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认为,“宦官”与“太监”是同一种含义,其实这并不准确。虽然二者都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奴仆,但是定义却有严格的区别。
“宦官”之称,至少在周代宫中就有了。“宦官”取的是星座的名字,因为宦者四星在帝星之侧,所以人们就把侍候在君主身边的人称做“宦官”。东汉以前的宦官并非都是阉人。东汉光武帝以后,宫廷之禁愈来愈严,于是宦官一职开始“悉用阉人”。
“太监”一词,最早见于辽代,是辽代政府机构中的官员。辽代南面官太府、少府、秘书、将作、都水等长官皆称太监,但并非阉人。元代承袭辽制,所设各监也多有“太监”。元代太监是诸监中的二级官吏,也不都是阉人。
到了明代,太监才和宦官发生较固定的联系。朱元璋称帝后,设置了由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的二十四衙门。十二监的头目称太监,都由宦官充任。担任太监者必是宦官,但宦官却不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中的上级官员,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
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代开始的,因为清代将侍奉皇帝及皇族的宦官都冠以太监之称。所以,宦官便同太监混为一谈了。清代的太监分为三、六、九等,下级的常饱受欺凌。
可见,阉人、宦官在东汉之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东汉时二者才合流。后来,太监又成了地位高于一般宦官的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