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青
从散居村落到聚居城市,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城市化的过程。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比是如此,与一些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如此。西部大开发,实质上就是西部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今天当代西部生活的主体。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意味着城市拥有更多的劳动力和消费人口,而且意味着现代城市文化的扩张和具有农业文明色彩的乡村文化的萎缩,它为文学提供了广大的舞台和丰富资源。西部作家作为西部的文化群体,应当去思考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文学创作的意义。可以肯定,未来文学重心必然向都市转移,因为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主要趋势。摆在西部作家面前的迫切问题,不是逃离到乡土田园的牧歌里,把乡土仅仅当作作家个体的避难所,而是需要作家以人类“终极关怀”的凝望,去实现文学作品与城市的“精神连结”,去关注西部的城市化进程。正如西部作家杨镰所说:“只有写出具有深刻的历史感、鲜明的时代感的作品,只有站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化的角度上来认识西部、反映西部,才能称之为新的西部文学。”
一、多元又多变的西部文化
中国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我国西部有三个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疆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①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从地理、民族条件上看,西部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宗教信仰纷杂。在68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0多个民族繁衍生息,他们信仰的宗教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和道教。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戏曲、
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它们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犹如一个巨大的
彭青,女,兰州交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
①李善同.西部大开发与地区协调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4月.第5页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长期以来,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这就造成了西部文化多元又多变的特点:民族的多样化、宗教的多元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丰富性和风俗习惯的迥异性。这些多元又多变的文化之间以及与政治、经济相互交织、互相融合,共同影响着西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资格更老。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龛深寺的暮鼓晨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的恢宏气度,展现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形式和兼收并蓄的文化内涵。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
西部地区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遵义、延安、红岩村等革命圣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传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革命文艺发展的一面旗帜。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这些宝贵的财富,奠定了西部文化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实基础。
二、西部文学浓郁的乡土情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作家们以其质优量众的文学作品引起了应有的关注。陕军文学的崛起,边塞诗歌的雄强和雪域文学的奇幻,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坛引人瞩目的胜景。由于贾平凹、路遥、陈忠实、高建群、张贤亮、石舒清、昌耀、周涛、董立勃、刘亮程、阿来、鬼子、东西、凡一平、范稳、梅卓、雪漠、马步升等西部作家在中国文坛的出色表现,西部文学已经支撑起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
但综观当今西部作家的创作,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创作上似乎已有共识,那就是在乡土生活中寻觅写作的资源,依赖和恋慕乡土,以西北风和农业文明而自傲。在这些作家的文学世界中,乡情、乡土、乡恋,构成了重要的审美内容。城乡的二元对立视角,在小说中常被自觉引入。对乡村种种饱含迷恋和赞美,而对都市种种却深怀蔑视和拒斥。譬如,路遥曾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的命运关注尤为深切”。不用说,这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关注,是以赤子之心的依恋,把自己融入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土地。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浸润着对故土迷恋的感情,《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小月前本》《天狗》《火纸》《浮躁》《远山野情》……故乡的山山水水、风俗人情,都跃动着特有的商州情趣。他曾真诚地告诉读者:“我喜欢农村,喜欢农村的自然、单纯和朴素,我讨厌城市的杂乱、拥挤和喧嚣。”这种“乡下人”的秉性使他始终以忧虑的眼光注视着都市文明的历史进程,并以此与“商州”进行比照,形成了一种“村社文化”和“都市文明”尖锐对立的人生领域和文化环境。
西部作家大多是农民的后代,西部戈壁的烈日、草原的风暴、大河的奔涌、山川的寂寥、高原的荒凉、沙海的浩淼,这些西部常见的乡土景象,成了他们固有的心理图式。同时,农村的生存图景和农民的喜怒哀乐无不深深影响和感染着他们。因此,大多数西部作家无法从心底摆脱作为一个农人后裔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他们心中弥散开来的是一股浓浓的“乡土情结”。这实际上也奠定了他们从事文学活动的底色。他们企望通过对西部乡土世界的深情吟咏,来张扬大气恢弘、苍健厚重的西部精神,以寻求艺术唤醒和现代文明疾患中灵魂救赎的道路。他们的文学笔触极少伸向城市,城市中的时代精神问题和现实矛盾,未能进入大部分作家的视野。深刻揭示当今西部都市人的精神面貌和城市生活的作品所占比例太小。陈焕新.略论本世纪中国小说家的乡土情结[J].南方文坛.1994年第5期
三、西部文学期待“都市表达”
1.文学都市化是一个文学与都市文化的融合的过程
所谓都市化,“是指在以非农业性为特征的社区(即城市)人口集中的过程,在这些城市中,生产主要是围绕服务和商品而设置的。”李善同.西部大开发与地区协调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4月,第5页,第248页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意味着城市拥有更多的劳动力和消费人口,而且意味着现代城市文化的扩张和具有农业文明色彩的乡村文化的萎缩,同时还意味着后现代消费文化拥有更广阔的发展腹地和蔓延空间。中国的西部同样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这个发展的过程,在文学中也得到同步的表现。都市化是一个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变的自然历史过程。其主要表现是: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集中,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毫无疑问,城市社会在本质上具有和乡村(或村落)社会不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态。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必然伴随着文化生长土壤的变化。在世界现代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在文化领域可以看到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传统的民间文化向现代大众文化的转换。
无论到什么时候“人”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无论是都市题材还是其他题材,任何好的作品都要以关注人性为指归。都市虽然眼花潦乱,但它为文学展示复杂人性提供了复杂环境。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品,如云的美女……这一切如同吸铁石一般吸引着人们蠢蠢欲动的欲望。欲望是人性的枷锁,在各种欲望面前人性表现的尤其复杂。都市是人性表演的大舞台,一切丑恶的,美好的,纯真的,虚伪的都在这里表露无遗。所以无论都市表面多么浮华,多么诱人,但文学一定要透过表象去寻找人性上的根源,深刻挖掘人性的本质,只有这样才以创造出不朽的杰作。
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极。城市化本质上是一个人口区域集中过程。“今后加快西部城市化的重点之一是:依托重庆、西安、成都、昆明、兰州、贵阳、乌鲁木齐、西宁、银川、咸阳、自贡、攀枝花、六盘水等超大、特大和大城市,扩大其人口容量,增强其规模经济的实力,使它们在西部大开发中真正承担起增长极的作用。”包亚明.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页。都市是现代科技的发源地,正是它的推动都市才有如今的面貌,而且它还将继续推动下去,继续改变着都市。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除了享受着它带来的巨大的物质文明之外,也正在为它所引发的新的精神上的危机而忧心忡忡。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像网络、克隆这些都不再仅仅是科技的问题,它引发了人们对伦理道德、人生价值乃至人性的重新思考。可见,现代文明中人的发展又遇到了新的课题,然而,正是这些问题恰恰为文学提供了追踪人性发展的契机,为文学的创作拓宽空间。都市馈赠给文学的不仅仅是这些,它是文学发展的背景,也是文学发展的依托。文学都市化的趋势势不可挡,文学的与时俱进也是一件好事儿。但新发展必然引发新问题,文学如何适应都市,都市中文学如何发展这些问题只有不断的探索中才能找到答案。
2.西部当代文学与“都市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