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有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的说法,还有三教九流、江湖四大门七十二寡门的说法等等,这些行业数目都是一种泛称,指代行业之众多。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神。凡行业中人都要绝对尊崇祖师,不能稍有不恭,否则,便会遭到责罚。
所谓农事,即是指农田耕作之事。我国是一个农业国,民间在农业上的禁忌不仅数量多,而且有其特色,那就是反映了农夫们改造自然的愿望而又缺乏自信的困境。他们试图通过生产中的言行约束、暂时停止生产等“自罚”的方式来博得农业神的恩赐。这表明在一个不发达的封闭的农业系统里,禁忌是征服自然过程中所必须作出的妥协和让步,也是人与自然连接的一条脆弱的纽带。
1.耕作时日禁忌
旧时,农业生产力低下,主要是“靠天吃饭”,顺从自然,一方面得不误农时;另一方面要定期祭祀,以求助神灵的护佑。祭祀期间,不得从事农事活动,否则,神灵以为祭祀者不专心和少虔诚。“禁日”的时间,各地不一,且有长有短。
汉族春节是祭祀拜神活动最频繁的时期,因而其间许多民族都有禁忌生产劳动的惯例。汉族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为“过年”,忌耕作,以为耕作冲犯神灵,一年百事不顺。汉族及一些以农耕为主的民族,都敬奉雷神,有闻雷辍耕的习俗。忌雷期间,不能犁田、耕地、播种,如果违犯,以为雨水不宜,庄稼歉收。忌雷主要是针对每年头次雷声而言。这种忌雷的生产民俗形成的原因,可能一是由于敬畏雷神,俗以为雷声表明天神又开始光顾下界,大地又将生机勃勃。农夫必须若干天禁忌耕作,以示迎接雷神的庄重。二是以每年第一次响雷为信息标志,确定春耕春种的起始时间。因为头几次春雷常在正月下旬,二月上中旬,这时尚属早春,寒潮未止,所以禁忌过早翻地下种,以免春苗受到寒冻。
藏历四月十五日和六月四日是门巴族忌耕日。这天,戒杀生,禁下地耕作,以为有犯则冲犯天神,招致冰雹等灾异。裕固族以为六月和腊月动土不吉。湘西苗族在阴历每月初一、十五忌挑粪,逢“戊日”不动土、不下田。土家族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忌下田。逢“五”而耕作谓之破五,破则不吉,是以为忌。黎族人家有人去世,其亲属在三年内逢忌日均不得下田耕作,忌日即死者去世之日。黎族以十二属相计日月,因此每十二天即有一个忌日。这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随着迷信观念的逐步破除,现已基本革除。贵州布依族于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和每月的初四、十四日不许耕种。广西大瑶山的盘村瑶族,居住在山区,深受风灾之害。瑶族人就于每年正月初十和二十日“禁风”。在这两天不许下地锄耕,以为这样就可以在一年内免受风灾。又山区野猪多,糟蹋庄稼很严重,盘村瑶族每年就于“大暑”这一天“禁山猪”,规定这一天不下地干活,以为这样就可以防止兽害。山区老鼠为害严重,盘瑶人就在“小暑”这一天不下田,不入菜园。诸如此类的“禁日”,过去执行得都很认真。农业互助合作以后,在生产队安排劳动时,就很少再考虑这些“禁日”的忌讳了。
现在保存在盘村瑶族中带有迷信起源的节日只有一个,那就是“分龙”。一般在阳历六七月间,原来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认为只要分龙这一天下了雨,这一年就有足够的雨水。
