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婕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文学流派,在二战后的西方文坛占有重要地位。黑色幽默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小说。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约瑟夫·海勒、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斯、冯尼格等。代表作品是约瑟夫·海勒的成名作《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作品恰如其分地糅合了狂暴的兴高采烈和深刻的异化及荒诞,讽刺了二战胜利后美国的那种过度兴奋和无所不能的感觉,以及自命不凡的理想主义和消费文化的抬头。黑色幽默这一文学流派的艺术技巧主要体现在黑色幽默作家抛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原则,打破了一般的语法规则,采用黑色幽默、断续、戏拟、重复等艺术手法和克制、冷漠的叙述进行创作。其中黑色幽默本身又是最为突出的一项艺术手法。它使得黑色幽默小说场景奇异超常、情节散乱怪诞、人物滑稽可笑、语言睿智尖刻,以喜写悲,成就斐然。
一、主题溯源
许多学者把黑色幽默定义为某种带有美国特质的东西。哈桑(Hassan)把黑色幽默看作是美国怪诞艺术传统的一部分;豪威(HauyShaw)在《简明文学术语词典》(TheConciseDictionaryofLiteraryTerms)中认为黑色幽默是对美国品牌的绞刑架下的幽默的文学再现。若就某种程度而言,而非就类型而言,如果只关注作家群,我们不难看出黑色幽默确实和其他地域的文学如欧洲文学有着很大的差异。然而,当我们把黑色幽默作品的主题做一整体的考量并与文学史上的相关因素进行对比时,我们却发现黑色幽默作品中特有的一些主题首先却是从欧洲文学作品如伏尔泰(Voltaire)的《查第德》(Candide)、斯威夫特(Swift)的《一个小小的建议》(AModestProposal)中表现出来的。
1.黑色幽默作品的两个主要的主题
黑色幽默作品的主题主要涉及荒诞和死亡。布鲁斯·弗里德曼(BruceJayFriedman)曾经写道,“幻想和现实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今天,如果你还活着,并不时地从门后探出头来,你就会知道,有一种紧张感,一种近乎歇斯底里
安婕,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文学硕士。
的新气氛,一种新的、奇怪的惩罚性的孤独感。”Friedman,BruceJay.1965.AforewordtoBlackHumor.CorgiBooks.Pp.vii-xi.他在这里使得至少两点明朗了,其一是,幻想自身每天侵入现实世界,以至于只有一个世界是可能的,那就是荒诞的世界。其二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的人,无疑会在他们的观点上、行为上甚至他们读或写的书中带有黑色的标签,结果就是,荒诞的主题就成为焦点。而在哈里斯(CharlesHarris)看来,选择荒诞主题的当代美国小说家,面临的是这样一个时代:尼采“上帝死了”的痛苦呐喊被涂鸦在公厕的墙上,而存在主义的术语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术语同样成为大学生词汇表的一部分。我们知道,黑色幽默这一文学流派深受存在主义及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所以不难理解黑色幽默作家对荒诞这一主题的偏好。黑色幽默作品往往利用棱角分明的幽默感,把注意力指向20世纪人们对成功及意义的探寻,而这个时代的人们大多都已为梦想屡屡受挫所困。不断的追求和挫折促使荒诞的观念深入人心。按照加缪的定义,荒诞是对统一一体的怀恋,是这个片段化的宇宙,和把二者联系起来的矛盾。
黑色幽默作家也很善于表现一种衰败感,或死亡。在一个以金钱、竞争为基础的社会,一个对爱感到恐惧的社会,一个对同性恋着迷的社会,除了死亡,还有什么是长久的呢?黑色幽默作家的想象力超越了对现存社会的任何评论,他们更多地是通过对主题的关注,而非对表达形式的关注,来点染他们的话题:死亡。对人类来说,死亡更多地表现为人类的非人格化,而对于周围的事物和世界来说,死亡则表现为熵化。
(1)黑色幽默主题之荒诞及其渊源
①逻辑悖论
