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意见”常犯的低级错误
《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鲁哀公想在宫殿西侧有所扩建,史官强烈反对,说:“在西侧扩建宫殿是一件极不吉利的事。”哀公十分生气,不听任何亲信的劝言。他问宰折睢说:“我打算扩建宫殿,史官们硬说不吉利,你的看法如何?”宰折睢答道:“天下之大,只有三件不祥之事,宫殿西侧的扩建工程,与这无关。”哀公大喜,但他接着又问道:“三件不祥之事,指的是什么?”宰折睢答说:“不行礼仪,这是第一个不祥;嗜欲无限,这是第二个不祥;强谏仍不听,这是第三个不祥。”哀公默然沉思了好一会儿,心平气和地自我反省一番之后,自认不妥,于是下令停止扩建工程。
宰折睢可谓深明“提意见”之道。他不直接谈扩建工程之事,而是谈天下之三大不祥事,而这三大不祥事每一件都与哀公扩建工程相关。宰折睢心平气和地说、哀公心情舒坦地听。这样做所达到的效果,实在是比直接强迫他改变主意的作法强千百倍。
可惜的是,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像宰折睢如此深明如何“提意见”的人真是太少了,大多数的人可能很容易犯一些低级的错误:
第一、抱着非改变对方主意不可的心情与人争论,并试图去赢得这场争论;
第二、让人感到是在说教自己,而不像是在陈述自己的正确观点;
第三、以表达不同意见来证明自己高人一等,而让人感动反感;
第四、流露出对对方和他的意见不屑一顾的神情,随便打断对方的话;
第五、在表达意见的时候,在一切事情上都挑剔,别人的意见你都给予否定,而不是有选择性强调双方的共同之处……
再好的方案和建议如得不到采纳,终归只是一种良好的想法而已。只有将其具体化,使其变为现实,那才是最后的目标。有了好的方案和建议,往往以为会得到对方的认可,然而有时恰恰相反,带来的可能是相互抵触,甚至是争执不下。因而,我们在向人提意见的时候,一定要有超越“抵触”的智慧和创造性。
超越“被抵触”的智慧
齐景公有次酒喝多了,什么都热起来,于是除了帽子,松了衣服,自己击打乐器,歌唱起来,说:“仁人君子,也享受这个吧?”
左右立即响应说:“当然当然,仁人君子,也是人的儿子啊!他的眼睛、耳朵,难道是特殊构造吗?”
景公一听非常高兴,就使人赶快用车接晏子来宫。晏子穿了整齐的官服来见国君,景公一见就笑说:“罢了!罢了!今天不是谈公事。我觉得这些玩意儿很好玩,所以叫你来参加,暂时把‘礼’字放开一边吧!”
“陛下这话,微臣恐怕不敢同意。抛开了礼,陛下、我们,以至所有人,谁还可以有碗平安饭吃呢?齐国任何一个童子,都可以把我打垮,甚至把陛下也打败呢!他们不会,也不敢妄动,就因为礼法的观念,令他们忌惮罢了。这就是人可贵的地方啊!”
“你讲得对。我这做国君的,真不像样。也都因为身边的人迎合我,帮助我放纵,不如把他们都杀掉吧!”
“大王,他们的责任本来就是服侍你,他们有什么罪呢?领袖守礼,左右便都好礼;领袖放荡,左右便都放荡了。”
景公说:“好,让我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吧。”于是君臣换过了酒杯,到互相敬酒三回,晏子就请辞,急急退席了。
为什么酒过三回,完成了宾主之礼,晏子就急急辞别呢?因为:景公既已虚怀纳谏,尊重礼法,把辅佐政务的大臣和私生活的近狎小人分开,那就“点到即止”,快些让也是凡人的国君放松放松吧。后来孔子称赞晏婴“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就是因为他“提意见”——说话,分寸拿捏得极好啊。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某公司小林就是个强力相谏的人,上司头疼的不是他提的意见,而是意见的提出方式。“主任,您刚才说的观点完全错了,我觉得事情应该这样处理?”或者“主任,您的办法我不敢苟同,我以为……”,这些方式首先否定了主任意见的全部,自然,后面的观点让上司觉得脸上挂不住,故一开始就对小林提的意见产生了抵制思想。但如果能抓住上司意见中的某一共同之处,加以大力肯定,尔后提出相反的意见则易被接纳。