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刀耕火种的山民来说,显然十分重要。为了不打扰神灵的安宁,“分龙”便成为“禁日”。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一习俗仍在承袭。是日不许上山砍柴,不许用锄挖土,不许挑尿桶,以防天旱。实际上,他们主要是利用这一天包粽粑、宰鸡、磨豆腐,去县城买卖东西,过一个有丰盛菜肴并稍事休息的日子。使得分龙与春节、七月十四一样,成为盘村瑶族一年中所过的几个节日之一。
彝族、羌族、苗族及湖南、贵州部分地区的汉族都广为流行“戊日忌动土”的习俗。戊为天干的第五位,古代以天干(甲、乙、丙……)地支(子、丑、寅……)循环相配,表示年月的次序。干支再与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则可推算出戊属土。每月有三个戊日,四月十六、十月十八两日为“大戊日”,全年大小戊日共三十八天,均不事耕作。汉族在立春后禁五戊,禁戊前一天,各村鸣锣通知戊日不准动土。俗谓这日动土会触怒土神,使农作物遭灾。苗族传说,戊日是该族历史上大迁徙中不幸的一天,故视为忌日。
忌“戊”习俗的辐射面很广,可能与道教有关。道教特别禁忌戊日,有“戊不烧香”之说。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十天干”中,每逢戊日就不烧香诵经。关于“戊”忌之肇因,有这样一则神话故事:
据载,汉武帝刘彻继位后,既崇尚儒术,又笃信神仙。他常祈祷于名山五岳。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正月,武帝以至诚之心登嵩山起道场。有一日,武帝正在与东方朔、董仲舒等议事,忽见一女子身穿青衣,飘然而至,美丽无比,武帝大为愕然,乃问:“汝为何人?其女答曰:“我乃墉宫玉女,名叫王子登,一向为王母侍使,从昆仑山来。闻汝轻四海之禄,寻求长生之道,且屡祷于山岳,看来还可教化。”玉女接着说:“从今日起,你可每日斋戒沐浴,虔诚祈祷,到七月七日王母自会亲临也。”待帝下座拜谢,玉女已倏然不见。
帝于是登延灵之台,盛斋存道,朝中之事暂委于宰臣,至七月七日,乃设座于大殿,以紫罗铺地,烧百和之香,张云锦之帏,燃九光之灯,列玉门之枣。帝乃盛服立于阶下。严令端门之内,不得有妄窥者。内外寂谧,以候王母驾到。直至夜二更之后,忽见西南白云起,直来宫廷,须臾转近,闻云中箫鼓之乐,人马之声,顷刻之间,王母已至。随从设天厨,但见上品仙果,芬芳无比;甘醇美酒,香气扑鼻。在盛宴期间,王母授道于武帝,解答武帝所提之疑问。当武帝问到世人何以会有这么多虫、蝗、水、旱之灾时,王母说道:“世人皆迷而不知‘禁忌’,四时之内有六戊日,翻锄田地会惊动土神,冒犯五阴五阳;春六戊触犯上帝,夏六戊冒犯日、月、星、辰,秋六戊冒犯五岳四渎,冬六戊会冲犯社稷后土,以致风雨不调,五谷少收,民多饥馑之灾。武帝曰:“用什么办法可以禳解其厄难呢?”王母曰:“戊忌最重,无法可禳。其实,不只是虫蝗水旱之厄,就是犯春六戊,则令人短寿;犯夏六戊,则令人耳目不明,遭其横祸;犯秋六戊,则有瘟疫侵身;犯冬六戊,则令人多口舌是非、六畜灾殃。若世人能知,敬畏不犯,自然衣食丰足,物丰民安。”所以后来东晋小葛仙翁葛洪就特别注重戊日禁忌,且云:“六戊者:戊戌、戊子、戊申、戊午、戊辰、戊寅。”此六戊者,是为天地造化之期,天逢戊则迁,蛇逢戊不进,燕逢戊不啣,戊日不可申文进表。为此,《女青律》云:“法官道士焚香诵经、不禁六戊,钟鼓齐鸣,进表上章奏天曹者,罪加一等。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有诗云:
戊不朝真不诵经,燕不啣泥蛇不行。
犯者灾殃祸即至,王母当年示国君。
