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富五车”是说一个人读了很多书,引申义就是指其学识渊博。我国在战国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有学问的人都把字写在一种叫竹简的东西上。故而那时所谓的书就是指这种竹简。竹简是用竹子制成的,长的达“三尺”,短的只有“四五寸”。如果给人写信,就用“一尺”长的竹简,叫做尺牍。每块简上写的字少的只有一、两个,多的也不过三、四十个。
战国思想家惠施,很是勤奋好学,是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时人皆称其博学多才。惠施每次旅行时,都带着很多书,其实这些书是一捆一捆的竹简和木牍,用马车拉着,一共装了五辆大车。“学富五车”一词也就从此而来。
“才高八斗”的“斗”是古代的容量单位,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十升。古人常用“斗”来盛粮载物。宋代《释常谈·八斗之才》称,东晋诗人谢灵运才华出众,自命不凡。他曾经说:“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的才学可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此话一出,遂不胫而走。自此之后,人们便用“才高八斗”比喻才学出众之人。
由于“学富五车”与“才高八斗”意思相近,后人又常常将其合起来使用,以之赞誉某人知识渊博,才学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