荒诞这一主题在文学作品中首先是通过作家在逻辑上所开的玩笑来表现的。伏尔泰在《查第德》中赋予主人公创造某种奇异的天份。这种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周围荒谬的世界中生存下去。主人公之一潘格洛斯博士就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事情不可能再成为其他样子,鼻子就是用来戴眼镜的,双腿就是为穿短裤而设计的。当查第德在荷兰再次遇到他时,他感染上了梅毒,失去了牙齿、鼻子和耳朵。但他仍然把梅毒看作是必要而非邪恶的事:这是世界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这一剂配料,欧洲人就不可能有巧克力。为了表达出一定的因果关系,他把事物非逻辑性地联系起来了。两个世纪后,海勒在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中的逻辑倒置也同样帮助他展现了一个荒诞的世界。第二十二条军规完全是对理性和秩序的矫饰。这种错误逻辑的荒唐应用只会导致滑稽的结论。然而整部小说中,这一军规却到处起作用。而且人们非常严肃地对待这一逻辑和由它做出的推理。根据这一军规,人在面对危险时对自己的安全产生顾虑是心智正常的表现。“奥尔疯了,他所需要做的事是申请不再飞行并完成轰炸任务。但一旦他申请了,那就表明他没疯,他就得继续飞行。奥尔若再飞行,那他就是疯了,而他不飞才正常;但他若正常,他就不得不继续飞。若他飞行了,那他就疯了,因此也没必要再飞;但他若不想飞,那他就是正常的,就必须得飞。尤索林被第二十二条军规行文的绝对的简约性所深深打动,他嘘出了一个钦佩的口哨。”Heller,Joseph.1961.Catch-22.NewYork:SimonandSchuster.p64-65.在两个作品的文本中,伏尔泰的潘格洛斯非逻辑性地联系着毫不相干的事物,海勒的人物则为无逻辑的事物而深思。
斯威夫特1729年所写的《一个小小的建议》是布勒东(Breton)认定他就是黑色幽默鼻祖的佐证。同样地,书中充满了对于逻辑的玩弄。书中所提建议是,把穷人的婴儿烹制成富人桌上的美餐,这样既为富人改换了口味,也给穷人提供了一笔收入。那些成年人甚至会觉得与其痛苦地在贫穷中度过一生,还不如做一个这样的婴儿。斯威夫特使用了非常严肃的语调来提出这一建议。一方面是理性与非理性以及夸张的闹剧性的混杂并置,另一方面是建议者对穷苦人同情的人道主义和建议本身对这种人道主义本身的抹杀的并置。两方面的并置使得荒诞的色彩逐级增加。这样,黑色幽默又与它在荒诞这一主题的表现手法上异曲同工。
②多元异化
荒诞的主题也通过混乱双重性表现出来。麦克斯·舒尔兹(MaxSchulz)把混乱双重性称为黑色幽默小说的主要特征。在这种混乱双重性的所指框架中,“所有对现实的反映只是心理上的建构……没有哪一个会更为真实。”Pratt,AlanR.1993.PeopleAreEquallyWretchedEverywhere:“Candide”,BlackHumorandtheExistentialAbsurd.InBlackHumor:CriticalEssays.AlanR.Pratt.GarlandPublishing,Inc.181-93.在伏尔泰的《查第德》中,当查第德迷失在南美的丛林中时,他看到一群猴子在追赶两个赤身裸体的女人,她们尖叫着,奔跑着。他本能地开枪射击那些冒犯的猴子来挽救这两个女人。令他失望的是,死了的动物却是女人的爱侣。对一个多面的现实世界强加秩序的做法只会导致失败。整个世界是一个混乱的、神秘的、多元的。一种环境中合适的东西在另一种环境中就有可能是令人恐慌的。
同样,黑色幽默作品也利用了这样的相对主义来突出地反映世界的荒诞。若存在对现实的错误描述,而讽刺作家拥有的才是正确版本,那么对于黑色幽默作家来说,与上述两种情况都相反,所有对现实的反映都只是心理的构建,而错误性只有在认为一种口头的或书面的建构比其他种种都正确时才能得以显现。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模仿那个看任何事物都有两个影像的士兵来表明自己病得很重。医生不知道该怎么治疗病人,甚至不知道到底谁病了。在这个一切都有双重影像的世界中,医生和病人同样不知所措。
③非必然性
宇宙间的偶然性,而非必然性,控制着整个世界这一点也表现了荒诞这一主题。在《查第德》中,许许多多的聚散离合,冒险逃脱集合起来形成了故事的情节。阿兰·普拉特(AlanR.Pratt)写道:“这些奇异的巧合充当了情节间的过渡,但更为重要的是……突出地表现出在伏尔泰的印象中,是偶然性,而非必然性控制着事件。而这样的印象在黑色幽默作品中也被突出表现出来。”Pratt,AlanR.1993.PeopleAreEquallyWretchedEverywhere:“Candide”,BlackHumorandtheExistentialAbsurd.InBlackHumor:CriticalEssays.AlanR.Pratt.GarlandPublishing,Inc.181-93.