道教于我国民间盛行,其“禁戊”观念和习俗必然对民众影响甚大,戊日不耕作等“戊”忌习俗之所以得到广大乡民的普遍认同和传播,无疑得益于道教的推波助澜。当然,也有更广泛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对大自然灵力的崇拜和迷信,对自然灾害的畏惧;人们宁愿以不劳作的自行“惩罚”来博得大自然灵力的同情;一方面寄托着人们对丰收的祈望,又让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有一、两天的休息时间,客观上松弛了人们劳动中的紧张情绪。
按传统的农民观念,遵守农时禁忌就是不误农时,实际上是以“误”农时来求得不误农时。这表明在一个不发达的封闭的农业系统里,禁忌是征服自然过程中所必然作出的妥协和让步,也是人与自然连接的一条脆弱的纽带。
2.生产过程中的禁忌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做到不“误”农时,除了误农时外,还需要恪守一些其他禁忌。
汉族民间过去十分重视开秧门和关秧门。每年开秧门时。必备荤腥酒菜、纸钱、香烛,在田边祭烧,并燃放鞭炮,祈求田公田婆消灾保佑丰收。浙江嘉兴地区十分重视拔秧开秧门,过去开秧门时有多种禁忌:插第一行田时忌开口,认为开了口以后手要伤筋,而且讲究扎秧把时把秧合拢处忌不留缺口,也谓之“秧门”,若扎秧把无秧门,则被认为不吉利。开化县农村在开始拔秧时,要先左脚下田,拔两三株秧苗,以其根须擦洗手指,否则会发“秧风”,或手指屈伸不灵,或要发痒。湖州农村开秧门那天,挑第一担秧苗下大田前,必先喊一声“老田公!意请保佑。长兴一带开秧门插的第一株秧,必先倒插,接着拔起,再顺插,俗谓这样可以避免秧痂病。
在插秧中也有许多俗规。嘉兴一带在插秧时,人与人之间禁忌随便传递秧把,俗谓这样做会使两个人成为冤家,必须把秧丢在水田中再拣起。潮州一带在“打秧”甩秧时,忌甩在种田人身上,若被甩中,俗称“中秧”,即为遭秧。解忌的办法是,中秧者不开口,打秧者高喊讨彩话,同田干活的人也跟着说些吉利话。
水稻生长期长,期间禁忌丛生。沈氏《农书》曰:“稻田最忌稗子(稗草)。”其实江南稻区最忌三种草:稗草、三根草、夜含滕草。这三种野草水旱不怕、繁殖迅猛、再生力极强。传说这三种草原是三个干尽坏事的恶人,百姓骂他们败子、贼子、浪荡子。玉皇听到百姓的骂声后,便罚三个恶人变做三棵草,要他们改过后才能再投胎变人。可是他们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展开报复。一夜过去了,夜含滕草说:“我报复大,一夜串(繁殖)了一浜兜”;三根草说:“我报复大,一夜串了三头”;稗草说:“我报复大,农民见我叩个头。”(稗稻形似,农民们须躬身低头查看才能认出,叩头指低头)“三草”要报复,农民要斩草除根。从此结下深仇大怨,于是民间流传了“骂三草”习俗。即在下田耘耥(荡)时骂道:“三草精、害世人,斩你头、除你根,父不了,有儿孙。嘘!嘘!嘘!”据说,骂三草后,耘耥时能除尽什草。
傈僳族、彝族,在稻子、谷子扬花时,禁在其旁洗衣、剥麻。有犯,则会使其花受惊而导致减产。他们把砍伐、洗衣、剥物都当作可以使玉米、稻谷减产的行为,应该绝对禁止。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记述了这样的事情,在爪哇的某些地方,当稻谷即将开花的时候,农夫们带着妻子在夜晚到达他们的田园,借着发生性关系来企图勾起稻米的效法,希求以人的生殖力互渗到庄稼身上,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爪哇人虽和中原少数民族的做法不同,但体现出来的观念却是一致的。
在我国南部山区,野猪、黄皮麂等野兽常来嚼稻穗。为了水稻不受侵害,保护丰收,乡民们习惯组织狩猎队除害。在狩猎中,有一祭二择三鼓四忌的风俗。一祭:狩猎户打猎前,先立祖师坛,杀鸡买肉,点香烛,请道士祭祖师爷;二择:狩猎要择红沙日或大破日,择雪天或晴天;三鼓:捉住猎物,四脚未缚好时,见者都分一份猎肉,第一枪打中猎物的人分双股,猎犬同人一样分一股,这样鼓励人人诛兽害;四忌:一忌出门打猎碰见妇女,二忌妇女摸兽头,三忌说笑话,四忌放空枪。传说狩猎师祖是五大人,在打猎中,裤被荆棘撕破,赤身露体,羞见妇女和乱笑乱说。所以在狩猎时,要注意四忌。另外,驱兽,赶麻雀,农民们习惯用一个竹筒,一把槌,安在流水处,利用水力,使击梆槌,整夜梆声,惊得野兽不敢来嚼稻穗。有些在田头搭棚,人们守在棚中,隔间地燃放鞭炮,所谓一惊野兽麻雀,二惊鬼神。
