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常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说法,它提醒人们珍惜时间,不可浪费光阴。古人为何以寸来形容光阴呢?
原来,古代没有时钟,也没有手表,人们便用日晷来测算时间。据历史记载,日晷在我国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日晷分为晷盘和晷针两部分,晷盘为圆形石板,四周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度,用来表示时辰。晷针为铜质,立于晷面正中垂直于晷面。
从日出到日落,太阳照在晷盘的晷针上,晷盘便显现出晷针的阴影,由长而短再由短而长,如此旋转着映在圆晷盘的刻度之上,人们就能知道时间。日晷上光的阴影即“光阴”,随太阳东升西落移动,“寸阴”就是晷盘上晷针的影子移动一寸距离所耗费的时间,一寸所花费的时间当然很短。
因此,人们便用“寸阴”来表示时间,后来人们又用“寸阴”来劝导大家珍惜时间。唐末诗人王贞白,早年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读书时,曾写下《白鹿洞诗二首》,其中一首中就有“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句子,这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最早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