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帽是古代帽子的一种,通常为官员佩戴,也作为官位的代称,丢了官就是丢了“乌纱帽”。
“乌纱帽”也叫纱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东晋时,有人将幞头改为了纱帽,当时的纱帽并不是只有官员才能戴,而是不分贵贱,臣民皆可戴。而且颜色也并不仅仅是黑色。贵族们的用白纱制作,品级低下的官员才用黑纱。
到了唐代,乌纱帽才被定为官服,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都必须要戴,而平时在家则不必戴。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条编织,以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表上涂漆。由于纱经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所以官服用的乌纱帽就去掉了藤里,在帽的两侧添出两支硬翅。这两支硬翅,从宋初开始,逐渐加长,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时交头接耳说悄悄话。如果交头接耳,因两只帽翅碍事,很可能会把纱帽碰掉,皇帝就会发现。
另外,乌纱帽加上硬翅,佩戴者走路时它会上下振动。为了避免帽子掉落,官员们都养成了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的习惯。
公元1370年,明朝政府规定,凡文武官员入朝,都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明世宗时开始,朝廷对乌纱帽做了一些变动,缩短了双翅的长度,并调整了双翅的宽窄,官阶越大,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亦然。
到清朝,乌纱帽虽被顶带花翎所取代,可仍为人们口头上指称官员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