《查第德》的情节是在巧合事件寻求机会以进一步加强荒诞主题这一基础上发展的:查第德与潘格洛斯在荷兰相遇,与卡尼贡德的意外相遇都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美丽的女主人公的经历也能说明这一点。这个最后残疾的丑老太一度漂亮而又幸福,注定会嫁给一位英俊的王子。但是只是由于厄运,她成了海盗的俘虏。接下来是一桩接一桩的厄运,而且没有缘由。
世界的这种荒谬的秩序也成为黑色幽默关注的主题。在《万有引力之虹》中,德国火箭发射的地点,不可思议地恰恰就是斯洛普司若普中尉发生情性之事的地方。这样的预言性能表明的与其说是秩序,不如说是无序。在表现荒诞性这一主题时,品钦寻求到了对非必然性最好的诠释。
(1)黑色幽默主题之死亡及其渊源
①非人格化
死亡是黑色幽默作品的又一主题。这里需要提到两种死亡。一种是令人无法忍受的生活给人类身上强加的无足轻重的感觉和无能的感觉,人们退而求生,结果在这个荒诞的宇宙中对生活没有任何计划。另一种是支离的世界把人逐步压缩到了一种只具有功能性质的人。《查第德》展现了对这种人类死亡的关注。书中的老妇人在被海盗奸污后被卖为奴隶,受尽生活的苦难,她多次想到了自杀,但她却没有自杀,因为她清醒地知道许多人都被生活扼住了喉咙,但很少有人选择自杀。在书中她说,我想知道哪个更糟,……是遭受所有我们已遭受的苦难,还是呆在这里什么也不做。同样地,在巴斯的《漂浮的歌剧》中,托德下了结论说,对于生(或者自杀),没有最终的理由。在冯尼格(Vonnegut)的《猫的摇篮》(Cat’sCradle)中,约翰逊的宗教所表现的仍然是毫无意义的现实世界和其中的无助的人。轮到人类能改变的只是某种神秘的,无法解释的东西。哈里斯总结说,“当爱和谎言都不是对荒诞的人类环境的有效的应答时,所剩下的,不是自杀,而是退隐。”Harris,CharlesB.1971.
ContemporaryAmericanNovelistsoftheAbsurd.NewHaven,Conn.:Collece&UniversityPress.Publishers.
②功能异化
人类的自我毁灭也表现在如同机器一般只具有功能性上。尽管直到20世纪科技才有了空前迅速的发展,但对于机器对人的替代和控制的关注却开始得早得多。伏尔泰在《查第德》也尝试了这一主题。在查第德的流浪冒险之后,人们发现保持静默是唯一能够减轻生存悲剧的方式。所以马丁在书中说,唯一能使生活可以忍受的方式就是只去工作,不去总结。我们在书中也看到查第德在他的花园里精心地劳作。罗伯特亚当斯在他的《工作的查第德和局外人查第德》(CandideonWorkandCandideasOutsider)一书中写道,“机器的世界最终成功地把主人公压榨成了有机物。”
黑色幽默小说在很多方面也和《查第德》一样表现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作家们感觉到了机器要替代人,要对人的行为和思想加以控制的威胁。而且,他们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人要被异化为机器的趋势。在《V.》中,品钦的主人公发现只有当人学会模仿机器的冷漠时,人才能忍受生活。在《冠军的早餐》(Champion’sBreakfast)中,冯尼格注意到了科技给人的警告:人在变成机器,环境受到了污染,更不用提武器的更新在战争中制造的灾难。
这样,我们发现黑色幽默尽管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出现的一个文学现象,但从它的主题来看,它和18世纪欧洲文学确实有着一定的渊源。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探究。
二、黑色幽默溯源
1.幽默的不同定义
路易·哈斯雷(LouisHasley)在他的文章《文学中的幽默:定义》(HumorinLiterature:ADefinition)当中提出了一则对幽默的定义,这一定义可概述为:文学中的幽默是作者以一种超然和戏谑的态度去看待某一已被认知的规范。在这里,关键的词是超然和戏谑。
那么,什么是超然呢?喜剧、幽默、凡此种种基本都是智力理解层面的,而不涉及情感。也就是说,它们表现的是作者这一方(因此也就是读者这一方),的一种超然的态度。效果最突出的幽默,严格意义上的幽默,其本身就包含着统一性,而这一点就迈出了和某一已被认知的规范分裂的第一步。根据哈斯雷的理解,“没有任何事物本身就是幽默可笑的,幽默是一种态度,只有因为而且只有当一个人认为一个事物是幽默可笑的,它才是幽默的。这一点再强调也不为过。”Haslay,Louis.1970.HumorinLiterature:ADefinition.InCEACritic.February1970.p323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哈斯雷发现黑色幽默以其引向悲观主义的不懈的本能的努力,倾覆了传统幽默籍以产生效果所必备的传统的平衡的情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