比如小林一开始肯定上司意见的某一处价值,说:“主任说得对,在××方面,我们的确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之一,我认为,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接下来就指出不这样做的后果,让上司意识到自己的观点从实践上的可行性。最后再强调一下自己提出相反意见的出发点:“故我想,如果真能这么做的话,排除这个问题是不费吹灰之力,公司也能以更高的速度发展。”听了这话后,上司会意识到小林的一切意见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公司的前途,也就是大家的前途。如果这样,上司就不能不考虑的小林的苦口婆心了。
注意“提意见”的方式
提出意见实际上是一种意见沟通,目的在于交换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态度并希望对方考虑或接受自己的观点。但是,提出意见的方式不应该伤害对方的感情,也不应该影响朋友或同事关系。这样,我们在向人提出意见的时候,就需要采取婉转迂回的说话方式:
第一、先解除情绪障碍。
在提意见或批评中要改变人的态度而激起对抗情绪,总是在不同程度上难以避免的。较强的对抗情绪使人变得非理性的顽固,把头脑封闭成一个刀枪不入的独立王国。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的心理活动在不同时期都有理智占上风和情绪占上风的交替作用。当一个人理智占上风时,他能尊重客观事实,接受正确道理;当一个人情绪占上风时,会出现头脑发热,思想混乱,以主观愿望排斥道理和客观事实,就形成了情绪障碍。因此,当我们提意见、开展批评时,要注意自己和对方的情绪,不要在情绪障碍时猛烈开火,短兵相接。只有设法使对方和自己情绪占上风转为理智占上风时,提意见、开展批评才能奏效,不伤感情。
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景公有匹好马,不知怎的被练马师杀了。景公大怒,拿起戈戴要亲自把他处死。晏子说:“别让他死得不明不白。等微臣声讨他的罪状。”得到景公允准,晏子就拿起戈戟,对准那练马师的胸口,大声指责他说:“你替我们国君养马,又杀了那头马,这是死罪!你令我们国君因为马死而杀人,这又是死罪!你令我们国君因马死而杀人的事,被各国知道,这更是死罪?”“算了!算了!”景公惭愧地说:“先生放了他吧。不要损害我的仁德吧。”
第二、注意因时而宜。
把意见提出来,要不伤害双方的感情,除要有理有节,还要注意因时而宜,把握火候和场合。提意见,搞批评,都应当维护对方的自尊心,不应当让对方当众感到难堪。因为任何人都会保持自己的自尊不受损害,刺伤对方的自尊心是伤害朋友、失掉友谊的必然结果。
晏子就是对“时”把握非常自然的一个人。
看到晏子的房子又狭又矮,地势又低。景公就说:“你换一所高大一点、干爽一点的府第吧!”
晏婴说:“下臣的父祖——就是国君的先臣——住在这里,下臣不足以继承祖业,对我来说,这房子已经太好了。而且,住近街市,什么也方便,买东西啦,办些琐碎事情啦,等等,省时省力得很啊。”
景公笑道:“你住近街市,知道物价吗?”
“知道。”
“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贱?”
“假脚贵,鞋子贱。”原来景公任性,滥施刑罚,许多人被砍了腿,要装上假脚,就不必穿鞋了,供求关系影响了物价。景公一听,便有点愧悔,从此刑罚就轻省了许多。
很难想到:两人本是在谈房子的事,晏子却一个子转到了国家“滥施刑罚”的事情上。这看似偶然,其实却是晏子“顺时”而“提意见”。因为这意见提出来“合宜”,自然就受到了景公的采纳。
第三、把道理讲明说透。
提意见是表明自己对别人的观点和行为有不同看法。所以,我们告诉对方不同意见时,应当把自己的依据、道理及自己分析问题的思路给对方阐明讲透。让对方明白,你之所以不同意他的看法或作法,是有道理的,不是出于感情冲动。
有一年,齐国出现彗星——就是世俗所谓“扫帚星”。景公要祈祷消灾。晏婴说:“这样没有好处,只会加添迷信,招惹欺骗罢了。天道是有他自己的常规的。祭祷也没有用。上天之有扫帚星,是用来除灭污秽;如果国君行为清洁,又何必祭祷呢?如果有污秽,祭祷又有什么用处呢?”
后来,景公打猎,上山见到老虎,下水又碰到大蛇。回来对丞相诉苦:“今天碰到的,都不大吉利。”晏婴说:“这不算。国家有三样东西大不吉利:第一是有人才而不知道,第二是知道而不能用,第三是用而不加重视。这是真的不吉不利了,至于老虎,它本来就住在山林;大蛇,它本来就居于水泽的洞穴,这是它们的家嘛,碰到它们,有什么不吉利呢?”
最后,我们要注意的是,提意见不仅应婉转迂回,也要真诚自然。婉转迂回地“提意见”,目的也是为了让对方感到你本意的友善和真诚,以达到彼此的相互信赖与理解。这样,你提出的意见就不至于被拒之门外,从而让人高兴的接受了。