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Ⅳ)——人情风俗探由来
8252000000033

第33章 谥号

谥号是我国古代帝王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或后人按其生平事迹以示褒贬所给予的称号,它最早出现于周朝。

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含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于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厉、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称他周武王。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称他周文王。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消失了。

一般说来,诸侯卿大夫、高官显宦之谥,由朝廷赐予。如诸葛亮谥号“忠武”,欧阳修谥号“文忠”。臣子的谥号两个字的居多。

但是,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这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后来到了汉朝,谥号才恢复过来。

东汉以后,也曾出现私谥。它不是由朝廷赐予的,而是由亲属、朋友或门人评定的。如陶渊明的私谥就是“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