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话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伏,又称伏天,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包括初伏、中伏、末伏。“三伏”基本上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的。“伏”的意思是说夏天天气炎热,宜伏不宜动。
关于三伏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德公二年初伏。”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夏天酷热,宫廷中便用杀狗的方法来解热毒。这解毒的日子,就称为“伏日”。
据《渊鉴类函》记载:“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庚日”与“干支”纪日法有关,其中凡是干支中有“庚”字的日子都叫“庚日”,如庚子日、庚辰日等。日期中每隔十天就有一个“庚”日。初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有十天时间;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在有些年份里是十天,有些年份是二十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也是十天时间。
我国秦汉时期盛行的“五行生克”说法认为,夏属火,庚属金,金最怕火将它烧熔,所以一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夏火就大肆其热毒,天气就变得特别热了,所以有“热在三伏”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