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是封建社会皇帝的父亲的称号,最早起源于秦朝。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一生坎坷,曾经在赵国被扣为人质,深受拘禁之苦,后来得到吕不韦的帮助才登上王位,却又壮年先逝,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表示对先王的尊重,便追封其父为“太上皇”。这是太上皇称呼的最早应用,自此以后鲜有使用,故而也没有形成制度。
到了汉初,太上皇又被提出。第一个对其在世的父亲给予“太上皇”称号的皇帝就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在谋士张良、萧何、大将军韩信等人的辅佐之下,经过多年的战争,最终打败了楚霸王项羽,登上了皇帝宝座。此后刘邦衣锦还乡,去拜见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他本打算父子亲亲热热叙叙别后事宜,谁知他刚到家门口,就见他父亲挟着扫帚站在门口,倒退着将刘邦迎入家门。刘邦见到此情此景,心里非常不快,问父亲为什么这样。
刘太公答道:“您是当朝天子,天下谁敢不敬?我虽是您父亲,也不过是个平民百姓。百姓不敬皇帝,这不是犯了欺君之罪吗?”
刘邦听后,立觉左右为难,不知道该不该让自己的父亲参拜自己。事后有人为了讨好他,就讲了秦始皇尊先父为“太上皇”的例子,建议刘封其父为“太上皇”。刘邦一听正中下怀,采纳了这个意见。于是立即筹备,举行大典,名正言顺地封他父亲为“太上皇”。这样一来,父子相见就不必行大礼了。
自此以后,“太上皇”这一称呼就成了一种制度,被历代封建王朝承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