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Ⅳ)——人情风俗探由来
8252000000050

第50章 古代医生的称谓

中医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传承,因此古代关于医生的称谓也很多。

古代对一般医生,多称之为医工,《内经》中记载的“上工治未病”就是对良医的称赞。汉代所设医工长,是主管宫廷医药的官名,唐代“医工”、“针工”均为对医生的称呼。

古代医生也被称为“待诏”。唐人张祜的《病宫人》一诗有:“药饵无征待诏愁”之句,可见唐代医生亦称为待诏。辽代时翰林医院曾设医待诏之职。

元杂剧如关汉卿的《拜月亭》、马致远的《岳阳楼》、尚仲贤的《王魁负桂英》、石君宝的《秋胡戏妻》等剧作中,则将医生称为牙推。牙推也称为衙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陈雅诗云:陈雅今年新及第,满城人贺李牙推。”李牙推即为医者也。其实牙推之名起于南宋之前,据《北梦琐言》所记,后唐庄宗刘皇后之父曾以医为业,负药囊直入后宫,自称刘牙推访女。《旧唐书·郑注传》记载:“元和十三年,李愬为襄阳节度使,注往依之,愬得其药力,固厚遇之,署为节度牙推。”据此可知,牙推之名于唐时已有之。

古代民间则将医生称为“大夫”居多。大夫,最早是一种官职。春秋时代的大夫,按职位高低不同有上、中、下之分,如楚国的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到了秦、汉又有所谓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都不是医官。

到了宋朝,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都有了相当的发展,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宋制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七级,而官职就更多了,有22种,最高的称“大夫”,其次是“郎”或“郎中”,再次是“医效”等。因为大夫是医官中身份最高的职位,所以人们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又因为医官中也有郎中一职,因而也有人把医生称做郎中。

不过,大夫和郎中也略有区别。一般设馆医人的医生,都称为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包医奇难杂症”的医生,称为郎中。

对于医术奇高的良医,古代又以“杏林圣手”称之。如三国时医生董奉,隐居江西庐山。他为人治病不取酬金,只要求重病者治好后在山上植杏树五株,轻病者治好后植杏树一株。数年后,“愈人无数,得杏树十余万株,蔚然成林”。后来,人们便以“杏林”代称中医界,至于医术高超的医生,自然就成了杏林圣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