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是一位极其特殊、复杂和矛盾的人物——曾为捍卫和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作出过举世瞩目的贡献,却在20世纪初思想发生了蜕变,但他依然被公认为马克思之后第一位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系统地运用于美学、文艺学研究并获得重大成就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拓者。我以为,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生态学思想发展史上,亦当如是观。
一、“中间环级”:架构文学与社会之桥
作为第二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生态学思想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文艺生态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公开申明:“毫不含糊地说,我对于艺术,就像对于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是从唯物史观的观点来观察的。”①普列汉诺夫曾经这样解释唯物史观:“马克思证明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是基础,用这个基础的进化可以解释社会进化的一切其他方面。”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引导到经济关系变化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②由此,普列汉诺夫又进一步提出“五项因素公式”:①生产力的状况;②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③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④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⑤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③普列汉诺夫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将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社会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更具体地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社会心理、思想体系等五项基本因素,是对马克思的经典公式的新发挥。其
文艺生态学思想也是以此为基本出发点的。对此,他曾这样解释说:“生产力发
高翔,辽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社会科学辑刊》总编辑。
①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②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第501页、第1卷753-75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
③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第19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
展的每一重大的步骤引起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改变,因而也引起社会心理的改变。
社会心理所发生的变化,一定会多少鲜明地既影响到文学,也影响到艺术,又影响到哲学等等。”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5卷第24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普列汉诺夫明确、清晰地说明了,文学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当然,关于艺术发展的终极根源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解决了的。
普列汉诺夫认真研究了文艺发展的过程,认为,“哪一种因素当时对文学、艺术等等的影响更为强烈,这决定于许多同社会完全没有直接关系的次要和更次要的原因。”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5卷第24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据此,普列汉诺夫在政治经济与文学关系之间,找到了一个中间环节——社会心理。并认真研究了社会心理对文艺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生态学思想在这方面尚显薄弱,那么,普列汉诺夫则做了十分有益的补充。
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同经济基础只是间接地发生关系的。因此,在讨论艺术时必须考虑到中间环级。”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第32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社会心理便是这“中间环级”之一。社会经济对艺术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无疑的。但这种决定性作用,是通过社会心理这一中介完成的。具体地说,社会心理对艺术具有这样几方面的影响。
第一,为艺术创作提供无比丰富的社会内容。社会心理表现为“一定时间、一定国家的一定社会阶级的主要情感和思想状况”。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第272-27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而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艺术家,其思想情感与创作激情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心理刺激下培养起来的,社会心理的丰富性与共同性,成为作家反映社会的取之不竭的源泉。用普列汉诺夫的话说便是:“艺术开始于一个人在自己心理重新唤起他在周围现实的影响下所体验过的感情和思想,并且给予它们以一定的形象的表现。”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Ⅰ).第308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第二,社会心理对艺术趣味与风格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普列汉诺夫以艺术历史的范例加以说明。在法国等级制度的君主政体极盛的路易十四时代,绘画艺术占统治地位的是崇高和尊严。路易十五登基之后,“他的时代是不知餍足地寻欢作乐的时代,是生活荒淫放荡的时代。”“艺术的理想就从宏伟转向愉快。到处流行着优雅的气派和细腻的感官享乐。”这时期的画家布谢“所梦想的和他所描绘的维纳斯,是纯粹肉感的维纳斯”;“他的一切画所充满着的典雅的肉感,就是他的缪斯”。到了法国大革命前夕,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资产阶级不断掀起的人民革命浪潮,庸俗、荒淫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受到巨大冲击,一批道德派画派以其严峻、朴素的风格,取代了旧派的“矫揉造作和浓艳娇媚”。普氏认为,新派艺术家的风格,“甚至这些新画家的缺点,也很容易拿那在他们中间占支配地位的情绪来说明”。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Ⅰ).第482-489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第三,社会心理制约着艺术家对文艺创作题材的选择和对人物的塑造。普列汉诺夫认为,17世纪的法国,上层等级渴望光荣和胜利的心理,使得当时的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作,主要选择帝王和英雄为题材和人物,“直到法国资产阶级彻底地战胜了旧制度的保卫者,直到那醉心于古代共和主义英雄人物的风气对法国资产阶级说来丧失了任何社会的意义的时候”,他们不“能够容忍舞台上经常演出皇帝和国王”,于是,“流泪喜剧”便应运而生。它通过对宣传资产阶级家庭美德题材的选择和对第三等级人物的塑造,旨在绘出“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肖像”。至法国大革命前夕,英雄人物的塑造、古代历史题材的选择,重新成为这时期文艺创作的热门,原因在于,在当时激烈的阶级角逐中,第三等级需要英雄主义的精神力量。当然,在这种塑造和选择中,已经融注了资产阶级的崭新内涵。
