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和谐社会”是最热门的一个词语。作为具有普世价值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当然不会拒绝人类一切优秀的治理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虐纣亡于周,暴秦灭于汉,荒淫无耻的隋炀帝激起天下诸侯反叛,风雨飘摇的明王朝在农民军的号角声中被埋葬。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政权——苏联,一夜之间轰然解体,僵化了思想,脱离了人民,滋生了特权阶层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东欧剧变,世界上其他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政权,问题都出在这个“处下”没有真正做好,这个“善地”没有“居”好,从而拱手让出执政权力。其之初兴,何不勃然;其之亡也,何不太速!
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中由衷地称赞水的美德,认为水是最好的“善”。这种善等同于“上德”,具有最为接近“道”的品质:纯洁明净、甘居幽下、变化无碍、兼容宽厚、方圆自在、动静合时、生生不息、周流不止、滋润万物、利乐无争……老子赞美水的“善”的德行,推崇它“不争”的品质,描述它“无尤”的境界,他在这章以水来比喻执政主体,以“万物”和“众人”来比喻执政对象,以七个“善”来比喻执政方法,以“利物”来比喻执政宗旨,以“不争”来比喻执政理念,以“无尤”来比喻执政目标,短短40个字,字里行间蕴涵着精微广大的治国执政思想,展示他高瞻远瞩的治世利民大略,体现出浓郁宽厚的仁政爱民情怀。这一章通篇闪烁着“善治”光芒,历来为执政者所重视和借鉴。
早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列宁就提出:共产党执政后如何巩固政权地位“是新的异常困难的事业”,“这是一场严峻的考试”。毛泽东在延安时就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把进北京称之为“进京赶考”,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又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些伟人的远见卓识都体现了“居善地”的思想。用唐太宗的话来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执政者不去做高高在上的“龙舟”,而来效法水的“居下”特性,做一滴融入大海的水,这样的水才会永远不会干涸,其性永存,其政恒在。
统治是国家形成史上的耗时最为漫长的一种政府执政现象,在以阶级和阶级斗争为深刻背景的国家活动中,统治是一种客观的必要。统治权在长时间里是不同阶级拼命争夺的对象。统治在稳定社会秩序的同时,养成并日益强化了一个被叫做统治机器的政府。政府强大了,统治力无所不及、无处不至。当然,这是有沉痛代价的。
那什么是善治?它包含哪些政治要素?从政治学角度讲,治理和公共权威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进行的管理过程。“统治有善政与恶政,同样治理也有善治与恶治,善治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过程,善治是政府与公共社会合作的公共管理。”俞可平认为,善治需要以下几个要素,“法治、参与、公正、透明、责任、有效、稳定、严谨”。
俞可平为什么坚持,在21世纪政治合法性的主要来源是善治?首先,他认为,“善治包含了传统的政治理想状态,如善政、仁政。但是它又超越了善政、仁政。”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各级官员要像父母一样对待自己的子民,没有私心和偏爱,而仁政和善政主要意义在于给官员带来清明和威严的公道。事实上,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代还是当代,善政或者仁政,都是公民对政府的期望与理想,这种期望里包含着公民希望廉洁的官员、高效的行政效率、良好的行政服务等。
不久前,俞可平在《学习时报》上撰文《依法治国必先以法治党》,引起各界热议。他的善治理念,也是这些年对中国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之一。
政府治理是对统治的否定,是传统意义上的统治基础上的一种量度和质变,治理是一种辩证的政府行政过程,它最终也要被新的否定力量突破。治理更高的一级层次是“善治”,“善治”是对治理的哲学上的否定,是政府行政发展史上的更高的境界。
“政府善治”是国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杭州是中国幸福感指数第一名城市,市民生活在杭州的感受,除可基本的安居乐业,还包括充分行使民主权力,参与城市管理。”杭州市市长蔡奇作了这样的判断。并且他也表示,“老百姓有权知道政府在做什么!”杭州市政府的重要活动或全体会议今后都将进行视频直播,杭州各区县市也将因地制宜,通过网络直播形成互动。
幸福指数来自于不丹的实验。他们设计出了GNH(国民幸福指数),用以替换单纯的经济衡量指标GDP。其中涵盖了经济、文化、社区、心理,还包括政府善治等多项指标。对此,国际多有认可,国内也在积极引进,只是国情不同,文化迥异,中国GNH的具体构成只能说还处于摸索阶段。但是,无论如何,“政府善治”这一条,是必然应该具备的。
不丹的“政府善治”指标有如下内容:中央政府在减少贫富差距上的表现;中央政府在反腐败上的表现;言论自由;反对各种歧视;对中央各部门的信任;对各区统治的信任;对媒体的信任。这几种内容的设定,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人民群众是“政府善治”最终评判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杭州令人钦佩,这开放了更为广阔的公众参与渠道——公众“有权”知道,对应的其实是政府“有义务”让公众知道。然而,我们也不能忘记,还有某些地方政府对是否该公开相关信息讳莫如深,装聋作哑,借故推托。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的“幸福指数”中,“政府善治”一定得写入,政府保持公开透明的义务,需要明确提出。
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也需要全民的通力合作。公众公民意识觉醒,也有参与社会治理的期盼。这三点理由,提醒我们必须重视“政府善治”这一指标。否则,政府的强大,有可能会导致民间的压抑,并产生政府自身的腐败现象;政府决策过程太过自我的话,协调不同群体利益时容易遭遇来自民间的抵抗;而公众长期处于“被决策”的地位,也会在心理上存在失落感,进而演化为对地方政府的不满。
追求民生幸福最大化将是执政党永恒的价值追求,否则其政治体制和执政的合法性和生命力就会成大问题。发展好民生幸福是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执政理念的必要前提,是促进党执政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也是提高政党善政能力和行政效率、树立良好作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和必然要求。抓住民生问题和民生幸福,也就是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政党执政治国才有了方向和目标。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20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