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在历史上,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节。在我国古代,人们将农历七、八、九三个月,分别叫做孟秋、仲秋、季秋。八月十五正属秋季正中,故而称为“仲秋”或“中秋”。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但它不是指中秋节,而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汉代有秋节,时间定在立秋这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
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节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中秋节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可见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有祭月、拜月的活动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效仿,这一习俗最终传到民间。
一种说法认为它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称为“仲秋”。此时,各种农作物相继成熟,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人们便以八月十五这天作为节日。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节”。另一方面,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有象征团圆之意,因而中秋节又有“团圆节”之称。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秋节源于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故事。相传唐玄宗中秋之夜在宫中祭月时,以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做空中银桥后,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写有“广寒清虚之府”几个大字,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和诸仙女在悠扬乐曲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这一切让唐玄宗大为欣赏。
唐玄宗归来后,整理出他暗自在月宫中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并令宫人广为传唱。据说人们之所以称月宫为“广寒宫”也与唐玄宗夜游月宫的故事有关。自此以后,每年到了八月十五这天,皇宫中都要举行祭月活动,久而久之,就成为正式的节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