社会心理对艺术发生着各种影响,但是,在普列汉诺夫看来,这种影响仍然不是直接的。在《从社会学观点论18世纪法国戏剧文学和法国绘画》一文中,他曾具体阐述了“革命的巨变本身对于同时代人的审美概念起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一重大命题。普列汉诺夫指出,“对贵族的斗争现在达到了极端紧张的程度,它引起了对贵族的一切兴趣和传统的憎恨。”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Ⅰ).第491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旧制度下的礼节、客气、殷勤、敬语都予以摒弃。爱国者的生活、观念、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的‘风尚’之下,艺术在否定贵族时代一切旧的审美传统上达到了极端的地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Ⅰ).第493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个伟大时代的公民最赞美的是行动的诗,是公民的勋业美。”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Ⅰ).第494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艺术在‘成了长裤党的’之后根本没有死亡,也没有不再是艺术,而只是充满了完全新的精神。正如当时法国‘爱国者’的美德(vertu)主要是政治的美德,他们的艺术也主要是政治的艺术。”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Ⅰ).第495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因此,社会心理决定了它所包括在内的社会风尚,社会风尚又影响形成了社会审美趣味,而审美趣味又直接作用了艺术。普列汉诺夫明晰地梳理出经济对艺术影响的脉络,这就是:经济→社会心理→社会风尚→社会审美趣味→艺术。其中社会心理作为“中间环级”的首要环级,在经济与艺术间发挥着其他环级不能替代的重要桥梁作用。普列汉诺夫的“中间环级”学说,不仅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生态学思想,而且揭示了文艺生态的演进规律和发展变化的具体途径。普列汉诺夫所梳理的经济影响艺术的脉络,在某种意义上显示了艺术生产的外在流程,这一流程诸环节衔接紧密,丝丝相扣,行运畅通,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艺术生态链,当视之为普列汉诺夫对艺术生态学的独特贡献。
二、经济和文艺的失衡与平衡
普列汉诺夫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依据我的意见,总是同它的经济有着最密切的因果联系。”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Ⅰ).第351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在他看来,在影响文艺的诸因素中,经济是一种至关重要、起决定性作用的终极因素;“经济的弦”始终贯穿于影响文艺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应当把“经济的弦”作为文艺研究的出发点。对此,普列汉诺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首先,普氏剖析了原始社会的经济与艺术关系,进一步阐述了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劳动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论断。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在独著或合著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论著中对此作了原则性、概括性的论述,那么,普列汉诺夫则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创造性研究。
普氏认为:“劳动在时间上必然是先于游戏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Ⅰ).第377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人类学在对原始遗存的考古研究发现,野蛮人在自己的舞蹈中往往再现各种动物的动作,这只能解释为想再度体验一种快乐的冲动,而这种快乐是曾经由于狩猎时使用力气而体验过的。这样,他们就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狩猎舞。在巴西某部落,有一种表现负伤战士死亡时情形的舞蹈。它必然出现在战争之后。有了战争,然后才产生描绘各种战争场面的舞蹈;具体地说,则是战争中负伤的伙伴的死亡给予他们以印象,然后才有了以舞蹈再现这种印象的冲动。于是普氏得出这样的结论:“劳动先于游戏,正如父母先于孩子,社会先于它的单个成员一样。”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Ⅰ).第385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实际上,在谈论“劳动在时间上先于艺术”的命题时,普列汉诺夫就已经透露了他这样的观点:劳动影响并决定了原始艺术的内容。他说:“原始艺术是如此鲜明地反映着生产力的状况,以致现在遇到疑问的时候,就依据艺术来判断生产力的状况。例如,布什门人很乐意而且能相当出色地描绘人和动物。在他们所住的地方,有些山洞是真正的画廊。但是布什门人决不描绘植物。这个一般规则的唯一的众所周知的例外,就是描绘一个狩猎者躲藏在灌木丛后面;对灌木丛的笨拙的画法最清楚地表明了,这种题材对于原始时代的艺术家是多么稀罕。”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Ⅰ).第337页.人民出版社1983页版原始艺术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现着原始人的狩猎过程和模仿着动物的形象动作。正因为如此,德国人封·登·斯坦恩来的话得到了普氏的赞赏:原始民族艺术的题材是“以令人沉闷的单调方式取自动物界。可以说,他们的全部令人惊异的丰富的艺术是生根于狩猎生活之中的。”施维弗尔特.在非洲的心脏地带.第1卷第201页.转引自《没有地址的信》,《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Ⅰ),第335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如果说,在原始社会中经济与艺术有着极为显著的联系,甚至前者直接决定着后者,那么,当人类进入到有阶级社会,经济与艺术关系的直接性便逐渐丧失了。但这并不是说经济对艺术的决定性作用的丧失,只是两者中间出现了中环节和因素,艺术演变的原因,是通过这中间环节而最后找到终极的经济因素的。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主张,在普列汉诺夫的思想理论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其次,艺术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最早提出这一命题的是马克思,它的主要内涵是:艺术的一定繁荣时期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普列汉诺夫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并力图对不平衡现象与规律进行深入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