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亦称“植枝节”、“踏青节”。清明节的时间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夏历则是三月上旬。
清明节成为节日,据说与春秋时晋文公用以悼念介子推的寒食节有关。相传春秋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四处流亡。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还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一次,重耳一行逃到卫国,卫国拒不接待,他们只好再往齐国而去。在路上,一行人饥渴难忍,重耳更是因过度饥饿而病倒了。为了使重耳有力气走到齐国,介子推毅然拿起尖刀在自己的腿上割了一大块肉下来,煮成肉汤拿给重耳喝。这样,重耳终于振作起来。后来他们来到齐国,在齐桓公的支持下,重耳重新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历史上称其为“晋文公”。
重耳当上国君后,大封当年追随自己的群臣,唯独忘了分封介子推。不过,介子推并不是一个热心于名利的人,他早就背着高龄的母亲在绵山隐居了起来。
后来,晋文公终于发觉自己的过失,非常后悔,于是亲自去绵山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始终不答应出山。重耳没有办法,下令绕着山,三面放火烧山,只留一面,想用大火逼介子推出来。哪知介子推仍不出山,和母亲一起抱着一棵大树烧死了。
晋文公见状,悲痛不已,下令将他们母子厚葬于绵山下,改绵山为介山。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又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并晓谕全国,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于是由此而来。起初,寒食节重于清明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寒食节的活动,如扫墓、冷食、荡秋千等,也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因此就有了清明节起源寒食节之说。
其实,据《淮南子》记载,清明最早是修田畴的农事活动,后来才有扫墓、踏青、插柳、吃青团等风俗。扫墓,始于夏朝的“墓祭”,汉魏时广之。到了唐代已“编入礼典,永为常式”(《唐会要》),成为“国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