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句俗语用排比的方式说明了孩子对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就好比狗会一直忠于自己的主人一样,而不管主人贫富贵贱。这句俗语出自宋朝诗僧释梵琮的《偈颂九十三首》,全诗如下:
三世请佛不知有,颠狂普化翻筋斗。
狸奴白牯却知有,寒拾相逢开笑口。
野干鸣,狮子吼。
八两斗斤,十升一斗。
不从他觅,须还自有。
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
释梵琮,号率庵,宋宁宗嘉定十二年住庆元府仗锡山延胜禅院,理宗绍定元年住南康军云居山真如禅院。为南嶽下十七世,佛照德光禅师法嗣。有《云居率庵和尚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释梵琮诗,多来自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均是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归纳总结。此诗中“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一句形象生动,是饱含人文哲理的不朽格言。后来,此语又演变为“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更加大众化,因此其数百年来在我国道德文化传承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教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