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Ⅳ)——人情风俗探由来
8252000000172

第172章 端午节的龙舟竞渡

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习俗,起源于春秋战国,相传是为纪念伍子胥而有。

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因为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便投奔吴国,帮助吴王成就霸业。随后,他又举兵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便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夫差因此骄傲轻敌,伍子胥力劝,夫差不听,反赐剑命令他自刎。伍子胥忠于君王,视死如归,深知吴国来日必将亡于越,所以吩咐属下说:“我死之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都城的东门,让我看着越军入城灭吴。”

这一件事被夫差获悉,一怒之下,下令把他的尸首投入大江,当时正是五月初五。后来,吴国果真被越国所灭,从而应验了伍子胥的话。后人因感念伍子胥的忠贞,便用龙舟竞渡来祭其忠魂。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屈原,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进行捞救,但船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全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便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将船划进茫茫的洞庭湖寻找屈原。后来,为了寄托哀思,人们便常常在端午节这一天荡舟于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渡”。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建造成龙形的独木舟,举行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之一。

端午龙舟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在那一天平时不出门的妇女也争着来看龙船,她们头上的银钗就像日光一样闪亮;在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宛如飞剑。竞赛的终点插着锦色彩竿,以此作为标志,所有龙舟均向着标志飞快地驰近……

唐、宋、元、明、清各代皇帝,均有观看龙舟竞渡的习惯。《旧唐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宋张择端在《金明池夺标图》中也描绘了此景。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跑马射箭。清代皇帝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龙舟竞渡,乾隆、嘉庆帝等均曾前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