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它的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常以吃粽子来表示庆祝。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较为久远的说法是认为这个节日源于纪念屈原。
此说法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被楚怀王流放以后,不久秦国便攻陷了郢都,屈原忧愤交加,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了汨罗江,以身报国,后人为了怀念他,便把他投江的这天,定为端午节。唐代文秀的《端午》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第二种说法认为,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传说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第三种说法认为,端午是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后来随着吴越地区的发展和南北文化的交流,端午这个节日风俗才逐渐传遍全国。
第四种说法认为,端午起源于恶日。端午日与夏至日时间上相近,这一时期,阳气最盛,各种蚊虫开始出现,而且时逢“重五”,五是阳数,重五也有“极阳”之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和谐,这种阳气极盛的日子,一般被人们认为不吉利,于是形成“躲午(五)”的习俗。古人曾规定在端午这一天,要插菖蒲,烧艾叶、苍术、白芷,捣大蒜,洒雄黄水、饮雄黄酒等,其实都是为了祛病消灾。
后来又有人提出,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应该是夏至节。如《风土记》中有“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的记载。《后汉书·礼仪志》一书也认为,汉代五月五的风俗是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而端午的风俗有很多也实是源自夏至节的风俗,如夏至节的祭祀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