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当商行,又称当铺,在我国古代非常普遍。仅20世纪30年代,北京就有400多家当铺。
最早的典当商行,出现于一千多年以前的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质库”。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一些寺庙积攒下不少财资,便做起对外押物放款收息的生意来,它的发展既有助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又间接帮助了社会上的经济需求者,故刚一出现,就大受欢迎,但其表现的却是高利贷的性质。
不过,南北朝时期的典当行还处于萌芽阶段,尚属于寺院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到唐宋,典当业才真正跳出仅为佛寺独家经营的狭小圈子,成为整个社会十分走俏和蓬勃发展的古代金融业。
唐代质库多为私营,开设质库的主要是官僚、贵族、富商大贾之流,寺院中也有经营。五代时开始出现官营质库。宋代的商品交易与金融市场更为发达,带动了城市质库业的进一步发展,据记载,有的豪富之家就开设了几十所质库,可以想见当时的借贷交易,该是何等的兴旺。
元代称当铺为解库、解典库、解典铺。明朝除旧称外,又有当铺、典铺、典当等名称。“当铺”之名可能始于明代。民间当铺的发展是清代以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