在浙江西南广大乡村,刈谷时,忌女人坐稻桶歇力,说是亵渎五谷神,来年要歉收;忌用镰刀敲稻桶,说是惊动五谷神,罚你刈谷时割破手指。田间劳动喝生水,忌立即入口,要先吐一口唾沫在水中,见唾沫未化散的,表示鬼未投过毒,此水可以喝;如唾沫在水中化散开,说明鬼已在水中放了毒,喝了会肚疼、生病。去山间田里劳动,忌路上唱山歌,忌吹口哨,忌呼同伴姓名,说是被鬼听到,会有祸事。粮食收到场上,忌讳别人打听亩产多少斤,忌讳别人估计总产量是多少,也不能说“粮食收完了吧”之类的话。俗以为这是不吉利的。旧时严禁妇女进打粮场。俗以为妇女进场会带进邪气或怪物,以致给打粮带来不利。甚至还有这样一种必然的情况出现,已拉到场里的粮食也会因妇女的进场,不翼而飞,无影无踪。这显然是把妇女作为禁忌对象的,把妇女视为“不洁”、“不祥”,已进场的粮食会因这种“不洁”、“不祥”的作用不翼而飞。
3.生产工具禁忌
扁担神一般没有庙殿,也没有固定的塑像和神形。民间老人们说,扁担神就在扁担中,其神俗称扁担大人。扁担不能乱放、乱插,更不允许女人跨过扁担。如有女人跨过了扁担,不但用扁担的人要大骂她,连家里人也会齐声训斥她。据说被女人跨过的扁担再去挑,用者的肩上要生毒肩疮;而跨扁担的女人,说也要生阴毒。在江浙一带,女人若无意中跨了扁担,得赶快回家烧糖茶来洗净,还要作一番深刻的检讨,要说“扁担大人息怒,小女子不小心冒渎了神灵,罪该万死。小女子已追悔不及,今用糖茶水净过了神体,请扁担大人宽恕小女子一次”。说罢,把扁担亲手交给用扁担的农民,又要说自己许多不是。一般地说,用扁担之人会向女子提出一个月限包期,即在一个月内如用扁担者肩上生疮生毒或生病,一切费用与误工要由女子承担。
民间称谷箩神为箩伯,也有地区称箩伯师。忌两人抬一箩谷入仓,说两人抬一箩谷是减年成之兆,要两箩一担两箩一担地挑着入仓,说是满担进会有好年成。到了大年三十夜,一般农家要在箩边贴上黄纸黑字写的“黄龙吉庆”字样,也有人家贴“百无禁忌”的黄纸黑字。说箩伯在明年会有更多的谷龙被送入仓,并且无禁忌。
粮场上的石磨是绝对不能坐的。民间将石磨奉为“青龙”,坐石磙则为“压青龙头”,必会触犯神灵,对夏收不利。俗谚还有“坐石磙,烂裤裆,少打粮”。“烂裤裆”是对坐石磙者的惩罚;“少打粮”是对使用这个被坐石磙的人的惩罚。究其所以,必为石头崇拜所致。
犁神民间称“犁公公”。浙江东部地区定农历二月初二为犁公公生日。这一日,旧犁可修理,可换犁椿犁把和犁头。家中要焚香祭天,祈祷新年耕种顺利、无虫灾、无水灾、无旱灾、万事如意。其他日子,民间一般不修理犁,不装配新犁。若是在耕田时落了犁头,需重新安装,一般要拣牛日。如拣其他日子,说犁头又会断的。同时,犁在耕田时要一行一行犁,不能乌龟犁(即兜圈犁),说是兜圈犁田,丈夫会做乌龟,妻子会与人相好。如田犁完了,犁不能放在厕所间,说要冒渎公公,下次去犁田,不但犁头要断落,连收成也会不好。因此,农家忌犁与污秽物放一起,也不准让小孩屎尿布挂在犁椿上和犁把上,说会生大病。
农事禁忌多出现在生产的农忙阶段,既表明了农民们对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提醒人们在这些“关键”时期要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精神。然而,农事禁忌又无一不是迷信思想的产物,有碍于积极地、科学地去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这些禁忌将会失去其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