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台又称宪台,是我国古代的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始设于战国时的秦国,秦统一六国后仍设御史,以御史大夫掌章奏与监察,官职为副丞相。
汉初承秦制,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之官署称“御史府”。御史大夫一面参与朝政,一面又“制监百司,纠绳不法”。汉成帝时,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东汉称司空,为三公之一,掌水土营建军事,非监察职,御史之长由其副职御史中丞担任,中丞原在殿中兰台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属少府,为专门的监察机关。
从曹魏时始,御史台脱离少府而独立,仍以御史中丞为其最高长官,其下有治书侍御史、治书执法御史、侍御史,分曹监察。《通典·卷二十四·中丞》称其“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
隋唐承魏制,但改御史大夫为最高长官,御史中丞为辅佐官,内部机构也有较大变化。唐时御史台分为台院、殿院、察院,台院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掌巡按郡县和六部的稽查监察以及监军等。唐武则天时,一度将御史台改为肃政台,后又复御史台原名。
唐末,节度使、观察使多兼御史中丞衔,其幕府有“外台”之称。宋因唐制而略有损益,御史大夫不常授人,遂复以御史中丞为台主。
元代例由皇太子兼御史大夫,其台主实际上仍为御史中丞。下辖机构为殿中司和察院,并在22道监察区设肃政廉访使,为加强对其领导,遂于江南与陕西两地设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构——行御史台。
明清时期,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御史台之名遂废。但人们在一些文章中仍称御史台,如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记载:“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