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Ⅳ)——人情风俗探由来
8252000000145

第145章 翰林院

“翰林”之名在汉代就有了,本指文学之林,是文翰荟萃之所在。唐代开始将其作为官及官署名。

唐玄宗时,置翰林院,内设有翰林待诏,翰林供奉,后来又称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之官。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被称为翰林学士。后来,翰林院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待诏。

安史之乱后,军事活动频繁,“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说的就是翰林院,翰林学士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但在草拟诏制方面分割了中书舍人之权,而且,也在参谋密计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故当时翰林学士又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

宋代进一步提高了翰林学士的地位,设立翰林学士院,与实际掌政事堂(中书门下)枢密院居平等地位,很多宰相都从翰林院学士中选拔,因此很为文学之士羡慕。

辽代在南面官中设置翰林院。元代设翰林院兼国史院,分别掌管制定诏旨,编修国史和翻译文学经典等。

明代开始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归并翰林院,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述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翰林院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