资源有储量占全国的39%,“西电东送”就是把西南、西北丰富的能源资源化为电能,通过大容量、长距离、超高压输电线路,向东部沿海地区送电的工程。

“西电东送”包括北、中、南三条大通道。北通道是把山西、隗酉内蒙古的坑口电和黄河上游的水电向华北和山东输送。中通道是以三峡水电为核心,把三峡的水电和金沙江水电向华中和华东输送。南通道是把西南水电(红水河水电),滇黔两省的坑口火电向广东输送。

浦东的小吃

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居民餐饮习惯呈现多样性,这就为中国各地菜系落户上海创造了条件。目前上海有16个地方菜系,如川帮梅龙镇酒店的“梅家菜”在浦东享有盛名;广帮的新雅莱馆有70多年的历史,在浦东有3家分店;扬帮名店扬州饭店以经营“莫家菜”见长;本帮名店有老正兴菜馆和绿波廊饭店等。

浦东小吃品种繁多,除上海人爱吃的大饼、油条、粢饭、豆浆外,馄饨、饺子、包子、面条等也随处可见。名店如“小绍兴”的白斩鸡、“小金陵”的盐水鸭、“沈大成”的糕团,还有“鲜得来”的排骨年糕、南翔蟹粉小笼包子等,都是市民喜爱的小吃。丰富多彩的菜肴和小吃使市民和游客流连忘返。

浦东的发展

浦东新区是上海市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浦东新区面积533.44平方千米,2001年末户籍人口165万人由于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上海老市区。

1990年4月18日,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浦东,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得益于率先改革开放的先发效应,以及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

2002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了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工程,这是继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又一世纪性工程。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2260公顷规划面积中,浦东有1390公顷,占六成多,其中,杨浦大桥、上海船厂——北外滩、十六铺——东昌、南浦大桥4个重点开发区域总规划改造用地90公顷中,浦东占到了58%,达400公顷。以此为契机,浦东将现有工厂、企业、码头进行全面的功能置换。包括在江边建设大片的亲水绿地,在沿江地区建造高品质的都市型景观住宅,在沿江周边建设休闲、旅游、娱乐设施,以此形成沿江开发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的梯级格局。

现代化城市交通“宁钻地、不升天”

目前,我国不少城市往往把高楼、立交、高架道路等视为现代化的“标志”。但一个几十万人的小城市,也要建一条高架道路就没有必要了。

应该说,高架、立交等“高空建筑”在城市交通中,确实起着一定作用,但其种种弊端和副作用也日益暴露。

首先带来的是对城市环境问题的挑战。以上海为例,尽管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建高架后噪声将给沿线居民带来“骚扰”,建高架的地面道路绝大多数路幅都在50米以上,但沿路居民仍然难以忍受令人烦恼的“70分贝”。高架两侧增加的声屏障,只是起到心理上的安抚作用。更为尴尬的却是在地面,由于地面条件相应改善后车辆数量大大增加,高架等于在上面加了一大块盖板,噪声、废气对居住在一二层的居民的污染更加严重了。

其次,庞大的高架路、桥雄踞城市,使本来并不宽阔的道路更加局促,与现代化城市景观建设相悖。有关专家说,纵观国外许多现代化城市,大都保留固有的城市格局,如巴黎中心城区至今保持旧有城市形象,而不直接改造原有道路风貌,更不搞高架道路,而是将发展大运载量的地铁和轨道交通作为主要手段。像这些保持着良好生活质量的城市,还有伦敦、汉堡、阿姆斯特丹等。

其三,就高架功能和效果而言,几年前上海内环高架道上已出现堵塞,且呈日益严重之势。其原因就因为高架道与地面道路交通效率差距悬殊,导致高架道上过分集中,无法及时疏解高架道上的车流。

据此有关专家建议,应大力发展具有大运载量的地下交通设施,如地铁、轻轨等,即“宁钻地下,不抢空间”。因为新世纪评价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越来越“权重”城市的环境和景观。在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将环境条件上升到第一位。如日本大阪自1995年起已不再修建新的高架道。其政府采取的任何一项措施,都以不损害环境和生态条件为前提。因此我们也切莫错将高架道路这种“高、大、全”式设施当做现代化城市的“标志”过分加以扶植。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

(1)煤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的矿物燃料。据世界能源会议估计,最终可开采量为11万亿吨,有经济价值的约7370亿吨。如按开采量49亿吨计算,则仅够开采半个世纪左右。矿物资源的开发潜力很大,但是其不可再生的特性决定了利用它的有限性,所以地球人口的数量及其发展必须考虑到与矿产资源数量的适应性。

(2)水是无需更新即可循环使用的能源。世界上的水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淡水储量为3.5亿立方米,还有135亿立方米的咸水,总体供求关系是供过于求的。

但人类对淡水的需求量增长很快,全世界用水量年平均递增4%,使需求量正在迅速的接近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