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故事500篇
8242900000176

第176章 联吴拒曹

“原文”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1]。”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2],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3],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4],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6],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7],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8],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9]。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10]。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注释”

[1]孙将军:即孙权。[2]柴桑:县名。属豫州郡。[3]刘豫州:即豫州牧刘备。[4]芟(shān)夷:铲除,削平。[5]北面:即面北称臣。事:侍奉。[6]田横:本齐国贵族。汉朝建立后,田横因不愿称臣于汉而自杀。其徒众亦全部自杀。[7]胄:后裔。[8]长坂:地名,属当阳。[9]语见《汉书·韩安国传》。鲁缟:鲁国所产的轻柔的丝帛。[10]孙子《兵法》有云:“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蹶:颠蹶;损折。

“译文”

曹操从江陵出发,将要顺长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危急,我请求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他就和鲁肃一起去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孙权,对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在长江以东起兵,刘备在汉水以南召集部众,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已经基本上铲除北方的群雄,接着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逃到这里,希望将军量力来加以安排。如果将军能以江东的人马,与中原抗衡,不如及早与曹操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早点解除武装,向他面北称臣?现在,将军表面上服从朝廷,而心中犹豫不决,事情已到危急关头而不果断处理,大祸马上就要临头了。”孙权说:“如你所说,刘备为什么不服从曹操?”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壮士,还坚守节义,不肯屈辱投降;何况刘备是皇室后裔,英雄才略,举世无双,士大夫们对他的仰慕,如同流水归向大海。如果大事不成,这是天意,怎么能再居于曹操之下呢?”孙权勃然大怒,说:“我不能把全部吴国故地和十万精兵拱手奉送,去受制于人。我主意已定!除刘备以外,没有能抵挡曹操的人,但刘备新近战败之后,怎么能抵挡曹操呢?”诸葛亮说:“刘备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大败,但现在陆续回来的战士和关羽的水军加起来有一万精兵,刘琦集结江夏郡的战士,也不下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经疲惫。听说在追赶刘备时,轻骑兵一天一夜奔驰三百余里,这正是所谓‘强弩射出的箭,到了力量已尽的时候,连鲁国生产的薄绸都穿不透’。所以《兵法》以此为禁忌,说‘必定会使上将军损折’。而且,北方地区的人,不善于水战。另外,荆州地区的民众归附曹操,只是在他军队的威逼之下,并不是心悦诚服。如今,将军如能命令猛将统领数万大军,与刘备齐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军。曹操失败后,必然退回北方,这样荆州与东吴的势力就强大起来,可以形成鼎足三分的局势。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孙权听后非常高兴,就去与他的部属们商议。

“点评”

直到赤壁之战的前夕,作为东吴领袖的孙权,优柔寡断,仍然没有决战决胜的决心。是诸葛亮分析形势,加上周瑜、鲁肃的主战,才坚定了孙权的信心,促成了蜀汉和东吴的联合,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